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厚俊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能够在数学中进行重要运用的一种数学工具。可以解决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用机械化的記忆导致其不完整性和断层性,它可以将知识点进行有效的串联,使学生的记忆能够形成关联,形成属于自己的思维网图。同时,教师也可以借助他来帮助学生预习或者复习数学知识,使得复习变得条理清晰,有逻辑性且重难点能够得到突出。借此优化学生思维结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1]。
关键词:思维导图;优点;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六年级是学生从小学转变为初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此过程中,数学的知识点难度将有了较大的提升,并且由于大部分地区实行小升初考试,教师需要将以往的知识点对学生再进行复习。这时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优势来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点和学习新的较为复杂的数学知识。让学生们不仅能够快速的获取新知识,也能够让学生们有条理的去回忆起以往所遗忘的知识点,让学生们在这关键的一年中数学得到最大幅度的提升。
一、整理错题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知道了学习的重要性,并且数学思维能力和数学学习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提升,此时能够影响学生们学习成绩的重要条件就是是否能归纳以往的错误来种总结新的知识。大部分的学生对于错误的归纳和整理也不清楚,对于错误的题,学生们一般采取回避的状态。就会使学生们在遇到第二次的时候,由于再次犯错使学生们的自信心遭受严重打击,也会降低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对此而言,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帮助学生们建立属于自己的错题归纳本[2]。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去思考错题的知识点和原因。例如,在整理整张试卷或者作业的时候,可以去思考每一道题。背后所包含的知识点,相同的知识点就可以归纳为同一种错误。比如说这道题是因为方程解错,这可能就是一元一次方程并没有掌握好。属于一元一次方程的错题。以此类推,学生们可以借助这种方式来多加思考自己的薄弱之处,让自己的短处不断变强。同时,如果对于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点犯错时,学生们也可以利用错题来加强印象,提醒自己下次切不可犯错。思维导图的应用对于错题的归纳和整理是十分有益的,如果学生们能自主思维导图的错题本,这将对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和反思能力有极大的帮助。
二、连接知识
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性和交错性是数学最重要的特点,它对于学生能否彻底掌握学习知识有着莫大的关联,但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又恰恰是他们另外一个薄弱之处,因此,教师需要利用思维导图来帮助他们建立这种数学知识之间的关联。
以教学“图形与几何”这一单元为例,可以将其分为多个层次,第一层次为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立体图形又可分为“从不同方向看立体图形”和“展开立体图形”最后又归纳为平面图形;平面图形可分为“直线、射线、线段”和“角”,“角”又可分为“角的度量、角的大小比较、余角和补角”。教师可以先帮助学生将大致思维导图做出来,然后通过层层发散思维,最终由学生来完善思维导图。这样一来,学生们就不会像以往一样机械性的记忆,所有知识点也可以进行相关串联,教师在指导思维导图的制作时,一定要善于引导学生自己制作思维导图,让他们能够自己辨析思维,达到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增强数学思维能力,提高数学素养,综合提升数学成绩的目的。
三、开展实际教学
学生们在学会制作思维导图后,教师要在平时教学中多给他们运用的机会,甚至是刻意培养他们去制作思维导图的习惯,在开展日常教学中,可以加入多方面的思维导图要求。这样,在潜移默化中,学生们对于思维导图的应用就会得心应手,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学生们都可以借助思维导图来解决众多复杂的问题。
比如做错题本,要求学生每次做完题目后,要求上交一份用思维导图做出来的错题本,再例如在教学“统计与概率”这一单元时,以“统计”为中心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列出主干“收集数据”“整理数据”“描述数据”“分析数据”,剩下的细节让学生们在预习课文和在上完课程之后进行完善,在遇到不懂的知识点时,再向老师请教,例如在收集学校树木宽度这一块时,选择适当的方法时,学生们不确定选择什么方法,可以请教老师来选取最适当的方法,再进行后续延伸,用测量法测量出树木宽度以后,对数据进行分类和分段处理,最终得出结论。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应该善于利用思维导图的优势来帮助学生度过六年级的关键的数学时期。六年级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决定了是否能学好这关键的一年,而教师就可以借助思维导图的直观性和强逻辑性来帮助学生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们对于学习数学的乐趣和积极性。
思维导图对于教师来说其实也是十分有帮助的,它大大减少了教师的教学负担,也可以更加清晰有条理地去归纳知识,让学生们在更好地接受了新旧知识点后,让教师也更易整理。贯穿教学课程,完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进步目标。
参考文献
[1] 孟美玲. 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银川某小学为例[D]. 宁夏大学, 2015.
[2] 于捷. 思维导图在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教师, 2017, 000(018):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