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菊莲
摘要:借助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已经成为未来校园发展的主要方向,借助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夯实校园文化内涵,具有深远影响。在本次研究中,本文将立足于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了解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基础上,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应用的重要意义,最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运用路径展开研究,希望为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支持。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武威市;校园文化
前言:非物质文化是通过人行动、语言来传承的一种文化形式,被认为是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于地区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代表当地的审美倾向以及文化特征,具有深远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各地区学校将教育的重点放在了学生成绩以及品德教育上,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教学的内容很少,这种教育模式已经不再适应未来发展要求。因此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相关人员需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挖掘养分,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这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一、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威市的非物质文化种类多样,除了著名的华锐藏族民歌、凉州攻鼓子、凉州贤孝、河西宝卷之外,还有民勤唢呐艺术、民勤小曲戏、凉州水陆画等艺术类型,其中包括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5项,省级31项,市级49项,县区级235项。在《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图典》中,更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介绍了武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以及当地所采取的保护措施等。近些年,当地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收集、整理非遗要点,例如在2020年3月,武威市非遗文化凉州贤孝研究专著《凉州贤孝之“二十四孝”》等,争取到唐卡、华锐藏族服饰制作技艺、剪纸等项目的培训班,选派20多位传承人及艺人到西北民族大学等高校进行学习等,这些措施对于推动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建设工作具有深远影响。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相融合的重要意义
(一)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关键
学生是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正确利用学校这一平台,成为全面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效果的关键。一方面,将非遗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渗透非遗知识,并改变学生的学生的认知,使学生了解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以及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等。对于平时学业繁忙的学生而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校园文化的结合是学生近距离了解地域文化的重要举措,具有极高的社会以及文化价值。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文化的融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化自豪感与自信心,引导学校教育模式的改革,例如学校可以在了解学生学习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开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课程,改变传统模式下非遗传承只能依靠父子或者师徒关系局限性,不仅能够进一步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受众范围,也能为非遗平台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1]。
(二)非遗对学校发展的重要影响
非遗与学校文化建设的融合也是学校实现教育模式变革的关键能够更好的适应未来教育需求,具有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1)学校教育本身需要文化的传承,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育人教育中,无论是知识的传授还是传统文化传承,学校都需要主动开展文化传承教育工作,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在实际上属于教育,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非遗传承能够为学校教育提供必要的资源与素材,并兼具地方属性与民族特色,对于学生而言,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可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文化元素,因此学习难度更低,这种情况无疑会进一步提升学生文化传承的积极性。(2)每个学校的校园文化各有特色,作为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与文化素养的依托,校园文化与学生的知识结构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通过在校园文化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不仅可以凸显地区学校的办学特色,也能将深厚的非遗文化融入到学生的综合素养体系中,使其成为学生历史文化知识点的重要一环,对于广大学生而言,其文化积约深厚,则综合素质水平越高。并且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下,学校所构建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实现学生文化知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相互促进,推动学校教育的变革[2]。(3)可以拓展学校的师资力量。从当前学校教育现状来看,师资力量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从全面提升教师综合素质的角度来看,在未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学校教育的新方向。因此对于学校而言,若积极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学校文化的结合,则可以为未来的师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具有深远影响。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案研究
(一)合理筛选,完善校园文化建设方法
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种类丰富,为了能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取得满意效果,则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充分挖掘其中的合理元素,最终探索出合理可行的校园文化设计方案。所以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筛选过程中,需要重点考虑以下几方面问题:(1)所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与本学校的教育理念相结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学校更多的是浮于表面,在进入校园后主要以表演为主,属于“普及型”的活动,学生作为非遗表演活动的“观摩者”,在非遗校园文化建设中更多的属于走马观花的状态,在活动结束后,学生对非遗的认知也结束了。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要确保非遗文化的“连续性”,不仅要宣传非遗的艺术性,更要让非遗的“种子”在校园内生根发芽。所以为实现这一目標,学生与老师不应该单单成为非遗项目的“观众”,更是要以“演员”的身份投入到非遗项目中,感悟非遗的真正内涵。(2)所选择的非遗项目是否可以服务于学校教育。目前武威市的非遗种类多样,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非遗项目都满足校园文化建设要求,这就需要相关人员能够实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样才能取得理想效果。例如凉州攻鼓子可以用于班级或学校的集体活动中、民勤唢呐艺术可以用于音乐课上、凉州水陆画可用于美术课等,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让学生对武威市非遗项目有更深入的了解。
(二)开展校园非遗实践活动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引导作用体现在很多方面,而其中最为有效的方法,则是组织开展校园实践活动。本文认为,学校开展校园具有可行性,这是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成本低,学生的认可度高,甚至部分活动可以由学生自发组织,具有广阔的受众。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要点包括:(1)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学校在尊重学生主观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主动发展非遗团体,为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奠定基础。例如针对具有广阔受众的华锐藏族民歌、民勤小曲戏、凉州水陆画可组织相应的活动团体,并安排教师做相应的指导。教师在学生活动中可以通过网络途径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资料,为学生学习提供一条新的路径。同时随着学生对上述艺术活动有进一步的了解之后,则可以举办团体活动,在迎国庆等项目中表演非遗节目,将非遗节目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补充[3]。(2)为了能够强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效果,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针对具体非遗项目开展活动,例如教师可以在五一等节假日组织学生的时间团体活动,带领学生练习非遗活动,将非遗艺术活动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结合在一起,最终潜移默化的感受到非遗项目的魅力。
(三)提升非遗文化的软硬实力
校园环境作为学校风貌的主要体现,更是学校精神的所在,对学生的思想文化以及综合素质养成具有深远影响。对于学校而言,非遗与校园文化的建設中必须要从软硬实力入手,实现非遗与学校环境的良好结合。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可以在校内环境上进行创新,例如将符合武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雕塑等元素体现在校园中,使学校成为宣传非遗文化的阵地。例如凉州贤孝属于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说唱艺术,为了能够将凉州贤孝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可以考虑在学生午餐时间、课下休息时间等,利用学校大广播播放著名的凉州贤孝曲目(如冯兰芳先生的作品等),加深学生的印象。或者在学校内部装饰风格上进行创新,将凉州水陆画、河西宝卷、天祝土族婚俗等有关的民族元素作为外墙设计或者校园景观等展现出来,这些措施都有助于加深学生的理解。最后可以在学校内部打造非物质文化广场,例如学校的操场、孔子铜像广场等都是学生人流量较大的区域,根据学生的出行特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考虑将上述区域打造成非遗文化广场,例如鼓励学校内武威非遗团体在上述区域表演等,这些措施会充分吸引学生,形成群体效应,保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广效果。
(四)举办匠人面对面活动,推广匠人精神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为了能够加深全体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则可以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走进校园,在与学生做面对面交流后,在现场展示工艺技术,加深学生的理解。以武威市的凉州攻鼓子为例,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邀请攻鼓子传承人到学校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点,通过单人表演、集体表演等方法,让凉州攻鼓子走进校园,使学生能够近距离观察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舞蹈。同时在该活动中,可以利用学校的宣传海报、微信公众号,或者鼓励非遗传承人举办讲座,介绍凉州攻鼓子的相关知识,如凉州攻鼓子的由来、表演形式等,通过故事来充分吸引学生,鼓励学生仿照视频或者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下现场练习凉州攻鼓子,拉近学生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从长远角度来看,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全校师生也可以通过QQ、微博以及微信等渠道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根据学校举办的非遗活动,实现课上交流以及课下讨论的良好氛围;学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可以利用微信平台的这一优势,通过微信平台打造校园文化新阵地;在微信平台上,教师可以通过话题讨论的方法提前预告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导学生按时参与讨论,保证学生参与校园文化的积极性[4]。
同时,学校也要做好人才保障工作,根据非遗项目将历史文化背景与学生教育工作结合在一起,选择具有较高学历以及热爱非遗项目的年轻教师,为非遗项目的推广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使学校教师成为传承、发扬非遗项目的继承人,这样不仅能够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人才支持,也能对非遗项目的文化传承工作做必要的填充,具有深远影响。
结束语:
武威市具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对于当地学校文化建设具有深远影响。因此为了能够达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相关人员需要在了解非遗文化内涵的同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完善非遗艺术的应用路径,这种方法不仅要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走进学生实际生活,使学生能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获得提升与发展,最终突显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势,最终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胡瑞波,徐本丽.贵阳贵安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发展路径探索[J].湖南包装,2021,36(03):74-76+145.
[2]谭天美,欧素菊.近二十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0(03):22-34.
[3]杨慧.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路径探究——以湘西苗族民歌进校园为例[J].艺术评鉴,2021,4(09):89-91.
[4]叶萍,李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黑河学刊,2021,4(02):67-70.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9年武威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武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升校园文化的路径研究”(ZYY2019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