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瑾
人世间的生活百态、鲜活气息,都藏在菜场里头。就像汪曾祺在《食道旧寻》中说:“看着生鸡活鸭、鲜鱼水菜、碧绿的黄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再如导演陈晓卿所言:“一座城市最吸引我的,从来不是历史名胜或者商业中心,而是菜市场。”
“老高,给我来块牛腩。”“小金,帮我配好一些新鮮的蔬菜吧,我等会儿直接来取。”经过全新升级改造的苏州盘溪菜场,干净整齐,布局合理,每天前来买菜的居民络绎不绝,他们边和商户聊着天,边挑拣,转眼手里的小推车已装满,仍然四处兜兜看看还有什么需要的。
摇船头边的烟火故事
吴门桥街道自有资产的盘溪菜场,建于1998年,在盘溪新村内,靠近大龙港新村,建筑面积2600平方。这个菜场紧邻摇船头,摇船头位于朱公桥南面。在1998年之前,菜场外面有不少流动菜贩,当时这里的露天菜场很是热闹,却也杂乱无章。后来经过整治,菜贩们依次进入市场,规范经营。
这么多年,光顾盘溪菜场的都是忠实老主顾了,和商户们也彼此熟悉,建立了信任和友谊。“老规矩啊,不要太大,这只三斤左右差不多。”早上九点多,邱文芳夫妇的家禽摊位前面,一些顾客来了直接把隔天订好的鸡鸭取走,来得晚的,没预定的,基本是空手而归。夫妇俩在盘溪菜场没建好之前,就来露天菜场摆摊了。回想过去,他们感慨万千,“那会,营业环境可没现在这么好,露天市场,雨天一身泥,夏天被晒伤,冬天冻得手指头皴裂。”卖了几十年的鸡鸭等家禽,他们的口碑极好,回头客不断。有的从附近搬走了的老苏州,还是相信他们,常常转几辆公交来买。邱文芳的丈夫告诉记者,他们的家禽都是从南环桥批发市场进来的,每天早上2点就要起来,去进货,并且一只只仔细验货。很多顾客都是隔天订好后,帮客人称好重量,第二天来取。因为生意好,他们最近又雇了人帮忙。
中午时分,一个卖牛肉的大哥,正快乐地煮着他的午餐,米饭蒸好了,锅里炖着土豆牛肉,见我在张望,大哥和我开着玩笑,摆着姿势让我拍照。徐州人高明,到苏州已有30年,他从单位辞职后,从蔬菜批发到后来卖牛肉,夫妇俩日子过得很舒心,靠着“诚信”经营,抚养孩子成家立业。这么多年他将质量摆在首位,天天卖生鲜肉。这次市场改造后,他的摊位换了位置,顾客一时找不到,还着急了。最近菜场每天推出几样“平价菜”,采访这天,金军所在的自产自销蔬菜区,正售卖平价萝卜。菜摊前,分门别类摆着豆苗、金花菜、水芹、大蒜等新鲜菜,金军是东山人,这些本地菜是父母和周边村民种的,他收过来,进而销售。说话间,马大嫂们还个价,好说话的金军没想就答应了。
暖阳下,买好菜的爷爷奶奶们聊着天,脸上洋溢的都是幸福。在这个每天必经的地方,他们顺路买菜,回家做饭,人生或许就是这样,光阴流逝,生活继续。菜场一如往常记录着生活中的柴米油盐,承载着几代人的脚步。
智能溯源放心买
“我们这个菜场辐射周边两三万新村居民,前来买菜的以老年人居多。改造后,这里的摊位费并未跟着涨价。”听盘溪菜场负责人陈兆明介绍,这次菜场实施了标准化建设管理改造,首先在西门门头凹凸有致地印有盘溪菜场LOGO,进门后,服务台植入大运河、吴门桥等文化元素;其次市场摊位进行了春(红色)、夏(绿色)、秋(咖啡色)、冬(蓝色)的重新规划,红色区是肉类、禽蛋、熟食,绿色区是蔬菜、水果,咖啡色区是米面、豆制品、南北货,还有蓝色区是水产和海鲜,看起来井然有序。
过去到菜场买菜有“三怕”,怕湿鞋子、怕捏鼻子、怕缺斤短两。在盘溪,这点你根本不用担心。目前菜场入驻79户经营户,142个摊位,市场配置了智能化系统,入口处设有菜场销量、农残批量检测显示屏,摊位实现“一户一屏”智慧化追溯系统,并引入智能秤。智能秤采用安卓系统,最大的功能是用来采集数据,采集每一笔交易的重量、金额、品类。西兰花上秤后,称重结算完成后,自动生成一张小票,小票上有二维码,扫描即可出现商户信息,包括经营主体、抽检记录、进货凭证等,让顾客明明白白消费。“所有交易数据都来自于这把秤。这把秤最大的特点是防作弊与可溯源。商户通过任何手段,对秤进行改动,后台会报警。顾客扫二维码,还能给商户进行评价和投诉。而市场也会定期评选星级经营户,充分调动大家的积极性。”陈兆明说道。
另外,水产品区设有专用进货通道,避免菜场内路面湿滑。新增茶水供应点、便民座椅。更重要的是在非机动车停放处东面,街道将引进2台有机垃圾处理设备,可处理1吨的有机垃圾,并形成垃圾资源化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解决垃圾污染问题。
这一切,让附近居民实实在在感受到什么叫智慧市场。现在,有的老年人一天要来两三次菜场,早上买点儿新鲜蔬菜,临近中午了再过来买冷鲜肉、鱼虾,一回家就能下锅。下午没事了,也会过来转转,淘淘货。他们感觉如今买菜就像逛街,打心底里觉得温暖。
大抵菜市场总能呈现一座城市最真实的模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