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雪
1 现阶段《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存在的弊端
1.1 教学学时数被压缩,教师缺乏专业性
该课程主要针对高校体育专业而开设,但课程却没有体现出专业课程应用的地位。运动解剖学包含理论与实践教学两方面,但课程的总学时数被压缩,理论知识内包含大量术语,理解起来比较抽象,复杂的内容无法在短时间内讲解明白。长此以往,学生容易产生厌烦心理。实践课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人体器官结构,但学校沿用传统医学模式,没有将解剖学与运动知识充分結合,导致课程难度增加。由于教师专业性不足,在知识点的传授上存在困难,没有让学生意识到这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1.2 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式比较古板
当前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多为理论内容传授,教师口头讲解,配合图谱讲述人体器官构成,实验教学中运动器材和实验仪器不足,教学形式单一,难以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多数情况下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知识点,有时不需要思考,按照教师安排完成试验即可。
1.3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难以吸引学生兴趣
运动解剖学教学科目比较抽象,虽然教材中配备了相应的图片,但学生依然无法真正理解其中内容,且课程内专业术语较多,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体育专业的学生认为自己只需要在考试前背诵知识点就能通过考试,但这样做学生虽然通过考试,但无法掌握其中知识点,也不能将学到的知识用于未来实践。比如在学习肌肉运动知识时,学生只了解向心收缩与离心收缩,但对于肌肉的变化区别完全不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只依靠短时间内的记忆力。
2 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构建的有效途径
2.1 适当增加课程学时数,提高教师专业性
体育教育中的运动解剖学主要以人体解剖学为基础,分析体育运动对人体形态结构的影响,从中找出适宜人体生长发育的运动模式,探究人体的机械运动规律。精品课程《运动解剖学》的教学重点是加强解剖学知识点与体育运动的联系,教师不仅要了解解剖学知识,还要掌握运动技术动作,引导学生连贯的认知解剖学。适当增加运动解剖学学时数,为学生与教师提供更多学习机会,也为学生预留知识点消化的时间。学校可以在休息日或晚自习期间为学生开放解剖实验室,鼓励学生课后自主学习。
2.2 调整教学模式,改变成绩构成方式
常规下运动解剖学的理论教学是根据运动系统、内脏、脉管、神经系统顺序讲解理论知识,可以在其中穿插实践教学模式。比如讲解运动系统时在实验室内授课,教师一边讲解器官结构标本,一边带领学生触摸标本,找到结构,方便记忆。实验课堂不仅是在实验室内,还可以前往户外进行,比如来到体育场做运动技术动作,分析不同动作中蕴含的解剖学知识,增强直观感受,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实现知识点的融会贯通。转变以往的考试方式,在理论笔试、实验口试中增加综合分析题,考察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知识点的综合掌握与分析能力,将实验考试划分为平时成绩与实验设计两部分。成绩构成包含笔试、平时成绩以及试验设计三部分,可以适当增加试验设计这部分的成绩比重,让运动解剖学的实践考核不再形式化,也避免笔试内容重复。
2.3 做好课前预习,创建一体化教学模式
在课前准备阶段,可以发挥云课堂的便利性,引导学生提前对课程内容预习,掌握信息教学资源,通过视频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比如通过公开课的方式制定学习计划与内容,依照教师提前预知的问题为运动解剖学的进一步学习做好准备。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与学生及时沟通,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及时做出回答,解决学生心中疑惑。
为了丰富教学内容,可以创建一体化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具体建议如下:(1)修订运动解剖学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打造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授课模式,明确教学目标。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提高授课内容的科学性,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高效融合,创建一体化教学计划,采用教学结果测试的方式检验学生学习成果。(2)优化运动解剖学教学评价体系。确立综合评价体系,融合理论知识、试验考核、作业完成情况以及学生课上表现的评价模式,多角度分析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能力,合理评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3)强化运动解剖学教学场地建设。应用互联网强化教学设施,丰富教学资源,发挥三维扫描技术的优势重建运动解剖学教学系统,完成对三维模型的真实化展示,使人体标本的表达趋向数字化。将图片、视频以及音频等元素充分融合,营造互动性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对运动解剖学的学习充满兴趣。
总而言之,打造《运动解剖学》精品课程,有必要将理论知识传授与实践教学充分融合,增加教学学时的同时,创新教学模式,培养更多应用型人才。为了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应科学安排课前预习阶段,打造一体化运动解剖学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发挥互联网的作用,吸引学生学习兴趣。
(作者单位:黑龙江工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