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明 刘景宇
摘 要:地铁站在大客流情况下,为缓解大客流带来的客运组织压力,降低安全管控风险,提前申请备用车上线,降低行车间隔,是缓解大客流的措施之一。然而,对于车站来说,备用车的申请时机无法准確把握,本文以天津地铁和平路站为例,通过计算车站进出站各个环节的通行能力,并结合站台乘客的候车人数,推算申请加开备用车的时机,提供了一种方法。
关键词:地铁;大客流;通行能力;加开备用车
1 车站简介
和平路站是天津地铁3号线的一座地下车站,站台为岛式,负一层为站厅层,负二层为设备层,负三层为站台层。车站开放B、C、D三个出入口,三个出入口均与天河城购物中心结建,C口直接通往天河城购物中心地下一层,车站B、D口分别设置楼梯和两部扶梯,站厅设置1个客服中心,4部扶梯,1部无障碍电梯,闸机22组,自动售票机15台,同时B口和D口设置两个安检点(其中B/C口共用一个安检点),未来与4号线进行换乘,日均客流约40 000人次左右。
2 大客流特征分析及组织措施
和平路站周边商圈集中,近年来,由于天津解放桥在节假日常态化开启,观赏市民较多,临近津湾广场站一般采取跳停运营模式,因此每逢解放桥开启日,市民在观赏结束后,和平路站涌入式进站客流激增,给车站的客运组织带来了一定的压力。车站在解放桥开启时段,客流集中增幅50%左右。由于解放桥在夜间开启,因此在19:00-20:00为出站高峰,21:00-22:00为进站高峰,客流在短时间内进出,给车站客运组织造成极大的压力。
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及设备设施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由于车站通道通行能力大于安检点通行能力,下面根据不同情况,推算各出入口通道容积率达到饱和的时间。
2.1 乘客持续进站,均乘坐自动扶梯的情况
根据现场实测及相关参数,T1=D/(V2*45%-V1)。
其中:T1为B口通道积满时间(h);
V1=安检点通行能力(人次/h);
V2=扶梯运送能力(人次/h)。
结合乘客出行习惯及现场实际测量,扶梯的实际运送能力取理论运送能力的45%计算。
D=B口通道容纳人数(人),实测数据为104人
因此,通过以上公式计算,T1约为5 min,B口通道容积率将达到饱和。同时结合站外容纳人数情况,此种情况可持续时间计算为:T2=站外容纳人数/(V2*45%-V1),约为4 min。因此在通道积满,达到站外排队空间不足时,此种情况可持续约4 min。同理D口通道积满时间约20 min,可持续时间约为28 min。此情况下应提升客运组织等级。
2.2 乘客涌入式进站,扶梯充分使用的情况
根据现场实测及相关参数,T1=D/(V2-V1)。
其中:T1为B口通道积满时间(h);
V1=安检点通行能力(人次/h);
V2=扶梯运送能力(人次/h);
D=B口通道容纳人数(人),实测数据为104人;
因此,通过以上公式计算,T1约为1.5 min,B口通道容积率将达到饱和。同时结合站外容纳人数情况,此种情况可持续时间计算为:T2=站外容纳人数/V2,基本呈瞬间饱和的状态。因此在通道积满,站外将迅速形成客流积压。同理D口通道积满时间约7 min,可持续时间约为10 min。此情况下应更进一步采取客运组织措施。
综合以上客流数据分析,当B口或D口通道积满后,应采取出入口限流措施,弥补进站与安检通行能力不匹配的现象。为了充分应对大客流带来的挑战,结合和平路站的站型特点,和平路站一般调整出入口功能,采取D口只进站不出站,关闭该口自动扶梯,全面开放安检四个通道,C口只进站不出站,B口只出站不进站,同时在D口站外限流的模式,最大限度避免客流交叉,降低客运组织安全风险。
3 车站各环节通行能力匹配情况
根据相关设计规范及设备设施参数,结合现场实测数据,在进站过程中,出入口通行能力大于安检通行能力,客流大时会在两个出入口通道形成积压。安检后,和平路站单程票使用率约为30%,D口售票机服务能力与安检通行能力匹配,同时70%的刷卡乘客会短时移动至闸机前,闸机通行能力大于安检通行能力,因此在闸机前一般不会存在客流积压。根据3号线列车行车间隔,乘客下站台后候车时间期望值为5.5分,因此站台会停留部分候车乘客。在出站过程中,乘客乘降后,客流会集中至楼扶梯,在楼扶梯前会形成短时客流积压,以和平路站历史最大出站人数3 967人/h计算,行车间隔平均为5.5分,单趟车下车人数约为361人,乘客走行速度1 m/s,乘客到达楼梯时间平均值为20 s,楼扶梯20 s
内运送乘客105人,每端出站楼扶梯前积压约85人,且在52 s内消散。乘客通过站台至站厅,在出闸环节,出站人数与闸机通行能力匹配,闸机前不会积压客流。
因此,通过推算车站通道通行能力、安检点通行能力、售票机服务能力、闸机通行能力、站台至站台双向输送能力以及列车运能(具体计算方法在此不再赘述),并进行能力匹配得出:在进站过程中,车站通道通行能力>列车运能>站厅至站台输送能力>闸机通行能力>购票服务能力>安检点通行能力,因此在进站大客流的情况下,客运组织出现客流积压的关键点位于安检点区域。同理在出站环节中,由于出站路径各个环节的通行能力依次增加,因此理论上和平路站的出站秩序畅通。
4 大客流情况下备用车申请时机
依据行车安排,在可预见性大客流期间,列车在段/场转换轨处于热备状态,在进路条件满足的情况下,上线时间约为2 min。平峰时间,列车处于冷备状态,列车从段场准备至转换轨3号线需19 min。
因此车站在客运组织升级,满足车站调整出入口功能的条件时,车站应提前做好加开备用车的准备,加开备用车需要提前申请,需观察乘客进入站台的人数及效率,同时也与站台积压的乘客人数及行车间隔相关。
在站台出现连续甩客情况时,甩客人数设定为N,设定第Y趟列车,站台容纳的人数(M)达到饱和,设乘客以最大的通行效率持续不断的进站,由于安检点的通行能力最低,则到达站台的通行效率即为安检点的通行能力5 400人次/h,即90次人/min,列车的运行间隔为t(min),则根据现场经验总结,得出如下公式。
Y×N=M-90×t
其中:N为首趟列车甩客人数,根据现场目测,可取预估平均数;
Y为站台积满乘客列车趟数(就上取整数);
M为站台可容纳的乘客人数,和平路站经测算为1 184人;
t为行车间隔(min);
因此,Y=(M-90×t)/N。
设定T1为请求加车的时间,T2为列车到达车站的需求时间,t1为列车热备上线时间,t2为段场至需求车站时间,t1和t2一般结合实际为固定值。
则T1=Y×t,结合以上公式,T1=(M-90×t)t/N,T2=t1+t2。
以和平路站为例。假设现场甩客人数N约为120人,行车间隔为t为7 min,则通过以上公式计算,Y为5。即如持续按照现场情况发展,第5趟列车过后,站台乘客将积满。积满时间T1约为35 min,因此车站应时刻观察站台甩客人数,并结合出入口进站客流的情况,合理的提出申请加车的时机。
5 结论
结合以上分析,当T1>T2时,车站预计站外客流积满且持续时间为T1以上时,提前T1和T2时间段内进行申请。当T1 参考文献: [1]周玮腾.北京市地铁站闸机口通过率分析及建模研究[J].现代科技:现代物业,2009,8(8):83-86. [2]南海超,胡路,王文谨.地铁车站客流服务水平与通道宽度关系的探索[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16,33(2):72-77. [3]贾洪飞,孙宝凤,罗清玉,等.地铁换乘枢纽设施能力测度方法及其适应性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工),2009,3(2):199-203. [4]李明华.轨道交通枢纽行人步行设施适应性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08. [5]饶雪平.地铁换乘车站设施规模确定问题研究[J].交通与運输,2016.7. [6]Drechsler Cz Light railway on conventional railway tracks[J].The Institution of Civil Engineers:Transport,1996,117(2):92-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