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祖君 杨雄
摘要:九年一贯制学校是指该校施行小学和初中一体化制度,学生可以直升本校初中,由此可见,六七年级的衔接是至关重要的,关乎着学生是否能够适应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转变,而且小学阶段和初中阶段对于体育课的要求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教师进行探索相关问题,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身份的转换和运动量的增加。
关键词:九年一贯制学校;六七年级;体育衔接
体育课是学生们放松精神、锻炼身体的重要方式,因此体育教育在当今中小学生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而言,六七年级的体育衔接课程的开展有很多便利之处,如学生对于上课环境和教师都比较熟悉,体育锻炼方式比较固定等,但是相应地,学生也要面对着运动量增大等问题。因此如何做好衔接工作、提高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兴趣,是我们作为体育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对此我提出一点自己的见解,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适应初中的体育课堂
对于九年一贯制学校而言,学生从六年级到七年级时,并不会觉得自己跨越了一个阶段,即从小学阶段到了初中阶段,因此也不会认为自己需要做出相应的进步,但是我们作为体育教师,在不同的阶段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积累的要求具有非常大的区别。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初中的体育课堂,并且逐渐提高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帮助学生适应高强度的初中的学习和生活。
因此教师可以在体育课上或者课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如趣味运动会、篮球友谊赛、排球友谊赛、跳绳比赛、拔河比赛等,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学生们的学习压力,让学生从繁重的学习压力中透一口气,也可以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培养学生们的团结协作精神。除此之外,通过开展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可以提高学生对于体育活动的兴趣和认识,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体育知识素养,有利于学生自发、自觉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举个简单的例子,在我们学校,当学生上六年级时,我们会逐渐增加学生的体育课强度,并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每月固定进行球类比赛,鼓励每个班级自行开展拔河、趣味运动会等比赛,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二、大力开展团体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初中生活
从六年级升入七年级,学生们面临着更大的学习压力,学生们之间的联系也因为日益繁重的学习压力和生活压力而变得更加密切,因此团结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在体育课上,教师可以开展更多的团体活动,帮助学生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使得学生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情谊。
教师可以开展篮球、足球、排球等需要团队协作的运动,并随机进行分组,使得学生们可以充分地接触彼此,帮助学生快速建立起友谊,培养学生们团结协作的精神和统筹总体的能力,这对于初中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六年级的学生升入七年级后,在体育课上会经常举行团体比赛,由教师随机继续分组后进行比赛,有专门的同学负责记录成绩,但是比赛的性质是友谊赛,不会影响最后的课程成绩,只是让学生们之间增进关系、培养团结的精神。
三、完善教学器材,让学生开展更多体育活动
学生从六年级升入七年級之后,体育课的课程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学生们需要学习更多的体育知识,学习不同种类的体育运动,这就要求教师完善教学器材,从而指导学生开展更多的体育活动,帮助学生提高体育知识素养。而且教师应该定期检查学校所用的教学器材能否继续使用,更换掉废旧器材,购置新的器材,并且根据体育课程的要求,对学校的教学器材进行增添。
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需要健康、安全的体育器材进行辅助,才能让体育课起到相应的作用,帮助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增强自身体魄,假如所用器材不合格或者不规范,这样的体育课很可能对于学生的身体素质没有帮助,更有甚者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妨碍。除此之外,学生处于六七年及的衔接阶段,对于这些新学的体育活动正处于一知半解的阶段,因此科学、规范的体育器材对于体育课堂而言是不可或缺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学校会定期对体育器材进行检查和更换,并且在课堂上学生们说过有问题的器材也会登记在册,不再使用。这不仅是对体育课堂负责,也是会学生们的身体负责。除此之外,我们也会根据体育课堂需求,定期购买新的体育器材,保证学生们上好体育课,提高学生的体育知识素养。
结束语
在九年一贯制学校中,六七年级的衔接是极为关键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体育课程对学生的身体素质、体育知识的要求也发生了改变,因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大力开展团体活动、完善教学器材等方式,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六七年级体育课程的衔接,从而更好地适应从小学生到初中生身份的转变,从多个方面提升自己,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面对更多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柳春霞.九年一贯制办学模式的若干思考.《CNKI》,2001.
[2]陈振华.九年一贯制学校“整分矩阵制管理模式”的构建及思考.《CNKI》,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