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译文
教育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对于幼儿来说,活动是教育的重要方式。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实施教育目标,只有通过各项活动积极发挥幼儿的主动性,才能使幼儿获得发展。那么,幼儿是否在活动中得到了发展,并且是主动的发展,这是实现从思想观念到教育实践一系列的根本性转变。
幼儿在知识技能方面的发展,并不是仅靠老师教能解决的,只有在实践活动中,让幼儿充分得以亲身体验才能解决。一位老师给小朋友讲《球浮上来了》的故事,其目的是通过故事教育幼儿遇事要动脑筋,想辦法。而故事讲完后,孩子们到洗手间把池子里放满了水,把皮球浮在上面玩。故事里讲到的小动物的行为,幼儿没有亲身体验,所以没有达到预期教育目的。
另外一位老师设计的《怎样取出来》:一辆玩具车不小心掉到了钢琴后面,幼儿围在那儿商量如何把它取出来,而老师在一旁观察着一切,并不急于去帮助他们。一名幼儿说:“叫老师把钢琴搬开。”另一名幼儿说:“老师搬不动。”其中一个孩子把手伸进去拿,但够不着。又一名幼儿说:“有一根棍子就好了。”有人拿来一支铅笔,但仍够不着。“再长一点就好了。”一个孩子插话。最后他们来找老师要棍子,老师说:“想一想,我们班里哪有棍子?”孩子们找到了一个纸棒,不一会儿玩具就取出来了。孩子们欢呼跳跃,高兴极了。这时老师表扬了那个想办法的孩子,夸奖他遇事肯动脑筋、想办法,希望小朋友们都向他学习。这项活动孩子们不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还懂得了遇事要动脑筋,想办法的道理。
促进幼儿在活动中主动发展,关键是教育目标要与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相一致,不能过高或过低。同时教师要巧妙设计引导,把教育转化为幼儿的亲身体验,这样才能使幼儿主动的发展。那么如何判断活动中幼儿是不是主动参与了呢?我认为:
一、幼儿是否对活动有兴趣和愿望
在活动中,应体现出“幼儿在前,教师在后”。当幼儿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时,教师要观察了解幼儿学习行为是怎样产生的,在尊重幼儿认识过程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如:一位教师在教幼儿“6”的组成,她的计算教具是六幢颜色鲜艳的房子,并告诉小朋友这是小兔的家。小朋友面对六幢小房子发出了疑问:“小兔子的房子没有门,没有窗,小兔是从烟囱里钻进去的吗?”“他住在里面会闷死吗?”老师饶有兴趣地面对这突然提出来的疑问:“你们说该怎么办呢?”孩子们活跃起来,有的说:“装个电扇就可以了。”有的说:“给小兔家装个空调吧。”经过七嘴八舌,最后讨论结果是:给小兔子开扇门,再开个窗,这样既凉快又明亮。这个小插曲以后,幼儿计算活动的主动性竟然比任何一节活动效率都高。
教师在活动中尊重幼儿,灵活掌握活动中幼儿的兴趣。不仅使幼儿从中获得了知识、经验和技能,更重要的是珍惜了孩子的这种好动脑筋、勤于思考的积极性,使幼儿的自主活动得到了进一步加强,学习兴趣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二、幼儿是否主动参与到活动中
在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在自我操作中自我发现、自我决策、自我协调、自我交往。此时幼儿会多方面的以至反复地表现出不同的发展水平和个别差异,会自己解决一些问题,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疑问。如:在认识动物的活动中,幼儿在观察动物的外部特征时,往往是看到哪儿说到哪儿,常常有重复或遗漏的现象。为了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条理性,针对这一现象开展讨论:“为什么有的地方说过了还会说,而有的地方没有说到呢?”教师不急于告诉幼儿,而是让幼儿自己找原因,自己摸索、自行解决,当然不一定要那么准确,那么有条理,只要意思对就可以。然后老师做出总结:观察小动物要按照从头到脚的顺序。教师在活动中掌握了幼儿自主和教师主动的平衡关系,使之相互作用,把蕴藏在幼儿身上的巨大的学习潜力挖掘出来,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
三、教师是否随机启发调动幼儿的学习积极性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给幼儿思考的时间与机会,让幼儿能认识结构发生真正的变化,在活动中由于智能差异,对相同的问题有的幼儿解决得好,有的幼儿则解决得不理想。对于调整幼儿在活动中解决同一问题出现的不同差异,教师要区别对待,根据幼儿能力的差别提高或降低要求,使幼儿人人都有长进。在科技活动《搭小桥》中,教师只给幼儿准备了纸和小积木块,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出怎样用两种东西搭成一座坚固的小桥。由于教师给幼儿以充分的探索、思考的时间,调动了幼儿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也使不同水平的幼儿有了不同的发展和提高。
总之,兴趣是幼儿主动发展的动力,参与是幼儿主动发展的必备条件,启发是幼儿主动发展的导向。三者有机结合才能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才能培养幼儿的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才能使幼儿在平常的活动中得到不平常的、自然的、主动的发展。
山东省烟台市福山第二机关幼儿园 26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