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欣诺
基于《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示精神的引导,本研究对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策略进行探讨。旨在于合理开发网球课程资源,实现课内与课外教学活动的有机结合,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增添网球比赛、营造高校网球氛围等方法来促进高校网球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参与网球活动的积极性,进而达成增强高校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其终身体育思想的目的。
“课内外一体化”主要涉及两个部分:“课内”和“课外”,“课内”是“课外”的基础,“课外”完善“课内”。“课内外一体化”是在进行课内教学的基础上,与课外教学活动相结合,共同完成课程的教学目标,为提高教学效果、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技能水平、培养终身体育的形成。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1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的现状
1.1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方式单一
网球课程的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目前,我国高校网球课主要是以技术掌握为主,教学内容主要是网球站姿、握拍、击球等教学为主。然而网球是一项对技术要求较高的运动,主要体现在一些细节方面,需要学生不断的练习才能掌握,但是高校网球教师通常使用演示法和讲解法对学生进行教学,学生仍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导致学生后期对于网球的练习积极性不高。
1.2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基础设施不完善
网球运动对于场地的要求较高,一块标准的网球场地长23.77米,双打宽度10.97米。同时,网球课程的硬件设备也决定着网球课程的教学质量。然而,在我国高校开展的网球课程中,常出现场地不足,不能够满足学生们参与练习的问题。在网球课上,学生即使学习了网球课程的内容,也常常被没有足够的场地进行练习所限制,极大的影响了网球课程的教学效果。
1.3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师队伍专业度不高
由于学生大多数是之前从未接触过网球运动的,仅仅是从观看网球比赛或网络所了解的,所以需要专业的教师队伍。由于网球运动在我国起步较晚,高校缺乏专业的网球教师人才。一些高校网球教师并非网球专业出身,依靠后期对网球的练习才担任网球教师。而一些教师虽然是网球运动出身,但是由于教学时间短,缺乏对高校学生教学的经验,导致高校网球课程中学生参与度不高等结果。
2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1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相结合
“课内外一体化”是课内与课外有机结合的,实施“课内外一体化”应将课内与课外之间统筹兼顾,这样才能最大的发挥“课内外一体化”的优势及作用。因此,应充分发挥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并且将课外指导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方式纳入到体育教学体系中来。在网球教学的课内,可将学生按照技能水平进行分组教学,做到区别对待;在练习中,可采用异质分组进行练习。而在课外,则完全打破课内的教学模式,练习的时间、内容等均由学生自主分配,将网球课堂内的内容延续到课外,使得课内的网球内容在课外得到延续。同时,各高校也可以开展网球社团,通过群体效应使每个学生都能更好的发展。
2.2 借助信息化技术,构建网球课内外一体化平台
在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中,也可借助信息化技术。网球课内外一体化平台的构建,可以将网球课程的教学内容集合整理,构成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双重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微信、QQ等APP将网球理论内容等资源以PPT的形式分享给学生;教师也可录制一些网球技术动作的讲解,通过微课、慕课等与学生们分享。学生们收到教师们分享的教学资源后,可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将网球课内教师所讲解的内容进行进一步的学习,为实现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2.3 通过举办校园网球比赛来營造良好的网球氛围
校园网球比赛作为网球课外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既能营造良好的校园网球氛围,散发独特的魅力,又能够使学生们参与到网球运动中来,吸引学生自主锻炼,增强学生们对网球的喜爱,这对培养学生们终身体育的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及作用。网球比赛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其竞争性,如果一项运动缺乏竞争性,就会缺少活力,就会降低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因此,各高校应积极开展校园网球比赛,同时也可举办校际网球联赛,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
3 结语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能够有效“延长”课内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课上的内容转移到课外,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能够凸显出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丰富高校的体育文化。如今,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逐步下降,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势在必行。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才能够有效的提升现阶段高校学生身体素质问题。
基金项目:2017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L17BTY
006)。
(作者单位:沈阳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