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类专业环境地学教学内容组织及模式运用探讨

2021-09-10 07:22王丽杜红霞张军
大学·教学与教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王丽 杜红霞 张军

摘要:环境地学是高校环境类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基于环境类专业的特点以及环境地学的学科内容,针对环境地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重点从教学内容的整体性、课程在专业教学体系中的定位以及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等方面,探讨了课程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与筛选依据,并提出了课程内容组织的具体方式。此外,研究针对目前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和课堂教学手段以及环境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分析并给出了教学模式及课堂教学手段的合理选择与运用方式。

关键词:环境类专业;环境地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7-0039-02

基金项目院本文为陕西省一流本科专业环境科学建设点、陕西省“一流专业”建设子项目“城市生态湿地构建与应用创新课程”(项目编号:YLZY0303C04、YLZY0303C03、YLZY0303S01)研究成果之一。

作为一门学科,环境地学被认为是一系列与地学相关的分支学科的总称,以人—地系统为研究对象,任务是研究水、土、气、生等相关的现代环境问题[1]。环境地学是环境科学与地球科学交叉形成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基础性课程。随着人们对环境要素之间的联系以及对环境系统整体性认识的加深,环境地学在高校环境类专业中多数作为先行课程在本科一、二年级开设。作为一门专业课程,环境地学主要介绍地球表层的圈层系统及圈层作用,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过程及影响,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背景。

一、教学内容组织及其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衔接

(一)教学目标及内容结构特征

环境地学的教学目标是要求学生重点掌握地表环境系统的组成、结构及时空变化规律,理解地表系统内物质迁移及能量转化的基本过程;基于对传统地学知识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环境组成的整体性、变化的连续性以及要素的协调性,重点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作用过程及相互影响[1]。

目前高校环境地学的教学中以赵烨、陈静生等人出版的教材应用较广[2],教学内容在传统地学内容的基础上,强调智慧圈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在内容组成及教学理念上与王健的《现代自然地理学》相近[3-4]。以赵烨主编的环境地学教材为例,课程先介绍环境与环境地学的基本概念;其次是地球系统中地外系统及地内系统的相关知识及环境问题,然后对地表环境系统分圈层讲解不同圈层的组成、运动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人类活动的相关环境问题,并对地球系统中的自然资源及自然灾害做系统讲解,再从系统角度分析地球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流动;最后介绍环境地学的调查技术与方法。

环境地学课程教学重点内容主要集中在地表环境系统的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及土壤圈等圈层的基本特征、圈层作用及相关环境问题的讨论,此外还有环境地学研究方法的介绍。而地外及地内系统基本知识及其与地表系统、人类活动的相关作用,既是解决部分环境问题的基础知识,也是研究地表环境系统的空间背景。

(二)教学内容与相关课程的衔接

环境科学以环境问题为驱动,研究环境问题的发生、发展及治理措施,初期着重于末端治理措施研究;到20世纪90年代,可持续发展模式成为共识,促使环境科学向更加综合的方向发展[5]。随着全球化影响的加深,环境科学的研究范畴从传统的水、气、渣治理向环境系统的物质循环及能量传递等相关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扩展。因此,环境科学专业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更为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以支撑其解决相应的环境问题。而我国大多数环境科学专业都是在地学、生物学以及化学等学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课程设置多基于已有课程适当增加专业培养需要课程[5]。而这种模式,虽然确实可以体现专业特色,但实际却影响了环境科学专业本身教学体系的整体性构建,导致专业课程内容的衔接不当。

(三)教学内容的合理组织

环境地学教学内容的组织,除了考虑前述与专业相关课程的衔接,还要考虑到学生在中学时期已经学习了大量的地理知识,尤其是部分同学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对一些地学、环境问题有了较深入的理解。环境地学内容与地理学的差异是在关注人地关系的前提下,重点关注环境要素相互作用过程中人的作用以及对人的影响方面。此外,环境地学作为一门先行的基础理论课,还要为后续专业课程提供背景知识。因此,要达到教学目标,教师一定要提前了解专业课程设置以及学生学习背景,从研究方向综合性、地表系统整体性及演化连续性的角度体现出环境地学的特点。

课程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对环境地学及其与环境科学的关系有整体认识,了解环境地学学习的目的及意义。所以,绪论部分内容要涵盖环境地学的概念、学科构成、发展概况,从研究对象、内容等方面讲述其与环境科学学科的关系。其次,教师要介绍地球系统的宇宙宏观环境背景,了解系统间的能量传递及物质循环;然后介绍地表系统之下的地内系统及其对地表系统的支持及影响。地表环境系统整体性及区域性是地学知识的精华,是环境科学专业学习最重要的知识基础。教学过程中应分圈层介绍环境要素的组成、结构、运动及区域分异,结合热点环境问题、自然资源及灾害等分析圈层作用体现的系统整体性概念。最后基于地学研究内容及热点环境问题进行环境地学调查及数据分析的方法介绍。

二、课程教学模式及方法运用

(一)课堂教学手段的运用

课堂教学在高校教学中始终是不可替代的。目前,我国高校基础理论课的课堂教学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通过板书及多媒体课件结合的方式保证教学效果。板书主要包括提纲部分,引导学生对课堂内容形成整体认识。而在案例或理论分析部分,板书有利于学生准确理解知识,书写内容对应部分讲完后即可以擦除,或在课程结尾擦除。多媒体课件首先可以呈现重点理论内容,其次可以通过图片、动画或者视频等材料,以加深学生的理解[6]。

不同教學手段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运用可因人、因课而异。精美的板书可以展现教师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由于日渐充实的教学内容和逐年压缩的课时,多数青年教师没有书写功底却有娴熟的多媒体应用能力;而很多老教师板书功底较好,可迅速以精美板书呈现教学内容,但却存在多媒体运用及材料搜集困难的现实情况。教师应根据实际需求及个人背景选择具体手段,保证学生能学会、能理解知识。

(二)关于不同教学模式的运用

近年来教学模式改革层出不穷,在新的教学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学生背景,高校教育者应从不同的角度去探索适宜的教学模式,以提高教学效果。而综合现有的各种教学模式来看,改革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来保证或提高教学效果:通过教学环节的设置,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增加学生的参与度;增加理论课程与实际的联系,让学生形成更直观的认识,加深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结合,提高学习兴趣及参与度,也提高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水平;或者针对压缩的课时,通过教学形式和学习方法的适当结合来提高教学内容的课堂学习效率[7]。

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是紧密联系的,不同课程之间的协调必不可少。不管采取何种模式,其目的是传授理论,增长知识,如果协调不好,使学生同时面对不同或同一教学模式,接受繁多的考核形式、作业类型以及课堂参与方式等,学生只会疲于应付,以完成任务为目的,不可能达到预期目标,学习兴趣及学习效果均会受到影响。

以环境地学这种基础理论课程为例,该课程课堂教学、教师讲授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使学生重点形成对课程的宏观认识及其与相关课程的联系;把学生掌握的分项知识点融汇到一起,让学生理解地球环境系统的整体性及区域性。课堂中,应以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具体教学内容,通过多媒体呈现,辅以板书解释。而线上教学平台中,线上教学随堂小测验具有实时性优势,可以使老师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教师及时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强化问题环节的教学;此外,线上平台丰富的扩展资料及讨论环节,可为对课程或特定内容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扩展学习的平台。所以具体模式、方法的运用可以针对具体内容或环节加以选择,最终达到学生可接受、教学效果能保证的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环境地学课程的教学,首先要从内容组织及筛选上保证教学内容的整体逻辑性以及与专业方向的一致性;其次要基于具体教学内容及授课教师的个人背景选择适宜的教学模式,采用合理的教学手段,才能让学生真正学到知识和方法,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陈静生.我国环境地学的展望[J].环境科学,1986,7(04):69-74.

[2]安乐生,王磊.环境地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14):372-373.

[3]赵烨.环境地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王建.现代自然地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石辉,张承中,赵晓光.论环境科学专业的特殊建设[J].理工高教研究,2009,28(04):127-129.

[6]王丽,杜红霞,张军.高校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的有效结合[J].新校园,2016,2(390):99-100.

[7]张巖.“互联网+教育”理念及模式探析[J].中国高教研究,2016(02):70-73.

(荐稿人:陈胜男,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副教授)(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双减”背景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结构设计例谈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高职院校音乐选修课信息化教学方法与实践探索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重要性
设计问题链 变告诉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