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食管痉挛又称串珠状食管、念珠状食管、特发性弥漫性食管痉挛等,临床少见,是一种食管蠕动动力学异常为特征的功能障碍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食管中下段,其特征是食管中下段出现同步、非推进性、不协调的持续性强烈收缩,致使食管呈螺旋状、串珠状或锯齿状狭窄。常以慢性间歇性胸痛和吞咽困难为主要症状,与贲门失驰缓症、胡桃夹食管等被认为是“食管源性胸痛”的病因之一,任何年龄均有发现,50岁以上年长者为多,并有随年龄增长而发病增加的趋势,有时称为“老年人食管”,但年轻人也可能发病。
1 病例
患者,男65岁,渐进性吞咽困难、间歇性胸痛2年就诊,感觉胸部不适、刀割样疼痛,以下胸部为主,向双侧背部、颈部放射,自述夜间较重,呕吐白色泡沫黏液。心电图及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食道吞钡X线检查:常规胸透示右纵隔旁梭形透亮影,类似奇叶表现。口服适量钡剂多角度观察,见食管上段明显迂曲扩张,钡剂滞留,通过缓慢,平主动脉弓以下食管显示欠规则,异常扭曲,可见多个不对称不规则收缩波,呈锯齿状、波纹状,缓慢蠕动,动态观察食管壁尚柔软,无疆硬现象(见图1-2)。
2 讨论
弥漫性食管痉挛(DES)和贲门失驰缓症同属食管运动功能失调。前者出现食管中、下段剧烈的非推进性持续收缩,后者缺乏正常的食管蠕動及贲门弛缓,两者有相似性。研究发现DES约有3%-5%进展为贲门失驰缓症。贲门失驰缓症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20-40岁多见,弥漫性食管痉挛多发生于老年人,男女发病率均近似。
二者病因和发病机制均不甚明了,DES可能与神经病变、精神心理因素、某些药物(如潘立酮)及原发病(如贲门失驰缓症、胃食管反流、腐蚀性食管炎)有关,有神经肌源学说,认为迷走神经和肠肌神经丛的退行性变或对胃泌素高度敏感。部分学者认为DES与贲门失驰缓症属于同一种疾病的不同时期,因为有3%-5%的DES可进展为贲门失驰缓症,故指出可能是形成过程的一个过渡期;DES也是继发于神经病变的结果,认为食管运动功能的障碍源于迷走神经食管支的变性或纤维断裂,而神经节无变性且神经节细胞数目并不减少,目前认为DES可能与食管神经—肌肉变性、精神心理因素、感觉异常、食管黏膜刺激、炎症和衰老等因素有关。
临床表现:早期或病情轻者无明显症状,仅有食管X线钡餐造影和食管测压检查时发现异常,病情进展或痉挛持续发作时多有症状,表现为胸痛和吞咽困难等。胸痛是特征性症状,位于胸骨后,并向背部及肩胛部放射。在发作剧烈的老年患者酷似心绞痛,但心电图及心肌酶谱检查正常。常因摄入过热、过冷食物或情绪激动诱发,使用镇静剂可使疼痛缓解,含服硝酸甘油亦有效。吞咽困难为发作性,在摄入液体及固体食物时均会出现咽下困难,有时成团的食物停留在食管的“痉挛”段,需吐出后方能缓解。本病可出现反食、吸入性肺炎、心律失常等并发症。
食管钡餐造影X线表现:食管不同程度弃挛变窄,上段可见扩张及滞留液,表现为中下段同时出现多个高幅的、长时的、非推进性的重复收缩波,食管呈串珠状或螺旋状狭窄改变,食管内钡剂排空减慢,钡剂滞留于收缩波之间。病变段食管尚柔软无疆硬。
鉴别诊断:影像鉴别包括贲门失驰缓症(典型的食管下端鸟嘴征)、胡桃夹食管(食管测压可鉴别)、一过性痉挛(短期解痉后可缓解)、进展期食管癌(狭窄疆硬)等。临床上还需与心绞痛、食管神经症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侯晓华.消化运动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194-206
[2]傅长根.X线读片指南.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
[3]Uyard H,Okman E,COBAnoglu U,et al.Effects of anxiety on QT dispersion in healthy young men[J].Acta Acta Cardiol,2006,61(1):83-87.
[4]Dejonge P,Dmel J,Ven den Brink RH,et al.Symptom dimensions of depression following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crdiovascular prognosis [J].Am J Psychiatry,2006,163(1);138-144.
【作者简介】:苏俊华,男(1972-12),湖北公安,学历:本科,职称:中级,主要研究方向:放射学
(县埠河镇卫生院放射科 湖北公安 434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