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主要研究探讨了播种时期以及播种量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水平的实际影响。采取弱春性品种豫麦18-99、半冬性品种新麦18作为实验品种,对处于不同播种时期以及不同播种量下的小麦品种进行调查研究,旨在为小麦产量的提升提供数据支持。
关键词:小麦;播期;播量;农艺性状;产量
前言
当下我国的传统农业正面临着转型升级的过渡阶段,而小麦是我国当下重要的粮食之一,保障小麦的生产和产量是维系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由于小麦的生长发育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经过反复试验和研究,才能够得以提升小麥的产量,本篇文章立足于不同播种时期以及播种量的前提之下,对小麦农艺性状和产量水平进行了研究分析,现阐述如下
1.材料和方法
本篇文章主要参照近些年来小麦在生产过程当中的各个品种应用现状进行冬、春品种的试验。试验过程当中的弱春性品种为,豫麦18-99,半冬性品种为新麦18.
1.2试验设计
本次试验是进行品种以及播期和播量的多因子试验,冬性以及春性品种分别试验五个播期,而每一个播期试验三个播量,并反复三次,根据随机分配的方法进行小区排列。
1.2.1小区设计
一共有90个小区,单个小区的面积在20m2,并重复三次。
1.2.2播种时期设计
根据近年来小麦生产中较为合适的播种时期上线作为参照,以此往前推6d,则代表第一播种时期,而以此往后推6d,则定位一个播种时期节点,冬春两性的品种各设计五个播种期。半冬性的品种新麦18最开始播种的时期在10月6日,而最后的播种时期定为10月30日,最开始播种的时间在10月12日,最晚播种的时间在11月5日。
1.2.3播种量的设计
将近年来小麦在生产过程中较为合适的播种时期所孕育出来的合格基本苗作为参照的标准,并有效的按照播种量的设计需求,以种子的千粒重以及发芽率和田间出苗率进一步确定播种的量[1]。在对播种量进行具体设定的基础之上,每减50%进行一个低播种量的设计,而增加50%则设计一个高播种量,每个播种期都有三个播种量。
2.试验基本情况
2.1试验具体安排
整个进行试验的试验田面积在2700m2左右,进行试验的试验田有着地势平坦以及排灌便捷的优势,土壤的主要成分为砂姜黑土,处于中等肥力水平,前茬作物以玉米为主。
2.2田间管理
在越冬之前(12月16日)将试验田进行一次整体的化学除草;在3月中旬阶段使用粉锈宁和扫满净融合溶液对麦田的纹枯病和麦蜘蛛进行防治;在4月中旬到5月中旬阶段,利用杀菌剂以及杀虫剂的混合液,有效的预防麦田的白粉病以及赤霉病和条锈病,并有效地防治吸浆虫以及蚜虫等有害物。
2.3生育期温度和降水
播种时期,从2019年的10月6日开始,到2020年的6月2日结束,处于不同播种时期的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当中的气温变动幅度较小,并且降水适中,未发生明显的灾害性天气以及干热风;在小麦生长发育的中后期阶段,由于发生了三次较大的强降雨,因此使得一部分小区的小麦出现了不同程度上的倒伏,但是并不十分严重,为对整体试验造成大的影响,气候条件整体表现较为良好。
3.结果和分析
3.1生物特性
冬季与春季品种处于不同播种时期以及不同播种量之下,小区小麦的生物特性有着十分大的差别。首先体现在小麦株高上,播种时期处于较晚阶段的小麦,由于营养积累时间较短,所以植株相较于播种期较早的小麦来说要更矮。其次是会对小麦的穗部性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冬季小麦品种的2、3两个时期与春季品种的2、3两个时期的小麦穗长以及生长结实性较为良好,然而处于同一播种时期,中播种量较低的小麦,由于群体相对来说较小,所以麦穗较大、籽多。第三是小麦的抗倒性有一定的差别,处于第一播种时期的合适播种量与增量小区以及春性品种的第二播种时期的增量小区发生了倒伏现象,这主要是因为播种时期较早,并且播种量和群体性较大,从而引发的植株抗倒伏能力较弱的现象。第四是冻害程度的差别,会受到冬春季节的冻害,也就是处于第一播种阶段的小区麦田,试验结果表明达到了冻害一级。
3.2生长时期
根据实验观测的记载数据来看,冬春性品种处于不同播种时期的小区小麦生长发育进程,与小麦的品种以及播种时期有密切的联系,处于不同播种量的小麦并未表现出显著的差别。在播种时期推迟的情况下,由于温度的变化,小麦的出苗时间将会延长,并且分蘖期以及拔节期和抽穗期、扬花期、成熟期等都会延后[2]。
3.3群体结构
处于不同播种时期以及不同播种量的小麦在不同的生育时间段所具备的群体结构表明,统一播种时期不同播种量的小区小麦群体和播种量呈现出正比例关系;同等播种量的小区小麦会由于播种时期的推迟,使得越冬以及返青、拔节、抽穗群体以及667m2成穗,呈现出递减的趋势[3]。依照成变的三因素进行分析,处于第2、3播种时期的小区小麦群体结构比较合理。
3.4产量体现
现各个小区的实际产量都根据13%的籽粒含水量标准做相关测产。根据理论和实际收货的产量状况来看,冬春性品种均以第二播种时期的合适播种量小区产量水平为最高(新麦18667m2产量633.3kg,豫麦18-99667m2产量595.2kg),处于第三播种时期的增播量小区次之;处于第一播种时期的小区小麦,由于播种的时期较早,进而生长发育时期提前,遭受到了自然冻害和倒伏,导致严重的减产。而产量最低的则是处于最末播种阶段的半播量小区(新麦18667m2产量343.5kg,豫麦18-99667m2产量352.7kg)。
4.结论
为了能够充分体现出处于不同播种时期以及不同播种量下,试验小区小麦的生长发育进度和产量水平,对小麦试验田进行整地施肥,并对田间进行严格的管理,所有的程序均按照小麦高产田技术规章制度进行。在试播期之后进行播种,由于播种时期的延迟,可有效的增加播种量,从而更加有利于达到成麦穗以及协调和成产三因素,促进小麦的增产增收。
参考文献
[1]张金安,赵雪娟,李婷婷,等.不同播量对小麦农艺性状、产量及生产效益的影响[J].种业导刊,2019(8)23-26.
[2]王霞,张长来.不同播期与播量对新麦26号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农业,2019(7)19-20.
[3]李玉玺.小麦不同播量水平对苗期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现代化农业,2020,No.491(06):22-23.
作者简介:高传州(1981.09——),男,汉族,河南固始人,本科,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