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院校工科专业学风建设路径研究

2021-09-10 07:22郭小拓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艺术院校建设路径学风

郭小拓

摘要: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对校内工科专业的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通过完善专业建设调整模式、健全学风育人体系模式、打造学生创新教育新模式来构建学风建设的“三模式”,从而有效提升艺术类院校中工科专业学生的学风。

关键词:艺术院校;学风;建设路径

学风是学校教育目的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特定维度上的生成过程与统一形态,其建设成效是反映一所高等学校办学理念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近年来,面向未来的新工科建设强调建立更多样化和特色化的教育培养模式,强调培养更多的具有跨界整合能力的创新型卓越人才。这必将对工科专业尤其是艺术类院校中的工科专业的学风建设产生巨大影响。

一、艺术类院校学生的基本特点

艺术类院校是指培养具备艺术专业知识,如音乐、舞蹈、表演、美术、设计、影视等专业,能从事各专业工作和实践的人才的专门院校。这些院校的专业学习需要的较高的兴趣、艺术天赋和创造思维,导致这些院校的学生也渐渐形成自己独有的基本特点。

1、思想活跃,感性思维较强。

艺术类学生普遍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乐于接受新事物,追求标新立异,富有激情,感性思维丰富,相对缺乏远大志向与长远规划。

2、个性鲜明,纪律意识相对薄弱。

艺术类学生普遍崇尚个人的发展,强调自我,具有情感化、个性化、自由化的浪漫色彩[1],集体观念、纪律意识相对较为薄弱,排斥说教,是非观念相对模糊。

二、艺术院校中工科学生学风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艺术院校中的非艺术专业学生,尤其是工科专业学生受到艺术类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工科学生在艺术类院校大环境中也崇尚个性,向往艺术类学生丰富多彩的专业生活。具体表现有:对自身专业前途了解不多,专业意识较为淡薄;专业忠诚度不高,转专业的申请率较高;学习内驱力不足,存在到点进教室、上课玩手机和睡觉现象;眼高手低的现象较为明显;功利性学习心理较强,考前临时突击,在专业学习的深度和高度上追求不够等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既有其本身的特有原因,也存在大量的环境影响因素。首先,教和学双方供需存在不匹配。当前,很多产业的形态和组织方式因为新一轮的科技革命正在发生颠覆性的变革,尤其在艺术各个领域所属的新兴行业更加明显。艺术类院校中的理工科学生对这些更为敏锐,有些学生对这些新兴技术的学习热情十分高涨,自发投入这些“科学+艺术”、“技术+艺术”的领域中进行学习。但是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这些新兴行业结合的特色不够明显,与那些传统工科专业没有差异或者差异不大。导致学生产生了“不喜欢学、学了也没用、能用的也没法和人家竞争”等严重影响学风的错误观念。其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不够。艺术类院校中的学生原本学习相对较为吃力,进入大学后,他们不愿意及时或者没有办法及时建立新的学习目标,很容易在这种自主学习状态下迷失。对理工科来说,基础缺失后又进一步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最终导致了学习兴趣的丧失。另外,一部分老师的授课内容和方式陈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根本不可能得到发挥,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获得感不强,在教学活动中参与度很低。

三、基于新工科背景下构建的学风建设“三模式”

从根本上说,加强学风建设的目的就是改变目前学习中的不良状态,从各种角度、维度着手,形成一种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改变。新工科建设在本质上是加快培养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改造升级传统工科专业,主动布局未来战略必争领域的人才培养[2]。对于已有的工科专业,树立新的理念,推动“教师、教材、教法”的改革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以及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并探索实践多学科交叉复合、多主体协同的教育新模式,培养能够适应时代和未来变化的卓越工程人才。这种教育新模式为学生的改变提供了一种很好的契机。近年来,浙江传媒学院电子信息学院结合艺术类院校的特点和工科教育的背景,借助新工科建设的推进,探索学风建设路径,逐渐形成了以完善专业建设调整模式、健全学风育人体系模式、打造学生创新教育模式为内容的学风建设“三模式”。

1、完善专业建设调整模式。

组织开展基于新工科理念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完善,进行针对现有工科专业教育的“供给侧改革”,着力解决现有培养方案与新经济、新产业发展需求不匹配,与学生发展需求不匹配的问题。如传媒学院的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原来专业分流时一志愿率最低,最不被学生认可。后及时根据专业发展现状尤其是行业发展需求,调整了专业方向,设置了演艺工程与舞台技术专业方向,融合了机械、声学、光学等其他学科,甚至还要结合艺术领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专业认可度,分流时一志愿率迅速上升。同时,利用工程教育认证加强课程建设。结合各级各类一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等积极打造金课,并且要求所有课程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都围绕着这个目标来实现原先的目标达成度,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获得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健全学风育人体系模式。

学风育人体系的构建,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经验和优秀做法。其核心是应由全校师生共同参与,贯穿于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体现在高校工作的全方位[3]。信息学院根据学院办学特色,整合学校的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学风养正计划”系列活动,明确学风建设的主要价值导向,健全学习激励机制、纪律管理机制,发挥校园文化以文化人作用,并与学生思政工作体系、校园文化建设体系、教学管理与专业建设体系等衔接,探索建立了系统化、科学化的学风育人体系。具体的做法主要有:通过各种渠道营造加强学风建设的舆论环境,宣传优秀学习典型。完善教师课堂考勤制度、学院联合学风督察制度、探索打造家校一体的学风教育通报制度。

3、打造学生创新教育模式。

学科竞赛是促进大学生增强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有效途径和重要载体,是大学生展示创新創业能力的重要舞台[4]。信息学院主要是以学科竞赛和专业大赛为载体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教育。通过“卓越人才”提升计划、多年与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联合举办“科技文化节”等专业素质拓展类活动,组织工程师启航计划系列讲座,举办各类学科竞赛、专业大赛,如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互联网+大赛等,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组织申报新苗计划等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增强学生创新能力。现在,学院每年在各类学科专业竞赛中均能获得百余项省级以上奖项。2019年,学院获得国家级二等奖2项、三等奖3项,省级一等奖19项、二等奖38项、三等奖79项。

结束语:通过实践探索逐渐构建起来的学风建设的“三模式”,在源头上提升学习吸引力;在环境上浓郁学习氛围,在制度上约束学习行为;同时,利用各类学生创新教育活动增强学生的学习获得感,真正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有效巩固了学风建设成效。

参考文献:

[1]陈高丰.新形势下艺术类大学生的学风建设困境与路径研究[J].山东青年,2019(2):6+8.

[2]吴爱华,杨秋波,郝杰.以“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创新变革[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1):1-7+61.

[3]王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高校学风建设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5):76-78.

[4]柳蕾.以学科竞赛为载体的新工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9(27):135-136.

猜你喜欢
艺术院校建设路径学风
特殊时期居家线上学习学风建设路径探索
资产管理工作在艺术院校的应用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翻转课堂在艺术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提高艺术院校学生学习兴趣初探
炊事员的几宗事
试论高校学风建设的概念主体及特性
学风就是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