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思敏
摘要: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征的国际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符合共赢合作的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根本,本文在这一视域下对“一带一路”倡议的形成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经研究发现,“一带一路”倡议符合中国生产力发展、构建国际经济新秩序以及继续扩大改革开放的现实要求,该倡议实施以来有效促进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国际产能合作。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生产力
2013年9月,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并在此后逐渐对这一倡议的概念及模式进行了更新与完善。经过近8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合作惠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给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
已有不少学者对“一带一路”的内涵与性质、风险与挑战、意义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还有学者从学科定位、理论渊源、研究对象、研究体系等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习近平强调在当今经济学理论五花八门的情况下,中国应该坚持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批判继承历史上经济学特别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思想成果,通过对人类经济活动的深入研究,创立了马克思主義政治经济学,揭示了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有学者总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特点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国际公共产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其以更大程度的公平为主要目标,认为市场并非处于中立立场,而在当今的贸易中偏向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应该建立一种公正合理的国家经济新秩序。“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出的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对其进行阐释符合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下的“一带一路”
“一带一路”倡议不仅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还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润,更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展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还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一带一路”倡议是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现实要求与结果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的选择、体制框架的构建及社会的演进都首先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在既定的文化背景下,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选择,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生产力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需要变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部分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拥有广袤的土地资源、丰富的人口资源、充沛的石化能源,正好与中国的发展形成资金、技术和能源的互补,合作前景更加广阔。因此,实行“一带一路”倡议是适应中国生产力发展,调整国际生产关系的有效举措。
(二)“一带一路”倡议是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现实需要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强调一国能否进行扩大再生产取决于它是否具有能够追加的足量的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这一条件在“一带一路”倡议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带一路”政策注重沿线各国与各经济体之间的交流互补,倡导各国或各经济体凭借协作与沟通,以互相借力的方式来补齐自身进行扩大再生产的各种条件。某些国家可能具备较好的生产要素却找不到投资目标,某些国家虽然认准了投资方向却不具备充足的生产资料,某些国家某些产业产能过剩而某些国家恰好对这些产业有很大的需求,某些国家先天具备某些生产资料而某些国家先天奇缺这种生产资料。“一带一路”倡议为解决上述经济发展难题提供了良好的合作与沟通平台,沿线各国或各经济体可以在该平台上互通有无,实现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优化配置与重组,为各经济体的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为经济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为多方的互利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一带一路”倡议是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有效平台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对国际公共产品进行分析和评价,强调当今市场并非处于中立立场,在现实贸易中更加偏向发达国家,是发达国家剥削发展中国家的工具,而“一带一路”倡议因其实施手段与理念促进了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经济关系的目标是攫取高额利润,在向其他国家提供援助时,总会附带经济、政治、文化甚至军事等方面的条件。而“一带一路”倡议则不同,一方面,它致力于提升沿线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通过人才输出、人才培训、设备提供、技术输出等手段,使沿线国家逐渐提高生产要素占有优势,提升国际分工竞争的激烈程度;另一方面,“一带一路”沿线各国都是平等的参与者,不干涉他国内政,对参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附加特殊要求,不强迫相关国家进行所谓“改革”,完全致力于最大限度激活参与国家的经济发展潜力。因此,该倡议比“零和博弈”、军事同盟的合作方式更具吸引力和生命力,有利于促进贸易公平,保护无产阶级利益,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四)“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坚实基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人类社会最终将从各民族的历史走向世界历史。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建设,需要积极调整与他国的生产关系,以适应国际国内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当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及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受到极大削弱。在这种情况下,“一带一路”倡议既为中国创造了通过商品交换、资金输出、技术交流以及劳务输出等扩大开放的机遇,又为中国提供了与沿线各国增进了解、改善经济关系的机会,因而实施“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一带一路”的影响
(一)“一带一路”倡议促进中国生产力进一步发展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规模持续扩大,2014年至2019年的贸易值累计超过44万亿元,年均增长达到6.1%,中国已经成为沿线25个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2019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总值为9.27万亿元,增长了10.8%,比外贸整体增速高7.4%,约占进出口总值的30%,这一比重比2018年提升了2%。从中国进出口情况的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呈现非常良好的发展势头,正是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与扩大,进出口总额才会稳步上升。
(二)“一带一路”倡议促进国际产能合作
国际产能合作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途径和重大举措,中国以“一带一路”倡议为统领,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企业主体、绿色有序、开放平衡、互利共赢的原则,同沿线国家积极开展国际产能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9年,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对56个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150.4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3.6%。除此之外,各类合作区也成为“一带一路”倡议下国家产能合作的重要载体,国际产能合作从企业间合作、项目制合作等松散型合作向集群化、集约化的园区合作模式转型,以境外经贸合作区、中国境内边境合作区、跨双方边境的经济合作区等为载体,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展示中国经济特区发展经验。
(三)“一带一路”倡议促进更加公平公正国际经济新秩序的构建
虽然中国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中的份额不断提升,但难以发挥强有力的作用,发展中国家仍无法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国际经济体系并建立更加合理、公正、平等的国际经济新秩序。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东亚为起点,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增进同沿边国家和地区的交往,串起连通东盟、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等当前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和地区,沿途30多个国家,覆盖人口近30亿,涵盖了不同政治形态,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贸易自由化程度的发展中国家,各国可探讨建立广泛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且有利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秩序,提高各国经济实力,进而通过“南南联合”向发达国家提出共建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诉求。
三、结束语
经过近8年的发展,“一带一路”合作惠及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给当地民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在应对新冠肺炎疫情过程中,推进“一带一路”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性进一步彰显。
参考文献:
[1]李国青,齐贤刚.关于“一带一路”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J].改革与开放,2019(01):8-11.
[2]刘建华,马国华,姜丽媛.“一带一路”的政治经济学创新——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3]展史的视角[J].黑龙江社会科學,2019(02):72-77.
[4]汝信.中国工人阶级大百科[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2
[5]孙靓莹,邱昌情.“一带一路”建设背景下的南南合作:路径与前景[J].广西社会科学,2016(02):135-139.
[6]王子昌著.国际政治经济学新论[M].时事出版社,2010:22-84.
[7]张前.国际政治经济学视角下“一带一路”专题研讨概述[J].青海社会科学,2016(4):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