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人
摘要:《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以一千多个“小人物”为叙事视角,记述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各行各业劳动人民为实现小康生活的奋斗历程。透过六百多个故事,可以看到广东人民四十多年来的生活变迁。这是一部“以小见大”“以个体透视全体”的非虚構文学作品,以真实的劳动者的生活经历,写出了广东改革开放以来各方面取得的进步,同时也可以看到广东的发展如何推动着全中国的小康建设。
关键词:改革开放;广东;小康叙事;共同富裕
一、引论
“实现四个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也就必然要求多方面地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因而是一场广泛、深刻的革命。”[1]这是1978年底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内容,这段话明确指明“现代化建设”是一场“革命”,它要“改变一切不适应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和思想方式”。或许,当时读到这段话的多数人,并不怎么明白这话里面的“一切”具体会包括哪些内容,也不太清楚这个革命到底会有多广泛、多深刻。如今,“现代化建设”开展了四十多年之后,我们确实很需要回顾一下这段“革命”历程,总结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成果。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从宏观层面总结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在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科技创新等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并对这些成果给予了宏伟的肯定: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这是对中国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成就最通俗易懂的概括。四十多年,从一个很多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的贫穷国家变成全面脱贫的小康富裕国度,这一发展成就来之不易,它们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用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2]。从宏观层面来了解整个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成就,这是一个总体情况的基本认知,而对于参与着这个历史进程的人民而言,这四十多年里,他们是如何一步一步走过来,如何勤劳奋斗、如何挥洒智慧和汗水、如何脱贫攻坚实现今天的全面小康,这是一个庞大的、需要更多文字工作者来完成的总结和梳理工作。正是在这种历史性需求的背景下,广东省作家协会党委书记张培忠率领十三位广东作家组成创作团队,经过两年多时间的打磨,共同完成了超百万字的非虚构文学作品《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这是一部以千多个生活在岭南大地的普通百姓为视角的广东改革开放发展史,创作者通过呈现各行各业劳动人民勤劳奋斗、脱贫致富的生活变迁,“全景式史志式展现广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波澜壮阔的伟大历程”。
二、叙事:小人物与大时代
《奋斗与辉煌》的总撰稿人张培忠介绍说,该书“通过‘小人物’的故事折射时代变迁,以小切口反映大视角,从小切面展现大主题,用百姓生活变化、生活细节变化折射时代的变迁”[3]。这里的“小人物”是一个文学叙事学层面的角色概念。文学,不管是虚构还是非虚构,其关注的核心对象始终都是“人”。而且文学要书写的“人”,不是抽象的、概念的人,而是具体的、真实的人。《奋斗与辉煌》作为“广东小康叙事”,选择“小人物”作为叙事视角,这是决定这部非虚构文学作品具备独特价值和重要意义的基础性叙事品质。因为叙事视角上的“小人物”,它很自然地打通了非虚构创作的文学性和记录性、报告性,为此我们可以把这部巨著视作非虚构文学作品,也可以将其看成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发展报告。当然,最关键的是,这一视角最契合“小康叙事”。对于中国当代社会文化语境而言,“小康”是个人、个体家庭生活状况的一种描述,也是国家发展经济、推进改革要实现的一个政治目标,因此它既是个体性的日常话语,也是国家化的政治概念。在《奋斗与辉煌》的序言里,著者曾梳理“小康”的概念演变史,其中也指出:“小康似乎不属于宏大叙事,但它内嵌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4]以小人物为叙事视角的“小康叙事”,从非虚构创作上来看,它的确不是宏大叙事,但因为这“小康”内嵌着中国人的千年梦想,它就不小了。与“千年梦想”相通,哪怕是写一个人,也都可以变得特别宏伟。而且,《奋斗与辉煌》写了千多个个人实现这一“千年梦想”的奋斗史,他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是一类人的代表,每个个体背后都有无数个群体。呈现这些真实个体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史,就是在为无数个奋斗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路上的个体立传。如此,我们能说《奋斗与辉煌》的“小康叙事”不宏大吗?它是用了文学的叙事笔法,把“小”转换为“真”,因为“真”而变得“大”。小与大之间,因为所写人物的真、所述生活的真而在精神层面实现了关联,这也是文学叙事的魅力。
“小康”不小,“小康叙事”也不小。邓小平当年使用“小康”一词,是用来概括描述中国改革开放、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初步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进行了精确描述:“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5]显然,从一开始,实现“小康社会”这一建设目标,它都不仅仅是说老百姓解决了温饱问题,还包括实现了“精神生活的充实”,以及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等等。“小康”目标所关联的,是每一个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也是整个国家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进步。“小康叙事”要展现的,也是如此,它以“小人物”的生活变迁史书写作为入手,要连通、想阐明的,也是全广东、乃至辐射为全国的各行各业的改革和发展。四卷本的《奋斗与辉煌》,触及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曾经和现在:从争论雇工是不是剥削到企业快速发展过程中劳动者所遭遇的劳资平衡、生产安全、社会保障问题、从“知识改变命运”到“电子驱动财富”、从“劳务有了价格”到“让劳动不仅仅是谋生”、从知识者“公正的龙门”到科技那“奔跑的独角兽”、从“大逃港”到“大湾区奏鸣曲”……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科技、公共服务,乃至于娱乐,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哪些层面发生了变化,或许都能在“小康叙事”里找到相应的人生故事。
进一步言,《奋斗与辉煌》这部“小康叙事”展现的人生故事,每一个都有着超越个人的人生故事的一面,这一面即“中国故事”。如改革开放之初的雇工问题,著作以陈志雄为人物典型,写出他承包鱼塘、长期雇人帮工的前前后后遭遇。陈志雄当年的承包鱼塘、雇工做法,虽在基层干部和农民百姓当中得到认可,但于政治舆论层面却引起一场“鱼塘风波”。雇工、聘人,今天我们认为是再平常不过的事,在当年却是极为敏感的行为。著作中介绍说:“对陈志雄上纲上线的人的依据是:在那个年代,国家依然规定禁止雇工行为。集体化才是社会主义,已成为人们的思维定式。”[6]陈志雄受到批评,支持他雇工的大队党支部书记梁新受到“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幸运的是,陈志雄最终还是推动了整个时代前进的步伐。当年,《人民日报》曾开辟栏目讨论,最后结论对“能不能跨队承包”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认可了陈志雄的雇工做法。但风波还没有完全熄灭,直到引起中央高层领导的重视,开始推出一系列农村体制改革相关决策、政策,最终形成“十六字方针”:“允许存在,加强管理,兴利抑弊,逐步引导。”[7]从个体最普通意义上的致富探索,到国家层面开展体制改革,一个人牵动着整个国家。陈志雄的历史遭遇,可以视作改革开放初期广东乃至全中国无数求发展、寻前程的个体遭遇。
对于偌大一个中国而言,陈志雄只是个普通的个体户,但他的探索恰逢一个需要胆量向前看、力求實现大突破的改革时代,为此他的个人事迹可以很快被全社会所关注,最终掀起整个国家改革开放的大幕。这个案例,包括作品中其他一些人物,他们的遭遇生动地演绎了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小人物是如何与整个时代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形成逻辑关系的,他们“展示出中国小康的生动逻辑”。
三、小康:“先富带后富”
从个体经验到全民历史,以“小人物”的生活经历来透视全广东、整个民族的改革进步,这不只是一个非虚构叙事学意义上的纯粹写作技巧问题,它更是《奋斗与辉煌》这部著作所讲述的众多人物身上真正发生的事迹。广东是改革开放前沿阵地,广东是经济大省、科技强省,广东还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移民输入省份,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城市人口的增长,基本来自外省移民。地理前沿、经济实力和移民特征,这些事实基础,注定了广东的改革开放历史必然连通着全国的改革开放,也决定着广东的小康发展经验有着个体带动全体、先富带动后富的典范意义。
陈志雄的承包鱼塘,增加了村集体的收入,也给大队其他家庭带来了更丰厚的收入,同时这种创业精神也鼓舞着更多人投入到改革开放的热潮中,这里面的“带动逻辑”是相对隐性的,是附着于陈志雄的成功经验而来的社会效果。而第二卷《风生水起》,则可以了解到更多更为典型的“先富带后富”案例。如“都市‘无脚鸟’”的故事,写深圳“攸县的哥”的发展史,它很清晰地讲述了来自湖南攸县的移民如何在深圳把出租车生意做大做好,并且不断把家乡人员引入,发展壮大为全国著名的“攸县的哥”现象。讲述这个案例的时候,著者有意地选择了一个“攸县的哥”后代的硕士论文《深圳市“攸县的哥”的身份建构研究》作为切入口。的哥的孩子主动回去研究自己父辈、家乡人民在异乡聚居的创业史和精神史,这本身就是一个亮点,内涵着多种情感成分。“攸县的哥”的发展壮大也是个人奋斗遇上时代机遇的产物。一个为逃离不幸婚姻来到深圳闯世界的攸县女子谢吴艳,知晓的士生意有大利润后,凭着自己的毅力和胆识,召集大巴车司机逐渐从包租1辆的士发展为包租20辆,再自己创办运输公司。攸县的士的发展,从谢吴艳的成功开始,然后滚雪球一样,带动着大批量的攸县人涌入深圳、珠三角城市开始的士生意。“‘攸县的哥’人数达到峰值时,不仅深圳,当时广州1.6万辆的士,3.2万名司机,60%来自攸县。珠海、中山、佛山、东莞的士司机也多来自攸县。”[8]来到珠三角开的士的攸县人民,他们不一定都像谢吴艳一样作为创业者、企业家留在了广东,但他们都摆脱了贫困,甚至可以赚钱回家创业:“赚到钱的最早一批老的哥,有的回老家创业去了,开宾馆、开超市、开饭店的都有。”[9]继续留在广东开的士当司机,因为有着众多同乡从事着同样的职业,可以通过的士对讲机说家乡话、聊家乡事,他们借着对讲机在异乡的条条大路上开辟出一片独特的“精神家园”。他们自称是飘在异乡的无脚鸟,无脚虽会惆怅,但他们有着“心的家园”,这个“家园”温暖,且令他们自豪。“攸县的哥”有力地说明了在广东这块土地上谋生的人民,他们辛勤劳动,一方面是自己打拼生活,另一方面也并没有忘记同乡、家乡的生活。
还有很多类似“攸县的哥”这样的打工群体,他们自改革开放初期,尤其九十年代广东现代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之后,纷纷涌入广东,成为推动珠三角城市发展的重要力量。几十年下来,这些打工群体,一部分通过自己的智慧和汗水,成为珠三角城市的常住居民,其余很大部分人通过辛勤劳动获得薪酬,把子女教育成才,建房购物改善生活条件,都摆脱了打工前的贫困状态。这些来粤打工群体的生活变迁背后,是他们在广东的付出和收获。无论是留下了还是回去了,他们为广东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付出劳动,同时广东的发展也改善了他们的生活。借着无数最普通劳动者的力量,广东完成了自身的小康目标,也促动着内地无数个家庭摆脱贫困。可见,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全方位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在帮益着全国百姓奔向小康。
以打工群体来链接地域发展与全面小康之间的关系,或许还是相对抽象。在《风生水起》部分,还有很多更直接的相互帮益事迹。“先富带后富”一节,就专门讲这一话题,举了许多例子。与教育帮扶同步的,广东还很早就开始了“迁移扶贫”“富帮贫”等工作。“迁移扶贫”是一项大工程,如最近火热播出的电视剧《山海情》故事一般,内中藏着很多困难。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广东清远市开始实施迁移扶贫行动,到1995年底,已经发动14.2万人告别严重缺水缺土的石灰岩地区,搬到了生活条件好的地区。“富帮贫”工程始于1990年,由珠三角富裕城市帮扶贫困市县,不仅帮扶省内贫困市县,还发展到省外。这些于二十多年前就开始的“富帮贫”事迹,可以链接起新时代以来的“精准扶贫”工作。在第四卷《逐梦飞扬》的“精准扶贫”一章,详细讲述了广东如何通过产业扶贫的方式帮助粤北大山深处连樟村脱贫致富的前后经过。驻村书记张雪凡、陆飞红们,克服各方面的困难,修水泥路,拆破旧房,建服务中心,积极挖掘连樟村山地优势,引进科技发展现代农业……不到两年,连樟村全面脱贫,“全产业链已覆盖100贫困户”。“连樟村是广东精准扶贫蹄疾步稳的缩影,也是广东脱贫攻坚的一个示范。”[10]到2020年,广东累计七十多万贫困户全部实现了脱贫致富。
纵观90年代开始的“富帮贫”行动,广东维系了几十年的“先富带后富”,从自发支援贫困地区教育事业的陈凤霞们,到自愿加入国家精准扶贫事业的陆飞红们,可以看出这不仅仅是政府工作人员在完成一项政治任务,更是广东全省上下包括普通民众都真心想去攻破的历史性难题。“广东脱贫攻坚的故事精彩而有力,广东全面决胜小康的信心和决心坚如磐石。”[11]“广东人认为,独富不算富,先富带后富,共走小康路,才是真的富,才是我们想要的富。”[12]广东的改革开放致富史,不是一个又一个富豪诞生史,而是一个又一个先富带后富的“共同富裕”史。
四、攻坚:成就与牺牲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们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13]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的胜利,这是一个历史性时刻。为了攻破这一难题,中国人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在广阔的中华大地上,很多贫困问题都是积弊深重的大难题,要么是生存环境恶劣、要么是地理位置偏远,甚至是贫困户家庭关系复杂、性格古怪……这些都不是靠嘴巴多磨和靠腿多跑动就能解决得了的问题,需要的是扶贫工作人员的智慧和耐心,以及全社会多方面工作的协同推进。
全国脱贫工作的艰巨性,也适用于广东的改革开放和全面小康建成史。我们今天回顾历史,往往就像看故事一般,并不能真正体会到个中滋味。即便如前面我们重点谈及的陈志雄、陈凤霞、谢吴艳这些典型人物身上的经典案例,或许都会给人一种一切都发展得顺顺利利的错觉,以为改革开放取得的各种进步都自然而然地发生着。其实,不管是自上而下发起的改革,还是自下而上推动的进步,四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肯定不少,总结起来总会骄傲无比,但那个过程却是无比艰辛。这发展过程的“艰辛”也是《奋斗与辉煌》所着重呈现的内容,在我看来也是本部巨著中最有意义的部分。
“艰辛”如何表现?《奋斗与辉煌》中很多章节完成了这一难题。在拿到著作之前,我最担忧两个问题,一是不想看到一部罗列宏大事件的历史书,二是不希望看到其中一些优秀的、习惯于写纯文学作品的作家被报告体宏大叙事所绑架而失去了文笔上的灵气和才华。庆幸的是,《奋斗与辉煌》的确不同于多数人以为的那种拼接事件、语言干巴的报告体作品,而是充分发挥了十三位作家语言优势和叙事才华的非虚构文学著作。打开书本,迎面而来的是一个又一个形象清晰的人物,是一件又一件叙事讲究的故事。即便如“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这些历史著作词汇、政治报告话语,也通通都被置入背景,主体内容均是改革开放史上真正的社会实践者——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在说话、在行动。四卷本《奋斗与辉煌》通读下来,感觉像是阅读一部有着流畅语言、生动画面的广东人民自改革开放以来的生活变迁史。而且,收获的不仅仅是生活之为史的“历史知识”,更有生活之为生计和活法的“生命智识”,如果前者是《奋斗与辉煌》作为“非虚构文学作品”的“非虚构”部分,那后者就是“文学”部分。深入了解这个“文学”部分,可以帮助我们认知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人民追寻富强、全面实现小康目标路上的“艰辛”所在。
《奋斗与辉煌》的第三卷《攻坚克难》,专讲广东改革开放历程、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艰辛”环节,因其所记述事件的曲折性和所呈现细节的生动性,“文学性”突出,最为引人注目。如《雪白的丰碑》一章,记述的是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带给广东人民的挑战。这场冰雪灾害恰逢春运,导致了广州火车站遭遇前所未有的大考验。著者用普通人老陈挤过几十万人最终登上回家列车的惊险遭遇,把当时广州站那人山人海的极壮观又极危险的场面记录下来了。
在人群中间,他们不是自己在走,而是被裹挟着往前。老陈的老婆把挎包挂在脖子上,想腾出手来拉行李。她拼命用一只手,抵住前面人的后背,身体往后仰,这样可以争取一点点仰起脑袋拼命喘气的空间。女儿就跟在身边,开始她们手拉着手,一家三口都死死拉着,怕被人流冲散,拉紧了,又被冲开,又伸长手,努力够着,够着,终于,又拉在一起了,瞬间,又被冲开了。[14]
如此细致、形象的场面描述,读来仿佛置身其中,可以感受到一种惊心动魄。在高铁开通之前,外省来到广东打工的劳动者,每年春运挤火车回家都要经受类似的折磨,2008年的冰雪灾害只是把这个折磨及其被踩踏的危险加大了倍数。人在这种场合,就是一只蚂蚁。“如果从一个高空往下看,会感觉到有些怪诞,看见的不是人,而是无数爬虫和甲虫在蠕动,人类在这时,这里,形象而逼真地呈现出卡夫卡笔下荒诞的变形。”[15]如此荒诞,背后是人的渺小和无力。但正是这样一群人,这样一些经历,磨砺着生活、工作在广东的人们,练就了他们无惧危险、全力向前看、向前冲的决心和魄力。
当然,困难不仅仅是雪灾时刻回家的艰难,更是无数官兵冒着严寒、无惧生命危险用双手打通凝冻结冰超60公里的京珠高速粤北段,是广东科技企业克服技术上的关键门槛实现真正的创新,是面对非典、新冠等恶魔病毒自愿往前冲的“非常战士”们……《奋斗与辉煌》用文学化的笔墨所记述的这些事件,每一件都是广东改革开放史上的“大出血”事故,是阻碍广东奔小康的高山、巨石。如何表现这里面的艰难,《奋斗与辉煌》的作者写下普通人在这些大困难面前的无力感,也写下无数平凡人无惧牺牲、团结向前最终攻破艰险的崇高性。既没有把困难弱化,也没有把最终克服困难的人写成无所不能的神,这是对困难本身以及对付出血泪克服困难的人民的一种尊重。
五、余論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习近平总书记在脱贫攻坚座谈会以及总结表彰大会上多次引用孔子这句话,意思是取得胜利并不容易,难的是维持胜利。对于脱贫工作、小康事业而言,如何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长期维持小康、保证不返贫,这比通过精准帮扶工程完成脱贫任务更具难度。总书记经常强调脱贫的可持续性,表彰大会发言中也指出了基本方向:“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让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6]“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这是保障脱贫成果可持续性的可靠出路,这对于广东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言,有着同样的方向性意义。
2018年习近平曾要求广东在“构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营造共建公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上走在全面前列”[17]。这“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是广东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新目标,需要直面和冲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挑战、新难题。《奋斗与辉煌》也谈到了这方面的全新问题,比如探讨了华为、正威、格力等等一系列已经走在全国、乃至国际前沿的广东企业,它们如何突破技术瓶颈,进一步通过科技创新来引领行业,这是对企业发展的考验,也是保证广东经济持续强盛的重要方面。还有东莞、珠海等城市的“智慧转型”,南海、深圳、广州等城市文化遗产、文化产业的活力挖掘和繁荣壮大,以及“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等宏伟战略,这些对于新时代广东而言,是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广东的改革开放史,是一部广东人民为实现小康生活的奋斗史,是一部小人物与大时代融合无间的和谐发展史。广东的改革开放还在继续,广东人民的生活时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奋斗与辉煌》是过去四十多年的历史总结,我们期待着新的奋斗、新的辉煌。
[注释]
[1]《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GB/64162/64168/64563/65371/4441902.html,1978年12月22日。
[2]习近平:《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18-12/18/c_1123872025.htm,2018年12月18日。
[3]李文轩、黄楚旋:《〈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正式出版》,《南方日报》,2020年12月16日,A05版。
[4]章石山:《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史》(卷一:百端待举·序言),花城出版社2020年版,第2页。
[5]《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1年第2期。
[6][7][9]章石山:《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史》(卷一:百端待举),花城出版社2020年版,第53页、第55页、第57页。
[8][11][12] 章石山:《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史》(卷二:风生水起),花城出版社2020年版,第38页、第355页、第353页。
[10][17]章石山:《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史》(卷四:逐梦飞扬),花城出版社2020年版,第四册,第241页、第405页。
[13][15][16]習近平:《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共产党新闻网:http://cpc.people.com.cn/n1/2021/0225/c64094-32037041.html,2021年2月25日。
[14]章石山:《奋斗与辉煌——广东小康叙事史》(卷三:攻坚克难),花城出版社2020年版,第179页、第178页。
作者单位:暨南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