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但现在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令人欣喜,扩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可以成为课堂上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把脱节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通过课堂进行融合互补是一种可取的手段。
关键词:课内外相结合;拓展阅读
在大阅读的环境下,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但老师们对课外阅读的开展情况却并不乐观:有的是蜻蜓点水,聊胜于无;有的是花拳绣腿,流于形式;有的是信马由缰,漫无目的;还有的,则是虎头蛇尾,不了了之。面对着这种种情况,我认为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立足课堂为主,辐射课外为次,用课内带动课外,从而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使课内和课外有效的结合起來。
一、课前——鼓励阅读
大纲指出:“对阅读有浓厚的兴趣,能根据需要收集有关材料。”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我国的文化景观,观赏我国的“世界遗产”,更准确地解读文本,课前,我引导学生搜集、阅读与颐和园相关的阅读资料,让美好景观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扎根。这种让孩子们自己主动体验的课外阅读,自由而轻松,很好的调动了孩子们的阅读兴趣。
在教学《颐和园》时,我是这样做的:课前,我鼓励学生搜集有关颐和园各景点的资料,走进这个美丽的大花园。于是颐和园内各个不同的楼阁宫殿等成为学生搜集的对象。颐和园大大小小的亭台楼阁、宫殿寺观、水榭游廊的景色映入眼球,握于手间,同时也印在心上。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充分交流各自的材料,于是颐和园的各个方面以及各种形式的资料纷纷呈现在课堂。在交流过程中,孩子们手上的资源相互间作了补充,无形中又进行了再次学习,为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很好的铺垫。
二、难点处——激励阅读
在阅读教学时,文字中包含着许多“不确定”“空白”和“难点”。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是否能抓住这些“空白”的地方去引导孩子们去创造,去补充;在于是否能抓住这些“难点”的地方去引导孩子们和课外阅读知识相结合,引起学生的感悟,引发学生的共鸣。最终达到孩子们能广泛阅读资料,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颐和园》中“长廊”这一难点时作了补白,孩子们抒发完对长廊的看法后,我针对写法做了一个小结:作者三看长廊,先整体看——再看廊内——最后看廊外,用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写出了长廊的美。接着给出我们惠州西湖的画廊图片,从不同角度对画廊进行了展示,让同学们观察完图片后,按照这种写法进行小练笔。大部分学生很快的在课堂内完成了练笔内容,小部分学生也能在课后完成。此外,还列举了去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地方也能用上这种方法来进行写作。
三、结课时——延伸阅读
一节阅读课上完了,意味着阅读才刚开始。让学生带着高涨的兴趣,把课堂上的阅读技巧带到课后的广泛阅读中,才能很好的把课内阅读与延伸活动结合起来。莎士比亚曾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中没有书籍,就好像是鸟儿没有了翅膀。”因此,让学生走进生活,走进书籍,走进实践,才能显示出语文阅读的五彩缤纷,才会对语文阅读进行再次的探索。
结课时,我又抛出问题:你能作为导游带大家游览一下颐和园吗?即刻打破了学生头脑中的不平静,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广泛争论之后,我引导学生回忆去旅游时,导游是如何为他们讲解的经历,接着建议他们去查找不同景点的导游词。此时已经激发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自觉主动去阅读,在阅读中解惑,明理,形成共识。在总结完本课的学习方法后,我向学生推荐了与颐和园并称为“四大名园”的其他三大名园及我国其他的世界文化遗产的景观,最后根据自己收集的材料,制作一份关于我国世界遗产的手抄报。让学生的阅读体验不只是建立在有限的语文课本与课堂之中,还应鼓励学生走出课本,走向大自然博物馆中去感受我国景观文化中徜徉、陶冶。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了解了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积累了许多文化知识,又提高了语文素养。
四、课后——展示阅读
本课课文是与我国的“世界遗产”有关,所以我课后就安排了了解我国“世界遗产”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可以收集图片、诗词、楹联,也可以是故事、传说,还可以是中国传统风水学、建筑学、美学、哲学、景观学、祭祀、宗教、民俗等文化知识,从不同角度感受我国历史文化的魅力。
在孩子们收集材料,阅读了解一段时间以后,他们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交流欲望。此时,我特别安排一节活动展示课,为孩子们创设相互交流、自我表现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阅读收获。这节课中有展示环节,如“名言警句卡展”、“优美图片展”等,也有听说环节,如“颂国演讲比赛”、“介绍你喜欢的一处景观”等。我还利用黑板报、作文园地、手抄报等板块刊登学生内容丰富的学习心得,体会和读书笔记,特别是对于学生摘录的一些特别有意义的内容,我适时加以点拨、引导,带领学生感悟、表达,让学生在这些阅读活动中得到收获和启示,提高自己审美情趣和品德修养,真正把拓展课外阅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结合起来。
五、课外——伴读共读
结合本课课文主题,我为学生推荐《游遍600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这本书与父母、老师共同阅读,以提高孩子阅读兴趣。每天午休,我都要求学生安静地座在教室里进行阅读,我也拿起《游遍600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这本书走进教室与学生同读,学生读到不懂得地方能立刻进行沟通交流,我适时加以指导,这样及时了解他们的阅读能力与语文素养,激发起他们更高的阅读热情。在家要求家长检查孩子的阅读数量与读书笔记,适时与孩子共同交流心得体会,并填好“家长评价表”和“读书体会”档案。这一活动的开展,不但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还提高了家长素养。有很多家长反馈说,看完这本书后,都有计划在假期的时候带孩子外出去看看我们中国的世界遗产,增长孩子的见识。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让学生从书本感受,再到眼睛的直观感受,会使他们的阅读体会更加深刻。
因此我认为阅读离不开课内的方法指导,也离不开课外的广泛阅读,只要把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激起孩子对阅读信息搜集的需求,做到“得法于课内,活用于课外。”才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热爱读书、醉心读书的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
作者简介:叶海燕,女,小学语文高级教师。是仲恺高新区教学点教师全员培训指导老师,仲恺高新区新任教师培训专家团队成员,仲恺高新区小学语文学科核心备课组成员。擅长“群文阅读、延伸阅读”等阅读方法教学的开展。
(广东惠州市仲恺高新区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