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魁
摘要:在教学发展史上,教育工具的发展在不断的向前推进。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它通过多种方式辅助课程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极大变革,尤其是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到来,教育教学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将会促成教育教学方式的深度变革。从最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考虑,有“探究式”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和“融合式”学习模式等三种基本信息技术的教学模式(也就是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最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和探索。
关键词:信息化2.0 语文教学 整合模式 融合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20-
正像人类发展史告诉我们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一样,教育发展史告诉我们教育工具是教育发展水平的标志。在教育史上,教育工具的发展经历了如下三个阶段:一是教师手中一把戒尺,它是古代教育的惟一工具,起警戒和惩罚作用。二是粉笔加黑板,它是近代教育的一项重大发明,适应了以教师向学生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目的、以班级教学为主要形式的近代教育发展水平的需要。但在教育发展的过程中,这种教育工具逐步显示了它的局限性,人们呼唤着要告别“粉笔加黑板”的时代。三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化教育工具,它通过多种辅助教育工具,它通过多种方式辅助课程教学,促进教育教学观念的极大变革。四是互联网+教育的广泛推进,基于教育信息化2.0时代的资源深度融合,要求实现以技术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转变,从信息技术能力向信息素养的转变,从应用融合发展向创新融合发展的转变。
当前,我国语文课程的改革必须依托现代信息技术以实现语文课程全方位的变革,信息技术是改革我国传统语文教学的物质基础。所以,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既是时代的需求,也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本文要着重探讨的是“探究式”学习模式、“协作式”学习模式和“融合式”学习模式。
一、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
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也有人称为语文研究性学习模式。英国著名教育家怀特海说过,学校中不应该传授死的知识或无活力的概念。即从被动地获得学科范围的知识转变倒研究过程上来。探究式学习的重要就是在揭示、探索和寻求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运动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进行探究学习时,能最大程度唤起和调动自己学习的积极性。目前语文探究式学习主要目标式探索文中句子、段落和章节的确切意义,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做出再创造,鼓励学生对课文,哪怕式经典名篇,也要做出个人的解释。此模式的流程图基本包括以下四个步骤:
第一、课前准备阶段:学生在课前就要明确课上的学习目标和研究的大体范围及任务,同时做好相应的知识和技术准备。网络环境中的学习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技能。学生利用自己课前的相关准备,才能在课上自由地按自己的需要认真学习各个部分的内容,同时充分利用网页上老师精心设计的问题进行探索和发现学习,帮助自己进行建构,最后通过完成练习检查自己对课程掌握的实际效果,从而达到为学习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从而达到为了学习创造良好环境的目的。为了支持学生的主动探索和完成意义建构,教师必须要在语文课程教学过程中尽可能为学生提供各种信息资源,为此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除了传统的备教材、备教法、备学生以外,还要备信息资源和技术,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材料,制作成相关网页,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和参考资料的网址等。
第二、融入情境阶段:学生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多种感觉器官,融入图文并茂、影音同步、多姿多彩的学习网页中。同时学生要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学习,为进一步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利用以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创设与主体相关的、尽可能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联想思维,实现信息传递的多渠道化,从而加强学生的知识感知度,提高学生对知识吸收率,并有利于学生更好的记忆、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教师还应适时讲授本节学习要点,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同时,由于不断地给与学生以新颖的刺激,学生全身心的投入,促进学生大脑皮层中各个区域都得到发展,其思维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第三、自我建构阶段:学生在教师讲授本节学习要点后,根据自己对要点的理解掌握情况,针对自己的薄弱环节,对课件中的教学材料进行调用,做到有的放矢,认真学习网页上面各个部分的内容,自己探索、寻求教师设计的问题的答案或解决的办法;学生如果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时,可以随时借助于多媒体教学网络的交流功能,将问题或想法在留言板或聊天室内同老师交流,同学之间也可以借助网络的交流功能,了解到别的同学的研究所得及进度。这种学习方式充分使得学生由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探索者的转变;学生根据自身的情况重點解决自己尚未掌握的知识,较好地完成自我知识的建构,从而避免了以往课堂傻姑娘已经掌握了知识的学生无事可干或者尚未掌握前一部知识的学生又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使得学生因才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网络功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可即时做出相应的辅导或调整相关的进度。
第四、总结成果阶段:最后学生通过完成网上老师布置的检测练习来检查自己对本节学习内容掌握的实际效果,检测应由传统的对知识点的识记转向知识点的应用上来。同时要以书面作业的形式,结合网上的信息,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的评价宜采用“定性”加“定量”的评价方法。所谓“定性评价”,是指对学生的研究成果从论点是否正确、有无新意、论点是否与论据一致等几方面进行评价;所谓“定量评价”,是指从学生的课上参与课题的意识、采用网上论据的充分程度以及作业的认真程度等方面来综合评价。
二、语文協作式学习模式
语文协作式学习模式也有人称之为语文合作式学习模式,指的是利用网络以及多媒体等相关技术,由学习者发挥各自的认知特点,通过师生协作、生生协作,以达到学习、掌握教学内容的学习过程。计算机网络把多个终端连在一起,可以实现资源共享,甚至每一台机器都可以完全使用另一台或多台机器的磁盘、操作系统及全部应用软件。这种一体化的特性使语文教学既可以实施个别化教学的策略,也是以实施协作式教学策略。
合作在分工越来越精细,对专业知识要求越来越严格的21世纪是成功的必备条件。探究式学习要求学习者有高度的自主性,它要求学习者有非常明确的学习动机、高度的责任感、强烈的学习意识和自我控制、自我激励的能力。协作学习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促进学生共同进步,既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语文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流程大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课前准备阶段和融入情境阶段:这两个阶段同语文探究式学习模式下的前两个阶段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由于二者教学目的和策略的不同:研究式学习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协作式学习模式侧重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和团队精神,因而学生在课前知识、信息技术的准备以及教师在备课的材料准备网页的设计上会有不同的侧重。
第二、协作建构阶段: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经验世界,不同的学生会由此对某种问题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通过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他们会看到对问题各种不同的理解和思路。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要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互助,他们要不断对自己和别人的看法进行反思和评判,就在这种和同伴紧密沟通与协调合作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率对学习内容的深刻理解和领悟。教师要依据教学任务本身、学生的实际等,对需要探讨的问题适时给予选择、定向和帮助:可以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适当刺激学生的学习从而加快教学任务的完成,在一定情况下监督各小组或个别学生的行为方式,对讨论中的问题加以评判,使学生少走弯路,减少受挫折感。学生通过这种协作式学习,可以看到问题的不同侧面和解决途径,从而对知识产生新的洞察。学生学习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所形成的看法,在此借助聊天室、留言板等网络技术通过人机对话、师生交流协作、生生协作得到进一步的理解和解答,从而完成新知识的建构。
第三、交流评价阶段:学生各研究小组确立了研究课题,制定了研究方案后,每个学生要尽量来交流本人研究方案,大家一起共同讨论,互相提建议。在协作学习中,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个人能动性和团队协作精神,所以应该多创设机会,让每个人参与到活动来表现自己,谈谈自己的观点,听取他人的观点,从而形成有创意的小组成果。最后制作出小组研究成果的演示文稿,由专人演示汇报。
三、语文融合式学习模式
融合式教学模式,源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念,包含了情境、协同、对话与意义构建等四个要素,我们需要用此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自觉转化教师的角色定位,由单纯的信息传播者变成信息获得的引导者、意义建构的推动者;学生则应成为教学的中心,其角色则由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获得者、知识的主动建构者;相应的教学过程则变成了在教师创建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过合作探究,发挥主观能动性,将所学知识内化为自身能力,并解决实际问题(意义构建)。目前,翻转课堂、沉浸式学习、混合式教学也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信息化教学模式在现代信息技术背景下,有了更多可能的承载方式,在不背离“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之前提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具备开放、共享、协同、碎片化等互联网思维,重新审视教育活动与教学过程。主动培养信息化素息化素养,成为新媒体、新技术手段下信息化教学的主动推动者和和合理应用者。语文协作式学习模式的流程大体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一、课前资源融合阶段:课前,教师通过课程平台上传微课视频、课件、任务工单等教学资源,发布预习任务,并设置题目进行预测或发起讨论。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数据采集,对学生知识点掌握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教师进行预判,进而确定教学的重难点,合理分配课程进度及时间,有利于把控课程节奏,提高教学针对性。学生则通过事先学习与测试,对即将要学的知识有了简单的认知,并且发现了问题,提高学习的针对性。带着问题进行学习,还有利于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的热情。
第二、融合构建阶段: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组织与设计,通过明确的教学主线,以任务进阶推动课堂教学,课中作为教学目标达成和重难点突破的核心环节,应充分调动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活动的表达方式,利用已有平台的抢答、选人、举手、点赞等功能,活跃课堂气氛,利用讨论、测试等功能实现边做边练边测,教学效果得到及时反馈。合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消化难点,并营造良好的教学互动氛围。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虚拟的 VR 技术、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并为学生提供了试错的机会,对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真实性企业工作环境的创设,则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职业素养,通过虚实结合提升课堂教学效度。课中形成的测评数据则为教学动态调整提供了依据。
第三、评价与拓展阶段:课后强化知识与知识拓展深入,利用课堂形成的评价,教师应在课后进行个性化资源的推送,也可针对不同个体布置不同的作业,并完成课后复习的指导。学生则应进行课后反思与巩固,完善任务成果。信息化教学评价应符合当前教学诊改的需要,从评价结果的来源上看,应包含多元主体:来自教师的评价、小组之间的互评、远程的企业专家评价、甚至其他同盟院校校友的评价等。教师评价应考虑平台上自动生成的评价数据,如观看视频的时长与频度、测试的结果、讨论的参与程度等结合任务完成的情况,给予综合的评判;小组之间的互评可录制操作过程视频上传平台或通过现场评判完成;连线企业或其他同盟院校则主要是对完成任务的结果进行评价。相应的评价过程包含生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结果性评价。
参考文献
〔1〕张铁明.教学信息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3〕王吉庆.信息素养论.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
〔4〕程达.教学目标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5〕杨琨、黄卫静.教育信息化 2.0 背景下课堂教学的创新与重塑.邢台;邢台职业技术学院,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