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秀良
拳击运动相对于大部分体育项目而言,对抗性更强。为了更好地进行拳击运动,参与者必须进行不断的体能训练才保证充沛的体力,同时还需要磨练自身心理承压能力以及开拓作战思维,提升应变能力。因此,在学生初中学习阶段引入拳击运动,不仅能够让学生加深对拳击运动的了解,还能够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应变能力。本文便是基于拳击运动对学生素质的影响进行分析讨论。
1 拳击运动对初中生身体素质的影响
拳击运动可以对初中阶段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身体灵敏素质和力量素质以及耐力素质造成深远影响。在身体协调能力提升方面,初中生可以在进行拳击运动的同时不断增加手脚和心眼的相互协调能力,从而加强学生对自身肢体的支配能力和调控能力。在进行拳击运动时,学生会一直处于兴奋状态,他们的身体和头脑都会比平时更加活跃,在这个时候,学习中产生的疲劳和困倦就能够得到缓解和消除,保持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身体灵敏素质提升方面,拳击运动也起到了良好的影响和促进作用。灵敏素质是对应对突发事件能不能做出快速反应,从而保护自己的能力体现。不论是在何种体育竞技项目中,灵敏素质都是一项重要考核指标。由于对抗性的特点,拳击运动要求每个参与者都要具备基本的灵敏素质,在进行拳击运动,出拳和挪步,还有进行自我防护时,这种素质要求还要不断提高。因此,为了完成拳击运动和更好地进行拳击运动,学生需要在学习和进行运动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增加自己的灵敏素质。在這个过程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灵敏度提升了。
在力量素质提升方面,学生无疑是能够通过拳击运动获得更高的力量素质的。因为学生在进行拳击运动时,全身大部分力量都会集中在手臂上,通过不断地挥动手臂出拳和跳动移动步伐,学生的运动量会瞬间提升,力量也会得到适当锻炼提升。为了赢得对手,学生还要锻炼得比对手更加有力,调动起全身的肌肉力量与对手抗衡。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力量素质提升了。
在耐力素质提升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拳击运动获得锻炼提升。拳击运动拼的就是耐力和爆发力,还有协调性。在一场拳击中,谁先倒下谁就输,谁坚持到最后谁就赢。为了进行一场拳击运动,学生需要进行大量的有氧耐力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的耐力,磨练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韧性,提高初中阶段学生的抗击打能力,对初中阶段学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有很大帮助。
2 初中学习阶段拳击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
目前对初中学习阶段的拳击教学质量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有思想观念和课程设置两个方面。在思想观念方面,大多数学生还受限制于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拳击运动是大人的运动,不是能够强身健体的,能够引入初中教学的正规体育项目,因为没学习过,没亲身接触过,所以也不了解拳击运动。在教育教学课程设置方面,拳击运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大部分学校甚至没有这方面的教学课程。这其中不仅是没有开设拳击运动课的影响因素,还有就是缺少这方面的教师资源。在教师层面就已经不了解拳击运动了,更不可能在学生层面进行教学和推广了,也无法引导和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了。
3 通过拳击教学有效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方法
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教育体系。让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学生了解拳击、学习拳击、进行拳击运动提供制度保障,让学生能够在完善的教育体系下开展学习,进行实践运动,让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从而激发学生进行更深更高层次学习的动力,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初中学习阶段把拳击教学和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和学校特点以及学生的发展特点各种要素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拳击运动,为学习专业知识打下更好的身体素质基础,劳逸结合,提升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从而推进学习教育的良性循环发展。
其次是加强教师群体素质建设。学生跟着老师学习知识,老师的素质水平提高了,对学生的引导能力和教学能力也随之提高。只有老师对拳击运动有更全面更深的了解,才能够让学生更快地吸收拳击运动知识,通过锻炼提高自身素质。就目前形势而言,我国各大初中院校对拳击运动知识的普及和推广还不够。所以首先要在学校方面着手。学校要对拳击教育教学提供支持,重视拳击教育教学专业老师的培养和对学生的教育引导的培养。
4 结束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能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时期。不论进行哪种学习教育,都必须要和该阶段的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心理素质发展特点相适应,要符合当下定下的教育教学发展目标,还必须要考虑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学校和教师要率先了解拳击运动的基础知识,深入了解拳击运动对初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作用,并秉着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将拳击运动引入初中教学目标之中,从而推动拳击教育在学校学习教育中的普及和发展。
(作者单位:徐州市体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