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分析

2021-09-10 07:22:44姚棋均
交通科技与管理 2021年15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运用

姚棋均

摘 要:随着当前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国城市建设框架变得越来越大,各区域之间的联系主要通过市政道路来完成。为了能够对城市水资源环境和生态环境进行有效改善和保护,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要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充分分析及合理运用,这样才可以保证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关键词:“海绵城市”;市政道路设计;运用

1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

海绵城市理论中关于道路设计的主要思路是解决城市的排水问题。要在城市道路的设计中充分发挥水资源的综合作用,提高排水系统的效率,防止城市内涝的出现。同时对现有的或者新增的排水蓄水系统进行改造升级,降低城市蓄水的压力,提升水资源的二次利用,这样既能防止内涝,也能通过海绵城市的概念解决水资源日益匮乏的现状,综合提升城市水资源的调节能力。

2 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系统

通过海绵城市的定义就可以知道,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水资源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一个具有良好的雨水收集利用能力的城市,应该在降雨时就地吸收、蓄存、渗透、净化雨水、补充水资源,调节地下水。减少雨水地表径流、提高雨水就地下渗是当前海绵城市在水系统方面建设的重点问题。一方面需要增加湿地、湖泊等水源保护系统和下沉式绿地、公园等;另一方面需增加工程设施的建设,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使用。比如可通过明渠或管道将雨水引入到天然湖泊湿地,利用湿地的贮存和净水功能,不仅能储存水资源,还能有效过滤雨水的污染物和杂质,提高水体的水质。海绵城市理念有效地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率,达到了缓解水资源紧缺的目标,也能保障城市地下降排水系统的安全,与城市现代化发展相协调。

3 市政道路设计的关键点

(1)根据道路类型、径流污染程度和周边可利用空间,因地制宜,通过合理布置各类雨水控制利用措施,通过运用一系列的物理、化学反应,对雨水进行回收、净化和利用[1]。

(2)道路红线范围内的绿化带设置生物滞留设施,用于收集和处理沿线相邻车行道、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

(3)需要采用管道排水的区域,应充分利用绿化带的净化作用,在道路路缘间隔设置豁口,通过竖向设计使道路雨水首先进入绿地内下渗截污,再由设置的溢流口进入雨水管网。

(4)在人口密度高、车流量大的区域,提高雨水径流污染控制标准。在雨水干管中途或末端受空间条件限制无法应用雨水塘/湿地等生态措施的区域,必须设置沉淀池、旋流分离器、初期弃流、截污滤网等处理设施。

(5)人行道及非机动车道采用透水铺装路面结构层。

(6)植被浅沟、雨水花园、雨水塘等措施的布置應与道路绿化和景观紧密结合,塑造水环境友好的城市道路景观。

(7)在道路雨水管道入河口处设置雨水塘/湿地,雨水管道出水经雨水塘/湿地处理后,通过溢流设施排入河道。

4 “海绵城市”理念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运用

4.1 车行道设计

车行道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是市政道路系统中的主要部分,也是运用“海绵城市”理念的重要部分。首先,应结合地质条件、荷载等级、景观要求、环境情况等因素考虑对车行道是否设置透水路面结构。在“海绵城市”理念的影响下,从路基稳定性等角度考虑,对于非严寒、非湿陷性黄土、非膨胀土等地区,应加强透水路面结构在轻荷载的城市道路、小区道路等进行运用。其次,根据具体情况,道路横断面设计中尽量预留较宽的绿化分隔带,因此道路断面尽可能选择三幅路或者四幅路,其中,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在机动车道外侧设置环保型雨水口,通过增加截污装置等措施,尽量减少地表径流产生的非溶解性污染物进入雨水管道;非机动车道坡向两侧分隔带,且非机动车道与两侧分隔带缘石顶面可考虑采取齐平设计,雨水可直接流入两侧分隔带,在分隔带内蓄积下渗,并通过设置渗透溢流井进行调蓄收集,随后溢流进入雨水管道。

4.2 人行道设计

人行道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道路使用者对道路系统体验最直接的位置,这就要求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要对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充分分析与运用。对人行道结构采用透水性较强的透水步道砖以及透水基层,这样可以在降雨量较大的时候将人行道上的积水进行快速渗透,不仅能够对地下水资源进行补充,而且还可以将土壤湿度始终保持在合理范围之内。除此之外,透水步道砖在通常情况下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城市噪声系数也可以通过道路得到进一步降低,城市中噪声污染得到有效减少。

4.3 生物滞留带设计

所谓的生物滞留带设计,简单来说就是在市政道路设计过程中对各种植被进行充分应用,通过植被对雨水进行滞留和储存,在这个过程中对各种生物原理进行充分应用,这样能够达到净化雨水的目的。城市环境在通常情况下比较温和,对于雨水较为充沛的地区而言,设计人员可以将生物滞留带的设计价值和优势充分体现出来,这样不仅能够将路面污染源进行有效减少,还可以降低对水资源带来的负面作用,在城市当中也是雨水蓄调的重要途径之一,雨水渗透面积得到进一步增加,对城市的热岛效应也可以进行有效避免。除此之外,生物滞留带还可以在城市内部营造丰富多彩的生态环境,对城市道路绿化带进行有效地改进和完善,其在市政道路设计中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和价值,设计人员应该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体现该理念的应用优势,对城市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促进作用。

4.4 道路横坡与绿化带的规划设计

市政道路在融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的基础上,需要重视道路横坡和绿化带的设计与规划,要按照实际的需求情况对设计内容进行优化和完善。首先,在对于横坡设计的时候,要做好横坡与道路边缘的衔接,重视道路两侧并增加一些开口设计,设计一定的倾斜角度,促使雨水能够通过开口处进入横坡中,并顺利进入到雨水收集系统中。这样一来,不仅能够提升对于雨水的收集效率,还能够最大限度减少道路表面径流滞留情况的出现。其次,对于绿化带的设计规划来说,通常使用凹形设计方式。与透水人行道连接的绿化带需要通过凹形植草沟加强对雨水的收集,需要控制好凹槽的设计,把握好绿化带中的水量。

4.5 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的排水设计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道路系统化设计的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设计中,都使用环保透水砖材料,其整体结构层次分为:联锁透水砖、中粗砂找平层、土工布、五杀透水混凝土以及碎石结构层,不仅全面保证了路面的透水性能,更兼具了去除雨水中污染物的功能,对于雨水资源的循环利用具有重要价值。

总之,在我国城市道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积极运用科学的排水与蓄水技术,能够有效降低降水对城市交通系统的影响。市政道路设计工作中运用的海绵城市技术设施必须与城市降水特点、城市的道路安全运行需求相符,同时还要综合考虑经济性问题,尽量降低城市道路海绵城市辅助设施的建设成本,提升单位成本下的城市道路运行安全性与环保价值,为城市道路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海.海绵城市理念在山地市政道路给排水设计中的应用[J].中国住宅设施,2020(3):42+61.

[2]费佳.“海绵城市”在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应用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20(6):253.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运用
试述景观设计在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应用
构建电力营销信息系统的作用分析
企业现金流量表分析与运用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规划方法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研究
探析集约化管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运用
海绵城市理论在道路绿化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园艺(2016年17期)2016-10-17 08:05:21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商(2016年27期)2016-10-17 05:06:29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 09:26: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