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服务乡村美育的经验、问题与对策

2021-09-10 07:22林夏瀚
美育 2021年2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美术

摘 要: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美育对于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本文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美术服务乡村美育的主要经验,具体包括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推动、多元主体合作共建的社会参与两大方面,并针对当下存在的乡村文化生态弱化、传统美术代际传承困难、尚未整合出固定有效的乡村美育运行机制等问题,从在政府主导下重建村落文化生态、探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乡村美育模式、丰富乡村美育的参与方式与途径三个角度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乡村美育 美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乡村振兴

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迈开了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而乡村美育对于乡村文化振兴至关重要。无论是在提高国家文化自信、守住文化根脉上,还是在助力脱贫攻坚、建设美丽乡村上,美术服务乡村美育都处于举足轻重的位置。鉴于此,本文总结了党的十九大以来美术服务乡村美育的主要经验,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

一、美术服务乡村美育的主要经验

1.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的主导推动

长期以来,美术服务乡村美育始终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美育工作[1],相继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明确了新时期我国学校美育的顶层设计。此外,为强化乡村美育工作、缩小城乡美育差距,教育部在全国31个省(区、市)建立了126个农村艺术教育实验县。为推动乡村美育的改革发展,全国各地也积极开展了乡村美育探索试点工作,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如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美丽乡村美育村(社区)建设,首批确定了94个村(社区)作为试点。又如,2020年广东省教育厅发布了《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的通知》,支持14所高校根据对口县(区)中小学校的需求,为其提供持续、稳定、有效的定向精准帮扶和志愿服务。国家与各级地方政府相关部门所作出的积极探索与试点工作,有效促进了传统美术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乡村美育的发展,在增加村民收入、提高村民生活质量的同時,也让美术走进了民众的日常生活之中。

2.多元主体合作共建的社会参与

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社区开放、人口流动以及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让乡村美育在近十年来呈现出多样化的新变化。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民众的积极参与,使其呈现出多元主体合作共建的生动局面。[2]

在此过程中,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举办了不同层次、不同主题的美育论坛,为面向未来的美育之路提供了智力支持和行动指引。2018年10月,由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等联合主办的“蒲公英计划”全国城乡美术教育与教师培养论坛在长沙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150多位专家和教师,围绕乡村教育美术师资培养、非遗文化进校园、民间美术进课堂等议题展开研讨并交流心得,同期还展出了美育夏令营留守儿童和外来务工子女的美术作品,以增强大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同及对处境特殊儿童的关注和爱护。主办方将乡村置于与城市平等的地位上,强调发挥乡村的创造性,增强了乡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2019年3月,中央美术学院等机构主办的首届社会美育国际论坛在京成功举办。2020年12月,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举办“面向未来的美育之路”学术论坛,发表《美育行动宣言》,以一种新的联合机制探索城市美育与乡村美育的共生关系。可以看出,这些论坛都将美育议题放置在乡村教育、互联网的语境中进行跨学科知识的研讨、展示与案例分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校、文化机构及社会团体也积极开展美术下乡活动。中国美术家协会曾多次组织美术家赴全国各地开展写生慰问活动,行迹遍及甘肃陇南、浙江丽水和富阳、云南勐腊和曲靖、湖北黄梅、福建古田和南平、安徽铜陵、湖南湘西、山东威海、重庆巫山等地区。活动以美术的形式助力脱贫攻坚,把人民的需求与活动内容结合起来,不仅丰富了当地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启迪了乡村学生的美育意识。2019年,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共同主办了“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以美术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3] 2020年10月至11月,中央美术学院开展“红旗梦想艺术课堂”长征沿途公益美术教育支教活动,对当地300多位美术教师进行培训。近年来,浙江美术馆还启动了“流动美术馆”项目和“美术馆+乡村美育振兴计划”,建立了乡村美育的长效发展机制。以发展的眼光看,这些活动正在逐渐地接地气起来,进一步实现了乡村美育的“输血”和“造血”功能。同时,一些高校及科研院所纷纷成立美育研究机构,为各项美育工作提供学理支撑。

在当代社会,除政府之外,学校、市场、旅游和媒体等也成为促进乡村美育发展的重要力量。2020年10月,中央美术学院联合抖音举办“DOU艺计划——美在剑川”发布活动,充分发挥了融媒体的传播作用,展示了乡村孩子的美术天赋,还在扶贫的同时联合非遗传承人传播非遗文化。当天全网浏览量过亿,可以说,新形式的出现为美术服务乡村美育带来新的契机,也是乡村美育以文化创造力助力社会发展的集中表现。

多元主体合作共建的社会参与优势在于多元主体强大的互动性和表现形式的灵活多样。融合美育体验、学术研究、经济发展、IP推广等多种元素助力乡村美育发展,使乡村美育更加充满青春活力。

二、美术服务乡村美育存在的问题

1.乡村文化生态弱化

乡村美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充满生机的文化生态体系。各地具有鲜明民族、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但急功近利、片面追求发展的现象较为严重,美术服务乡村存在着“观光化”和“伪民俗化”的倾向。许多项目任意添加、拼凑美术种类,生硬地编造出该地区根本不存在的美术品种和内容来招揽游客,或将传统美术的功能抽离,进行有违风俗习惯的展示与销售。这些盲目、激进的改造已使得乡村美育的文化生态体系受到破坏。

2.传统美术代际传承困难

现代科技的进步使普罗大众的生活生产方式发生了极大改变,与农耕时代劳作技艺关系密切的传统美术发展迟缓,传承乏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中国城镇化的必然趋势。社会环境的快速变化导致部分乡村美育活动的发展土壤消失,传统美术生产工具、技术经验等已不能满足现实生活需要,类似象牙雕刻等工艺美术种类更是由于材料原因而濒临失传。另一方面,随着乡村基础设施的逐步普及、改善,以电视、电脑、手机等设备为载体的多媒体作品大量进入乡村,导致剪纸、皮影、年画、木雕等诸多民间美术市场萎缩,不能有效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传统美术逐渐失去传承发展的空间。

3.尚未整合出固定、有效的乡村美育运行机制

美术服务乡村美育涉及宣传、教育、文化和旅游等部门,尚未建立起固定、有效的乡村美育运行机制,很多具体政策还没有得到落实。例如,“非遗进校园”“美术下乡”等活动方兴未艾,但这些活动存在更注重技艺知识传授而缺乏深入挖掘美育内涵的问题[4];美术下乡的在地性实践因存在流于形式、过于关注考核评估等问题而未能得到可持续发展;组织机构的乡村美育活动过于依赖项目,缺乏固定的资金和实操人员,大多数乡镇还没有将乡村美育活动项目经费列入财政专项预算,只在举办一些大型活动时由政府相关部门临时给予补助。上述种种使得美术服务乡村美育未能真正融入乡村民众的日常生活。

三、美术服务乡村美育的对策

1.在政府主导下重建村落文化生态

鉴于乡村美育与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紧密联系,美术服务乡村美育仍然要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同时也要鼓励乡贤、知识分子和民间社会组织的参与,拓宽经费来源的渠道。我们要以美术服务为契机,从整体上思考乡村美育对于村落生态、生计方式、公共文化建设的作用和影响,使其形成良性互动的村落文化生态。为此,我们要鼓励各地对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和历史文化街区实施整体性保护,尤其要注重保护美术相关的文化空间和特定的自然人文环境。我们可以利用傳统美术营造出符合现代生活需要的传统文化氛围。例如,鼓励民众在春节时多以年画、春联、灯笼、剪纸等烘托节日氛围,增强民众参与美育活动的兴趣,从而起到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的重要功用。

2.探索以服务乡村振兴为目标的乡村美育模式

乡村振兴是一个系统工程,应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推动美育与产业、生态优化和民生建设等融合发展。首先是美育与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有机融合。一些条件成熟的乡村可结合地方发展需要和文化优势,在规划中先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再通过市场解决传统美术代际传承的问题。我国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在这方面进行探索。如浙江舟山东沙古渔镇通过渔民画、渔绳结等工艺美术打造海洋文化旅游IP,让古渔镇焕发新活力;山西临汾霍州许村成立了许村国际艺术公社,吸引了大批国内外艺术家开展艺术助教实践活动,以此带动村里旅游服务业的发展。其次要深入挖掘传统美术的丰富内涵,不断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例如,宁夏银川郝氏贺兰砚制作基地积极承办贺兰砚创意大赛和全国砚台制作展示交流活动,既提高了贺兰砚的知名度,也有利于传统美术进社区、进乡村助力美育发展。最后,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加强技艺培训,探索非遗帮扶模式,使美育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例如,宁夏银川先后在兴庆月牙湖乡、西夏同阳新村、闽宁镇等生态移民村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和手工技能培训中心,采取“公司+传承人+农户”模式,由文化公司在各培训村镇设立手工制作培训中心及产品收购点,及时进行成果转换、拉动就业,带动了当地居民尤其是农村妇女、残疾人创业增收。可以说,“精准扶贫、技能就业”的乡村美育模式,既解决了就业与脱贫问题,又有助于传承,是美术服务乡村美育的有益探索。

3.丰富乡村美育的参与方式与途径

我们要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多途径探索美术服务乡村美育的不同方式。如在师资方面,可建立农村中小学校美育教师补充机制,实行交流轮岗、城市教师到农村任教,加大对乡村教师培训力度;在资源共享方面,可利用信息技术,加快边远贫困地区学校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的建设,搭建共享平台,向乡村地区输送全国优质美育资源。此外,还可通过非遗进校园、增设传统美术课程、组织美术工作者在农村开展艺术实践、建设乡村美术馆等途径,建立更加精准、联动、持续的美育共享机制。

四、结论

以美术为抓手服务乡村美育,是乡村美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群众受益面广,社会影响大。我们在以美术服务乡村美育时,既要做到敬畏传统,也要让其适应当代民众生活需要,努力让乡村美育成为提升群众生活质量与增进社会文明的重要力量。

(林夏瀚/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

注释:

[1]习近平.做好美育工作 弘扬中华美育精神[N].人民日报,2018-8-31.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9-11.习近平.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0-9-23.

[2]高素娜.乡村美育:更长效更多元更接地[N].中国文化报,2020.

[3]黄政等.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上)[J].当代美术家,2019(04):66-71.渠岩等.百年百校百村—中国乡村美育行动计划(下)[J].当代美术家,2019(04):72-77.

[4]彭林权.艺术育美、美美与共—充分发挥艺术的美育功能[J].西北美术,2019(01):25-26.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乡村振兴美术
美术篇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中国美术馆百年美术收藏
台湾当代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