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必须具备精炼与概括的语言风格以及内容特征。融媒体具有实时性与互动性的明显特征优势,目前面临媒体融合的全新时代背景,广播早高峰的新闻节目亟待创新转变原有运行机制,增强节目吸引力以及生动性,增强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互动性。
关键词:媒体融合背景;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运行机制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071-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项目“融媒体背景下广播新闻的创新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GY202041
广播早高峰的新闻节目属于关键的广播节目组成部分,主要集中于早高峰的时间段进行播放,其中涉及短小精悍的新闻内容概要。广播媒体听众在早高峰的出行时间里可以运用融媒体手段来快捷收听广播新闻内容,有助于节省广播媒体听众的新闻节目收听时间,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给广播媒体受众带来的情感吸引效应。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如果要获取最佳运行效益,则不能缺少媒体融合的重要途径作为保障支撑,广播节目的编排运行人员需要运用积极的思路方式来转变节目运行播放模式。
一、媒体融合以及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基本特征
相比于其他广播新闻节目来讲,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主要为城市居民的出行早高峰特殊时间段[1],因此体现了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特殊性。城市居民在早起上班途中,可以在乘坐公交车辆或者在驾驶私家车的同时收听早高峰新闻节目,进而节约了城市居民宝贵的通行时间、提高了城市居民对于新闻内容了的解程度、增强了广播节目情感吸引效应等良好实践效果。
目前,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日益显示出全新的节目表现方式特征,原因在于媒体融合平台已经全面运用于广播早高峰的节目播出过程。融媒体的基本含义在于充分融合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以及其他媒体平台,依靠网络媒体融合的智能化数据传输与共享技术手段来提升媒体融合实践效益,优化利用现有的网络数据传播途径与资源。广播媒体平台在融媒体的强烈影响冲击下,应当能够深刻认识传统广播媒体本身具备的局限性,积极拓展与创新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播出表现形式,健全现有的节目运行保障机制[2]。
在媒体融合的情况下,广播早高峰的新闻节目依托平台更为丰富,比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平台等,新闻节目受众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手段来获取更加多元的新闻节目素材。融媒体平台在根本上突破了单一媒介传播途径的局限,运用网络传输,确保各类素材、资源能够迅速、稳定地传送到受众端,缩短了信息数据传播的时间长度,满足受众对信息层次感的需求,也改变了原先广播单向输出的传播模式,转变为交互性更强的节目形态,极大地增强了受众的黏性。
二、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的转变
首先,受众需求的转变。在融媒体背景下,新闻受众对于广播新闻传播的快捷性、准确性及多元化提出了更高层次要求,并且希望参与新闻节目互动过程。
网络终端用户在积极参与共享与传播融媒体信息的基础上,应当能够全面促进实现更广范围的融媒体数据资源共享目标。融媒体平台的重要功能与价值就是连接网络数据传播者以及数据接收者,确保网络数据的传输共享终端之间能够达到紧密连接的效果,促进数据信息传播各个环节中的互动交流。受到以上情况背景的影响,这就客观上要求了广播早高峰的新闻节目必须从海量的新聞信息中,选取适合融媒体手段传播的新闻内容,进行全面的融媒体化信息改造,再选取适合受众接收的融媒体渠道,全面整合布局好之后,再通过传统广播媒体将音频信息传递给受众,再引导听众从各融媒体渠道上接收音频以外的更多元信息。
其次,播出平台的转变。新闻播出平台的转变集中体现为网络媒体平台,新闻节目受众在当前阶段已经可以做到自主选择多元化媒体,对于广播媒体的唯一新闻收听渠道进行了扩展突破。媒体融合渠道的明显优势体现在多元化数据传输上。受众在多元化媒体渠道平台的支撑下,可以实现快捷收听与收看早高峰新闻内容的目标。
最后,传播方式与节目内容的转变。网络新媒体不仅表现为多样化的外在形式,同时还能运用直观与灵活的途径方法来实现新闻内容传输目标,展示丰富多样的新闻内容。但是相比来讲,传统广播媒体并未达到上文所述的灵活性与生动性效果,广播媒体因此将会受到比较显著的媒体融合挑战。但是,传统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一直以来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集中体现为权威性、伴随性、便捷性与互动性。虽然处在融媒体时代,但私家车主们在驾驶机动车时依旧只能使用听觉伴随,如果广播媒体能够经过精心的策划,加入融媒体元素,能够更加全面地突显自身优势,在媒体平台爆炸式增长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占据一席之地。
三、媒体融合背景下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实践运行机制
早高峰新闻的节目运行机制正在不断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坚守正确的舆论导向。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全面融合的当下,广播媒体受到各种网络新媒体的冲击。早高峰新闻节目本身具备较好的节目收听率,但是现阶段的广播媒体受众已经逐步接受了多元化的媒体融合平台,不再仅限于依靠广播媒体来获取早高峰新闻信息。在转变与创新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运行机制过程中,关键在于重视四个方面的机制创新路径。
(一)更新广播早高峰的节目内容
广播新闻听众在当前阶段日益重视多样化的广播新闻内容展现形式,处于早高峰时间段的重要广播新闻节目亟待更新现有节目内容,运用更加新颖与丰富的广播节目内容来增强早高峰节目的吸引效应,带给广播新闻听众全新的新闻节目收听体验[3]。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如果想要提高自身竞争实力,那么最关键的改进创新途径在于全面更新广播新闻内容,促进广播媒体的综合竞争实力提升,加快多种媒体紧密结合的进程速度。
(二)完善广播早高峰节目现有的编排体系
早高峰节目制作人员必须对收听群体有较准确的“人物画像”,也就是要明确收听群体的收听习惯和收听需求。据笔者经验分析,收听广播早高峰节目的群体,大多处于送孩子上学、前往工作地或在外奔波的路途中,处于心态相对急躁的状态,此时的听众对新闻信息并不需要深入、透彻的分析和解读,更注重的是新闻的趣味性和“标题化”,必须让受众时刻保有收听兴趣,否则很容易出现听众流失的情况[4]。
在广播新闻内容进行具体创新编排的环节中,新闻编辑人员必须要灵活控制新闻编排节奏,确保达到趣味性更高、凝练性更强的新闻内容编排处理效果。新闻编辑人员应当将各个新闻单元播出时间长度控制在十分钟左右,确保达到编排节奏紧凑的良好效果。这就要求新闻编辑人员对于如何选择不同的网络媒体渠道、如何在编排中合理植入新媒体渠道,具有较强的敏感度和设计意识,从而优化设计广播早高峰新闻的头条内容形式,突显新闻节目本身的重要实践价值。
(三)灵活转变广播早高峰节目的播出方式与思路
广播早高峰新闻只有在突出新颖节目形式的前提下,才能让广播节目听众感觉到生动鲜活,调动广播节目听众的热情兴趣。相比电视媒体以及网络信息化媒体来讲,广播传输媒体占据相对劣势的地位,根源在于广播媒体无法运用形象化的视觉效应来吸引受众。然而,广播媒体本身也具备实时性强、兼容性强、伴随性强等独特的媒体传播优势。因此,广播媒体在录制与播出早高峰新闻内容的全过程中必须要致力于创新现有形式,运用灵活调整的途径思路来探索广播媒体全新发展机遇。
首先对于广播早高峰新闻的主持人员而言,节目主持人员应当善于灵活调整早高峰新闻的表述方式,选择容易引发广播节目听众人文情感共鸣的全新方式来增强广播新闻感染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早高峰新闻播出气氛。节目主持人员必须深刻理解节目收听对象的情绪心理状态,致力于缓解早高峰出行人群的焦虑紧张情绪。
其次就是播出方式的多样化选择,微信公众平台、微博、抖音、视频号等,都可以成为广播节目输出的新配套形式,多元并举,为广播节目听众带来全新的节目收听体验。
(四)紧密结合受众真实需求
在健全广播新闻运行机制的具体实践中,新闻采编人员对于基层社会公众的日常真实生活情境应当进行精准的了解与把控,并据此给出合理、完善与创新的广播早高峰新闻播出模式的路径对策。民生需求应当成为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模式下的重要着眼点,节目录制人员以及节目编排人员都应当充分关注民生基本需求,提升早高峰新聞节目本身蕴含的价值。
目前,广播节目的制作编辑人员已经能够结合微博平台、快手、抖音、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渠道来获取听众反馈,加强与受众群体之间的互动沟通,切实体现了民生需求在广播早高峰新闻中占据的核心地位。新闻采编人员必须要善于选择与民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广播新闻原始素材资料,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互动。然后通过实施精心的整合编排,为广播听众呈现最佳的新闻节目播出效果。
四、结语
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在媒体融合背景下,节目的信息容纳总量明显增加,新闻节目收听途径日益呈现多元化趋势。为了健全广播早高峰新闻节目的运行机制,最关键的路径举措应当是更新广播早高峰的节目内容,完善广播早高峰节目现有的运行保障体系,灵活转变广播早高峰节目的播出方式与思路,同时还应当紧密结合广播媒体的受众真实需求。早高峰新闻节目应当强化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增强新闻节目内容的吸引力。
参考文献:
[1] 金赟.浅谈广播新闻早高峰节目的编排与主持——以《天天向上》为例[J].采写编,2019(06):93-94.
[2] 唐晓霞.试论早高峰广播新闻节目的编排[J].新闻研究导刊,2018,09(02):197,222.
[3] 贾愫.交通广播新闻节目突围之道——以中国交通广播《速度早高峰》为例[J].西部广播电视,2017(18):36-37.
[4] 林良琼.谈早高峰广播新闻节目编排[J].新闻研究导刊,2019,07(02):98-99.
作者简介:江亮(1987—),男,福建福州人,本科,编辑,研究方向:新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