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对多动行为学生的介入研究

2021-09-10 07:22王燕
当代体育 2021年20期
关键词:注意力动作体育

王燕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一些有多动行为倾向或多动行为的学生,他们动作行为延续性和目的性明显不足,接近于多动症,但是并不以病症的情况出现,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部分多动行为的学生更易出现逆反与叛逆心理,导致心理问题。课堂上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站队时东张西望、摇头晃脑;做准备活动时动作不到位;在课中或者懒懒散散、目光涣散,或者呈现出一些无意识的多余动作,总之与教师的课堂要求不合拍。长此以往,不仅班级纪律难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也可见一斑。鉴于此,本研究以2020年入学的七年级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观察等方法筛选出有多动行为倾向的学生,并开始有针对性的改善性练习,紧密围绕课堂教学,以一系列的注意力及协调性训练手段来改善学生的多动行为。结果表明,通过对体育课堂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及结束部分进行有针对性的注意力训练,不仅可以有效改善多动学生的行为,提高学生注意力,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身体的协调性。更好的发挥以体育人的功效,实现体教融合功能的现实价值。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调查法:本研究选取了安徽省某中学2019年入学的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发放Conners父母问卷和SNAP-IV量表进行筛选,共计发放问卷114份,回收110份,其中有效问卷98份,有效率85.96%。

(2)观察法:本研究主要通過学期前两周的体育课堂对学生进行观察,观察学生课堂表现,并有意识地在每天第三节课间到学生的所在班级,观察其课间的表现情况,收集相应数据,为体育课堂干预提供基础。

(3)访谈法:对筛选出有多动行为倾向的学生小学阶段任课教师进行访谈,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行为表现、课堂纪律学业情况等,为本调查研究提供参考及后期的干预提供依据。

2 调查结果

2.1 Conners 父母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见表1),调查对象七年级学生学习状态还是存在有一定问题,呈现出典型的多动行为倾向,从人文环境的视角来看,这无疑也反馈出农村学校的生源问题,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更多的表现出怀疑与担忧,相对于城区学生,农村中学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冲动与多动,相应的多动指数也较高,这为本研究的开展提供了现实依据。

2.2 SNAP-IV 量表的数据分析

由表2可以清晰的看出,七年级学生的注意力问题更为突出,具体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思维活动针对性和有效性不高,这些数据为后期的干预找准了方向,也为相应的干预手段提供了思路。

通过上述的调查及开学前两周的观察,并有针对性对部分学生小学阶段任课教师及班主任进行了访谈。在有针对性的观察中发现,这类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对事物的兴趣也捉摸不定,喜欢打闹,常发出一些刺耳或搞笑的声音,小动作多,在体育课堂中更是明显,尤其在热身阶段及技能学习过程中。而对小学阶段任课教师的访谈更是印证了这一结果,并且这一行为由来已久,因而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介入,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通过调查发现王庄中学初一年级疑似多动症的学生所占比例较高,表现为多动冲动、注意力不集中,从多动行为的表现来看,学生更满足于浅层的愉悦刺激,如手机游戏等,如果长时间沉浸于此,对学生的学业和心理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具有多动表现的学生在学业上也不尽如人意,尤其目前一些体系化较强的理科,在课程设置上,环环相扣,学生在某个阶段的成绩下降,会带来整个学段学习的困难。因而在日常教学中采用相应的介入手段,不仅可以改善学生的多动行为,提高学生注意力,更加能为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提供有益的帮助。

3 实验研究

3.1研究对象

初步筛选出疑似多动行为学生较多的班级七年级(1)班为研究对象,班级学生共计41名,其中明显呈现出多动行为的男生5名、女生3名。

3.2 体育课堂介入

改进教学方案及手段,在体育课的正常进度中,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有意识地训练。相关措施如下:

3.2.1 队列练习环节:

以执行相反口令练习、闭眼口令练习、口令接力游戏等手段来强化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改变多动学生非自我注意力集中所产生的判断,尤其是口令接力游戏,相邻同学的口令与动作并不一样,必须要集中注意力,快速做出反应。

3.2.2 热身阶段:

设计了一系列专注注意力的游戏来达到热身的目的,具体有萝卜蹲、一分钟游戏、找领袖、小动物、捕鱼、看手势等,分别穿插在不同的课堂中,不断的变换,既能达到热身的目的,提高学生的兴趣,更加有利于学生专注力的提高。此外更是将太极拳引入到准备活动部分,替代徒手操,太极拳快、慢、缓、急、动、静相结合,注重身法、眼法、步法的配合,这些特点能刺激学生神经中枢,促进神经的发展,从而产生有效的注意、思维及记忆等心理活动。

3.2.3 基本部分环节

保证正常的教学进度的前提下,主要通过教师的语言与肢体动作强化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注意课堂教学用词的准确性,学生有必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复述,也可以在练习中设置应答环节,如在高抬腿训练中,教师喊“快快快”,学生喊“抬抬抬”。同时,在教学语言上,应该鼓励学生提升反应的速度,以正面的激励为主,没有频繁的师生言语互动的课堂,是没有意义的,无法对学生的注意力进行提升。

另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以运动技术的教学为主。在符合身体结构和力学特征的前提下,打破项目的界限,选择基本技术进行教学,例如按照肢体部位分类,上肢姿态、下肢姿态,选择闭环练习项目,目的是让学生在无干扰的情况下,能够独立地完成动作。大部分具有多动行为特征的学生,在动作表达上存在不足,动作无法做到全环节,丢环节现象明显,动作与动作之间的链接困难。在正确动作的基础上,增加动作练习的密度与强度,进而巩固动作。并不要求学生能够获得专项能力,尤其一些开放类项目的比赛能力,更强调封闭环境下的自我体验,以获得完整的技术为目的。通过完整技术的获得,对主体协调性进行提升,从而提升本体感知能力,更好地控制身体,以此来使得学生的行为具有规律性,从而缓解多动行为的影响。

3.2.4 放松阶段

在音乐的伴奏下,以一些舒缓的动作为主,教师语言引导,学生体验动作的变化,逐渐平静下来。

4 介入结果分析

实验周期为一个学期,初步筛选七年级(1)班名学生为实验样本,七年级(2)班同样具有多动行为的学生为参照组,参照组不做任何干预。试验结束后同样用Conners父母问卷SNAP-IV家长评估进行了数据的收集,通过初一两个班级各因子的数据发现:实验后七年级(1)班各因子数据高于对照班。

如上表所示,Conners父母问卷中焦虑因素p=0.01<0.05,效果比较显著,学生的焦虑情绪明显改善,SNAP-IV家长评估中的注意力不集中于因子p=0.01<0.05,同样具有显著效果。可见在课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进行干预是有效、可行的。

另外,我们也可以发现,学生的自然成长同样会消解多动行为,但是自然消解的程度远远比不上基于课堂教学的主动干预。多动行为的发展有两种倾向,其一,会随着身体的发育逐渐好转,另外一种发展方向,则是消极的,多动行为的社会或环境反馈,对主体的身心发展起到窒碍的作用。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多动行为具有普遍性,在儿童青少年时期,伴随着身体发育的不平衡,总会或轻或重出现多动的现象,大部分人的多动行为不构成病症,但也影响了学习和生活,尤其在知识内容连贯性较强的中学阶段,多动行为是造成学生成绩差异或分层的重要原因。

体育教学中的主动干预,可以改善学生的多动行为,提升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升了体育课堂的教学效率,并且这种改变对于教师的班级管理及学生的学习都是有益的。

5.2 建议

多动行为具有普遍性意义,在人生早期总会出现,情况有轻有重,我们对青少年儿童的成长中出现的行为方面的问题,应予以关注,从细节入手,通过有限的时间,尽可能地改进学生的动作行为,提高学生的注意力。

体育教师应善于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尤其是关于学生身心健康的问题,应力所能及的创设课堂、创新教学,而不仅仅局限于教学本身。

课题:学校体育学,省级精品课程(课题号:2019kfkc129)。

(作者单位:巢湖学院)

猜你喜欢
注意力动作体育
让注意力“飞”回来
下一个动作
A Beautiful Way Of Looking At Things
我们的“体育梦”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阅读理解两则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