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强 卢兆民
警察院校体育课程是必修课程。本文研究目的是从体教融合的背景下,如何兼顾警察职业需要与体育教育的社会要求,以目前警察院校体育教育实施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指出了体育教育中体教融合的改革方向,对警察院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开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 警察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的弊端
警察院校体育课程设置主要有警察体能、防卫控制、警用武器使用等内容,大学体育与职业相关技能合并算入体育范畴,设置面太广,也造成了各内容课时相应压缩。在有限的课时中,教学内容被拘泥于素质和技能训练上,使警察院校体育教育的价值导向更加“竞技化”和“功利化”,体育中的教育功能没有得到充分释放,这也桎梏了警察院校体育教育教学的发展空间。
最后,警察院校学生管理的特殊性,体育锻炼和体育竞赛的参与度与覆盖面不够,学生体育兴趣培养和体育习惯养成的难度较大,造成警察院校整体体育氛围的热度不够,校院特色体育文化难以形成。
2 警察院校体育教育体教融合改革的依据
教育部发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是指导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文件,认真贯彻《纲要》中“健康第一”和“身体锻炼”的相应精神,在体教融合的教育模式下,在《纲要》提到的五个领域目标的指引下,打破禁锢不前的警校体育教育传统模式,作为体育改革发展的主要方面。
2020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是为了突破目前体育教育中的“瓶颈”。在这一背景下,警察院校更应该抓住《意见》指明的方向,深化对警察体育的认识,发掘体育上的教育功能,积极引领警察院校特色体育文化的发展,促进院校内未来警官的全面发展。因此,在当前国家教育改革方针要求下,以及警察院校体育教育发展相对滞后现状的反推下,体教融合的体育教学改革有了依据与方向。
3 警察院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3.1 加强警察院校体育的基础性研究
警察院校体育教育有一定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复制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学科的内容,杜绝纯粹的“拿来主义”,要在警察职业需求的基础上,加强各体育学科的建设,并积极在借鉴相应成熟理论的基础上积极加强警察体育基础理论研究。教学内容和训练方式等问题一定是由反复科学研究来指引和监督,夯实相应的理论根基,避免因人或因事随意变化课程或教学内容,杜绝将个人意志或观点带入到体育学科的建设中去,保证警察院校体育教育课程和教学内容等的连续性和科学性,也为体教融合的教育形式得以充分挖掘和发展。
3.2 明确警察院校体育课程目标
体育课程改革,教学理念要先行。目标的设置一定要符合《綱要》中五个领域目标要求,贯彻“健康第一”和“身体锻炼”的相应精神;同时,考虑警察院校特定的身体和技能需要,将警务技能目标作为运动技能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
3.3 落实《意见》的宗旨,拓展体育的教育功能。
真正领悟《意见》的相关精神,深化警察特色的体教融合发展,促进警察院校学生全面发展,培养未来警察队伍的生力军和接班人。要加强警察院校体育师资建设,加大年级教师的培养力度,明确在警察院校体育老师职称评定、职业发展空间的连续性上有所支持,增强体育教师队伍的凝聚力。要健全警察院校体育相关政策体系,学校与公安部一起完善好警察体育课程设置和入警考试标准等,充分发挥主管部门对警校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体质健康监测等工作的评价、指导和监督作用。
3.4遵循体育发展的规律,增加学生体育活动时间。
无论是身体素质的提高和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是体育习惯的养成和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都要遵循相应的发展规律和原则,要想达到相应的效果,课程量和时间是其重要一环。因此,保证警察院校学生体育活动时间是达到相应功能与目标的先决条件。
教育部发布的《纲要》已经明确了体育课时设置要求,面对全体学生,开足开齐相应的体育课程,按照“一校一品或多品”的学校体育模式,找准和发展警察院校体育传统项目或特色项目,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增加相应经费投入,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实施相应技能培训,提供专业体育训练指导,提高特色体育项目的水平,增加各种校际比赛机会,扩大影响力,促进警校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4 结束语
为了实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增强我国警察队伍的战斗力,作为未来警官摇篮的警察院校必须进行体育教育模式的改革。在“健康第一”精神的大背景下,兼顾警察职业的特定需求,在警察体育学科建设过程中,积极促进体育和教育充分融合发展,释放体育功能上更强的育人价值,推动警察院校体育教育质量的发展与提高。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公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