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明明 那海峰
摘要:山西的面塑技艺是一项有着漫长历史的手工技艺。通过面塑手法技艺创作而成的手工艺品在民间被百姓们称为面花,其为一种被用来当做礼仪、节气等民间特定节日里用来拜访亲友、祭祀神明、欢庆丰收、装点生活的信物或者标志性礼品;更是一种由传统的历史风俗和习惯积淀而成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性文化。
随着现阶段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快速进步,如今的面塑技艺可以说是能够称其为一种艺术,并且面塑以一种优美的形态和独特的形象深受众人喜爱,这是因为它蕴含了历代民俗文化和一位位技艺师傅们的创造热情和创造思想的高度凝练,这才推升了山西面塑能够成为其极具代表性的地方作品。
一、调研
今天所进行研究的目标主要是针对山西民间面塑的调研研究,纵观面塑的时代性的意义主要是集中于献祭苍天、祈求美满,是一种对于生活美满、诸事如意的愿望追求。从其外观方面来说,基本集中为概括性、夸张性、理想性方面。体现在供奉天地形式的称为枣山,祭拜灶神的称为饭山和花糕,它们的造型和形体都偏大,其米面成山,整体造型恢弘,主体表现为正面羊头献天,表达对于上天赐福的感恩意向。还有各种运用点彩手法而作的带花馍馍,更是一种酬宾待客探访朋友的讲究礼物。
面塑的造型简而浑厚、朴而雅洁,其用作祭拜上天、传统民俗、以及人们内心趋向的综合性凝聚物。它的形体结构一般是外部简洁、略显夸张,内蕴思想丰富、具体,既有图形延伸构成的区域,更有蕴含古代民风和传统思想的代表元素。将各种不同的文化、造型和民间地域思想凝炼为独具特色的文化产物,进而组成了独具一方特色的传统艺术和文化的产物。
二、面塑文化发展现状
(一)国家政策:
面塑文化发展到了今天,大体形成三大流派,各个面塑制作派系之间都为其技艺、文化和内容的丰富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众多的面塑传承者把他们毕生的心血都挥洒在了其作品和技艺的发扬和进步上。到了21世界的今天,国家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各地政府部门对于面塑艺术和其相关的非遗技艺也的展现出了多方支持,社会上众多的民众和爱好者也大步加入了非遗的阵营,因此面塑艺术也借此东风,不断蓬勃发展向前。
(二)社会环境:
伴随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实施和许多非遗传承人以及技艺爱好者的努力,面塑作品也已一种崭新的形态和表现面向世界,其文化和技艺也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传向世界各地。此外,在我国的许多地方还建立了一批面塑技艺培训班和工作室,并经常举办面塑作品的展览。也借助多媒体网络媒体进行了更广泛的传播。
三、面塑文化在当今发展与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宣传
在通过网络问卷和实地走访的调研中,有接近31%的受访者说出了他们对于面塑的了解和印象中的面塑作品,90后或者00后的他们对面塑作品和文化可以说是的知之甚少,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真正的面塑,所以也很难真正感受到它們精致的美。
(二)传承困难
在通过实地考察的调研中,面塑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是基本都是通过师徒来单线延续,因此更没有说是具体的标准和多方性,继承人多在38 - 58岁之间,这也就可能导致继承人缺乏。大多数技艺师傅通过销售自己的作品来赚钱,这对他们的作品质量要求很高。所以他们需要付出许多的精力和时间在构思和创作,这也就使得很多的年轻人很难谋生。
(三)表现为人们对于“非遗”的认识和定位不足
社会经历了众多文化的变迁,当代00后、90后社会群体的追求、审美以及社会认知观也发生了改变。他们大多人都集中追求快节奏、高效率的生活方式,缺失了很多对于需要付出大量时间来打磨技艺的年轻人,因此这也就出现了技艺传承的消亡,这也直接关系到了面塑保护的可持续性。
面塑技艺发展至今天,既是技艺发展大成的新时代,更是面临传承出路和更上一层的新时代。因此,需要我们每一代人都能够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和社会观,为技艺的传承和发展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姜明明,男,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
那海峰(通讯作者),男,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