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学真
摘要:目的:研究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中音乐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本中心2019年3月-2019年12月参加康复训练的56例儿童孤独症作为观察样本,依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n=28)与试验组(n=28)。对照组运用可视音乐,试验组运用音乐疗法,组间评比ABC评分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ABC评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相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音乐疗法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儿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深入性推广。
关键词: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音乐疗法
儿童孤独症在临床中又名自闭症,属于广泛性发育障碍的亚型之一,其在婴幼儿时期发病率较高,主要是不同因素导致的语言、情感、思维、动作行为、感知觉等出现发育障碍,部分患儿同时存在智力发育缓慢、精神发育落后等问题,对患儿成长发育影响极大[1]。本文旨在评价音乐疗法在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中的作用,收集本中心参加康复训练的56例儿童孤独症作为观察样本,具体作以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本中心2019年3月-2019年12月参加康复训练的56例儿童孤独症作为观察样本,全部满足《ICD-10》中关于儿童孤独症的临床诊断标准[2]。依照抽签法分成对照组(n=28)与试验组(n=28)。对照组男、女患儿比为18:10;年龄介于0-7岁间,平均(3.6±0.5)岁;病程介于1-4年间,平均(6.8±1.5)年;试验组男、女患儿比为17:11;年龄介于0-6岁间,平均(3.4±0.6)岁;病程介于1-5年间,平均(6.7±1.4)年。组间予以自然资料的比较,数据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均衡对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可视音乐课:对患儿心理状况进行全面、充分评估,并对其面部表情、肢体语言进行密切观察,以便更准确的掌握其情绪变化;提供愉快轻松且舒适的治疗环境,使用音乐、灯光、画面等要素,对其听觉、视觉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拓展活动期间需要对患儿情绪进行观察,保持积极乐观的状态;将患儿主体地位凸显出来,鼓励其积极发言的同时主动参与各项活动,引导其适宜进行游戏,适当时间终止。1次/d,30min/次,共开展3个月的时间。
试验组音乐疗法:以患儿心理、生理特点作为依据,对儿歌进行选择,包括《小矮人和大巨人》、《菠菜进行曲》、《有趣的打棒》、《Hello歌》、《再见歌》等。训练开始时,患儿在康复教师师指导下通过《Hello歌》打招呼,进行课前热身互动,创建情境,引入新课环节,引导患儿感受音乐、熟悉音乐,表现音乐,鼓励和支持患儿即兴表演,将其快乐情绪激发出来,积极参与训练;由康复教师负责对患儿进行触摸乐器、敲击体验乐器等进行指导,培养其对乐器认知的能力,允许患儿自由语言表达,促使其自我意愿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康复教师在患儿训练期间通过肢体律动、即兴表演等引导患儿进行训练,待其症状改善后可适当组织团体活动进行综合呈现,充分调动患儿学习的积极性,提高患儿积极参与音乐治疗,获得愉悦感、满足感、幸福感。1次/d,30min/次,共开展3个月的时间。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与治疗后两个时间需要通过孤独症儿童行为量表对两组患儿的ABC评分进行评定,若评分越低,则证明恢复效果越好。
1.4 统计学评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包SPSS24.0处理涉及到的所有数据,()用以表示计量资料,组间相比运用t检验,P<0.05表示具备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儿的ABC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其中的试验组患儿更低于对照组患儿,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 讨论
儿童孤独症是常见发于婴幼儿使其的广泛性发育障碍亚型,症状表现为一定程度的人际交往、言语发育障碍、行为方式刻板、兴趣狭窄等。音乐疗法可使患儿自我意愿表达能力明显提高,促使其积极行为增加的同时将刻板行为减少。通过音乐训练,可使患儿实现自我释放,并将其潜能激发出来,提高语言表达、人际交往能力,保持身心放松,对思维、情感表达进行锻炼,帮助患儿快速融入机体,加快病情康复[3]。
由本次研究可知,试验组治疗后相比于对照组ABC评分低,差异明显(P<0.05)。从而表明音乐疗法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儿童孤独症的康复训练效果,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深入性推广。
參考文献:
[1] 李梦頔,杨育红.音乐疗法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2019,32(z2):392.
[2] 王晓宏.音乐疗法对儿童孤独症康复训练的影响及ABC评分观察[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8,5(24):114-115.
[3] 陈云静,牛帅杨,宋燕燕,等.音乐疗法联合语言认知训练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观察[J].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9(23):8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