沈贤娜
摘要: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数学思考能力,对于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实际是对于小学阶段学生在数学运算法则和数学规律方面的教学。计算能力作为小学数学中的基础,数学能力体现了一个学生在小学学习水平的高低,也能够看出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品质。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能力;应用意识
引言:
实际生活中对于数学能力的体现,主要体现在对于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上,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程编排中,强化了对于这两项能力的培养,而且对于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也是小学教学课程中最主要的关键目标之一,要重视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一、现阶段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中出现的问题
(1)心浮气躁,追求速度
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个人情感和心理素质发育的关键阶段,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和考虑问题的方式,在数学学习上常会出现考虑不全,导致发生错误,进而使得自己在对待问题和知识的过程中,常常心浮气躁,过分的追求速度,而忽略了应有的质量。同时,由于这一阶段的学生在个人认知和对于事物感知的能力上还处于一个较为低下的阶段,对于数学思维,没有一个全面认识的思想,使得他们在感觉上过分的相信自我感觉,而忽略了题目的本质,在平常做题中,经常是对于题目没有阅读完成,就随意下笔开始书写,对于写错的题也没有静下心来,去认真进行自我探讨错误点,而是心急去忙着书写下一道题[1],过分的追求速度,致使对于一些基础知识的学习并没有达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致使在像考试这种有时间限制的做题环境内达不到应有的准确程度。
(2)基础薄弱,浮于表面
影响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一部分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出现了由于基础知识学习的不够牢固,致使在后期老师在将知识进行深层拓展时,这部分学生不能理解。例如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关于倍数与因数这一单元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于知识往往存在着浓烈的好奇心,所以刚开始在进行基础的倍数与因数的导入时学生往往会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兴趣的引导下能够快速的学习倍数与因数的基础知识点,但小学生对于兴趣的专注程度不够。所以一部分学生在前两课时学完之后,会产生已经学会了的假象,导致对于这一单元的后续学习只会停留在前两课的印象之上,没有为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这使得在之后的对于因数和质数这两个知识点进行讲解时,学生则会感到迷茫,而如果这时老师没有及时的发现问题,就结束本单元的学习,则会导致学生在这一单元知识点的缺失,长期发展下去不利于学生对于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对于后期更为高级计算的学习。
(3)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低
“兴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最好的老师”在数学学习时,首先要提高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纵观当下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受到了兴趣因素的干扰。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抱着随便的态度致使练习做出来之后,将本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发生了,而这些错误不是因为对于知识的不会,而是个人没有在兴趣的引导下,集中注意力去解答。例如在北师大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关于生活中的负数,这一课上课时,老师可以结合课本中提供的关于温度上负数的应用的例子来引出负数的概念,同时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负数使用的例子,并阐述这些例子中表示的负数的含义是什么,同时再引导学生将两者之间的差用正数和负数的形式表示出来。最终在兴趣的指引下,学生能够有效的将正数的定义和负数的定义融会贯通记在脑中。
二、提高小学数学的计算能力和应用意识的措施
(1)打牢知识,明确原理
运算原理是运算环节的理论基础,在提高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如何正确计算。例如在学习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小数乘法这一单元时,老师在依托课本中举到的买文具,这一例子将整数与小数相乘的关系要通过总结的形式写在黑板上,让学生看清楚如何计算及小数点和最终结果的关系。与此同时,由于一部分学生对于知识之间的认识程度不够,容易知识混淆,例如在运算6×(2×0.5)时,因为学生在这时已经将考察运算顺序和小数乘法的知识进行了杂糅,得出了6×(2×0.5)=6×2+6×0.5,致使在后续的考试和作业过程中出现了不必要的错误,所以老师要注意帮助学生区分.
(2)激发学生的数学激情
对于这一点,就要求要将学生的计算兴趣与每日的课前准备及课上环境的塑造结合起来,小学生都喜欢新奇有趣的事物[2],且对于自身没有了解的事物充满好奇心,所以如果老师采取传统的计算教学办法,就显得较为简单化,而且计算教学需要以量的练习来进行及时的回顾,所以正是这一缺点,致使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就会感受到计算学習的复杂化和机械化,因此,老师在开展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还要结合每天的学习重点和知识进行场景的塑造,让学生带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去了解新的知识,例如:可以借助中外著名数学方面的专家及他们的典型事例与本节课的知识点相结合,在学习简便运算之前,老师,可以借助高斯的100个自然数之和这一经典案例,为学生先创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此时学生的兴趣也被激发,不自觉的就会与数学家产生共鸣,因此,在这一课题目的审核和计算过程中将会更加认真。而对于题目分析的更加准确,也会帮助他们正确灵活的使用相关的法则,这会帮助学生更快地找出此类题的解题原理和规律,进而推动他们对于简便运算的认识。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计算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高,与他们日常的学习习惯紧密相连,良好的计算习惯会帮助学生在计算能力的提高,所以要求老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严格对待学生,针对于学生的听课状况和对问题的思考要做到及时的纠正,对于课后作业,老师要求学生在无其他人辅导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并且尽最大能力做到完成后自己复习的习惯。其次,对于大部分小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一遇难题就问父母这一问题,老师要培养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努力控制这种行为的发生。使得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首先会想到自我克服,而不是急于求证。
在计算格式的,也要做到严格要求,首先在日常的课堂板书书写上对于有专门格式的数学解题思路要做到精确书写,以便学生课堂笔记的整理和后期回顾,其次,在学生作业上还需要进行严格正确的批改,对于学生出现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的错误,要做到红笔批注,方便学生及时的根据批注进行更改,进而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最后对于老师在培养习惯时,一定要保持应有的耐心和恒心,对于学生的具体情况,也要做到因地制宜,对待学生不能够用统一的要求。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学伴随一个长期而关键的教学过程,对于学生计算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老师抱以耐心细致的态度进行培养,学生认真努力的完成,才能使得计算能力达到快速的提升,进而帮助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更加方便快捷。
参考文献:
[1]叶玉彬.浅议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培养和提高[J].读写算,2018(17):239.
[2]周晓珍.浅谈小学生数学计算能力的培养与提高[J].读写算,2018(23):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