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实验研究

2021-09-10 07:22罗丽
医学前沿 2021年3期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罗丽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冠心病、心肌梗死、脑梗死等众多疾病发病的重要病理基础,也是造成患者生活质量低下的重要原因。抗血小板药物是动脉粥样硬化治疗的常用药物,明确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便于科学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抗血小板药物;动脉粥样硬化;抑制作用;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是众多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因而不同心脑血管疾病治療期间需要通过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从而帮助患者稳定病情,延缓病情发展。为明确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作用机制,进而为不同患者科学选择药物,兼顾用药有效性与安全性。本文综合大量临床文献报道,对抗血小板药物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分析如下:

1.血栓素A2抑制剂药物

阿司匹林是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也是典型的血栓塞A2抑制剂药物。临床文献报道指出阿司匹林抗血栓效果较好,可较好的减少周围动脉阻塞性血栓形成,药理学研究显示,阿司匹林能够抑制血小板释放反应,降低肾上腺素、胶原、凝血酶等释放,同时抑制内源性ADP、5-轻色胺等,阿司匹林可促进血小板环氧化酶的乙酞化,通过对过氧化物形成抑制,避免血栓形成。阿司匹林在药物用量较大情况下可增加患者出血风险,铝镁匹林与阿司匹林作用机制相同,应用期间可降低出血风险,但是还需要大量临床样本支持和验证[1]。

2.P2Y12受体拮抗剂

P2Y12受体拮抗剂是也是常用的一种抗血小板药物,该药物能够对血小板P2Y12受体发挥作用,抑制二磷酸腺苷作用下的血小板聚集。常见的P2Y12受体拮抗剂药物包括氯吡格雷、替格瑞洛、普拉格雷,上述药物通常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这一联合用药方案在相关心血管疾病临床治疗中得到证实。

当然不同P2Y12受体拮抗剂在使用期间也存在不同,比如氯吡格雷应用期间毒副作用多,抗血小板治疗期间起效时间较长。氯吡格雷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使用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普拉格雷发挥作用期间与P2Y12受体结合是可逆的,因而每日用药次数需增加,该药物起效快,而且不受个体基因差异影响,停药后血小板功能能够快速恢复。

3.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

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与纤维蛋白结合,可形成血栓,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则通过对血小板GPⅡb/Ⅲa受体抑制,影响血栓形成,此类药物包括阿昔单抗、埃替非巴肽、替罗非班、拉米非班等,其中阿昔单抗主要用于PCI手术,替罗非班在应用期间不会增加出血风险,且治疗期间可有效降低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因而常见的冠心病不稳定心绞痛多采用普罗非班。

4.磷酸二酯酶抑制剂药物

此类药物能够有效抑制磷酸二酯酶,进而实现血液内环磷酸腺苷水平,依靠环磷酸腺苷达到抗血小板作用。常用的抗血栓治疗药物包括西洛他唑、双密哒。结合临床研究,西洛他唑能够预防血小板高反应性,联合其它药物可提高抗血栓效果;双嘧达莫在冠心病早期治疗中应用较多,同时在心脏手术、瓣膜置换术等血栓形成预防方面使用较多,但是有研究指出双密哒在抗血小板形成方面的作用效果一般[2]。

5.小结

抗血小板药物目前在临床较多心脑血管疾病治疗中应用较多,其主要是通过不同药理机制达到抗血小板作用,从而避免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实际应用期间为保障用药效果,多采用联合用药,实际使用期间需要兼顾用药安全性、合理性、个体性以及有效性。

参考文献:

[1]De Pina Almeida Edmisa,刘学波.抗血小板药物的多效性研究进展[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8,39(03):128-133.

[2]刘满国,纪远志,张小楠.他汀类联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分析[J].山西医药杂志,2018,47(07):806-807.

(云南工商学院 云南昆明 651700)

猜你喜欢
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
纳米流体强化吸收CO2的研究进展
中医外治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研究进展
近十年国际STEM教育研究进展
河口海岸环境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微生物燃料电池在传感分析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磷酸化肽富集新方法研究进展
帕金森病伴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给予辛伐他汀联合美多芭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阿托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对41例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效果分析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与脑小血管病变关系的临床研究
山楂水煎液对高脂血症大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的干预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