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萱 涂梦婷 姚抒晴 蓝岚 莫晓琳
摘要:壮族以青蛙为图腾,青蛙是壮族人民长期以来内心所尊崇的对象,壮族的崇蛙文化在骆越民族漫长的历史中逐渐形成发展。我们通过查阅文献资料、问卷调查,参与相关的民俗活动,对壮族蛙文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并结合日本在图腾文化传播上的方式,对未来如何传播壮族蛙文化进行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壮族蛙文化;图腾;日本图腾;文化传播
一、关于壮族的蛙文化
壮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稻作民族,经过漫长的历史进程,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把青蛙作为图腾的蛙崇拜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至今依然渗透在壮族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壮族自古就把青蛙视为吉祥物,这是因为青蛙具有保护庄稼的作用,这也与壮族自远祖就以农业耕作为主有着密切联系。关于蛙文化的起源,我们可以从一首流传在广西东兰、巴马等壮族地区的《蚂拐歌》中探寻,歌谣中提到的布洛陀、姆六甲都是传说中壮族的祖先,这也表明了壮族的蛙文化可追溯到远古时代。如今,在壮族地区,还流传着众多有关蛙的神话传说及歌谣。壮族地区也一直保留着其传统风俗节日——敬蛙节,时间为每年春节期间。节日习俗的整个过程包括找蛙婆、祭蛙婆、陪蛙婆出游、葬蛙婆四个部分。除了节日习俗,许多壮族民间雕刻、刺绣、服装上也都出现青蛙的形象。可以说,青蛙就是壮族的图腾,是壮族文化的象征。
二、对壮族蛙文化现状的调查
为了了解壮族的青蛙文化如今的发展现状,我们采用了多种方式来进行了解和调查。第一,我们利用线上的问卷调查,以广西区内生活的人为对象,调查目前大家对蛙文化的了解情况,如下是对问卷调查结果的分析。
本次调查有效填写人数为83人,其中调查对象79.52%是大学生,20.48%是上班族,其中20.48%是壮族人,剩下的都是其他民族。知道图腾崇拜并且可以举例的有21.69%,61.45%的人只是听说过但不清楚具体内容,16.87%的人完全不了解。这说明人们不太了解图腾崇拜文化。知道壮族蛙文化的有8.43%,仅了解一点的有12.05%,完全不知道的人较多,占79.52%。从这看出,关于壮族蛙文化这种少数民族文化,了解的人就更少了。
知道青蛙在古人眼里代表着什么的有65.58%,42%的人表示不清楚象征着什么。大多数人觉得青蛙在古人眼里为代表祈祷降雨的精灵、保佑生育的神灵等。
关于蛙文化的传承是否有必要这一问题,大部分人认为有必要,少数人认为文化消亡有自身原因而难以干涉。同时,对于蛙图腾及蛙文化的传承方向,根据调查结果,有53%的人认为要加强文化展示、举办节日活动,有19.28%的人认为让蛙文化走进课堂,在学生心中首先形成一定的印象,只有3.61%的人觉得应该由政府向市民进行宣传。有20.48%的人觉得应该让媒体用影视作品来向网友们展示文化的魅力。对于传承的方向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这也从侧面体现了人们认为这一特色文化传承是非常有必要。
关于除了在国内传承和发展,蛙文化有无必要走出国门与他国文化交相辉映这个问题,觉得有必要的人占大多数,占79.52%,少数人认为没有必要,占14.46%的人。
关于是否了解其他与壮族蛙文化这种图腾崇拜类似的文化这个问题,大部分人表示不了解,占83.13%,少数人表示了解,比如说有狼图腾等。最后,关于是否知道图腾对于一个民族的意义这个问题,大部分人都觉得图腾作为一种图形语言,一定意义上给予了一个民族愿望,而且这与精神崇拜和文化信仰有关,能够给予人们带来凝聚力,是值得传承的。
第二,我们去实地探寻了与蛙文化相关的古迹,参与了蛙文化相关的民俗活动。首先,我们翻阅了大量的书籍,得知现在最为有名的就是在红水河沿岸的广西东兰、巴马、凤山和天峨一带壮族地区流传着一年一度的“蛙婆节”。从书中得知,壮族一般称青蛙为“蚂”,但对祭祀中的青蛙则尊称为“蛙婆”。“蛙婆”是吉祥的象征,在蚂中具有崇高地位。“蛙婆节”以祭祀“蛙婆”为主,一般从农历正月初一(或初二)开始,持续一个月,包括找青蛙(壮语:亚雅圭)、孝青蛙(壮语:腰雅圭)、青蛙拜年(壮语:莫雅圭)、葬青蛙(壮语:肯雅圭)、青蛙歌会等仪式。
为了一睹“蛙婆节”的风采,我们从桂林出发,经过漫长的车程抵达了东兰县的长乐镇板登村。从大年初一至二月初一都会举办为期一个月的“蛙婆节”。从村民口中得知,“蛙婆节”活动的流传没有文字记载,主要依赖口传文学和神话传说。大年正月初一清晨,村里男女老小,吹着牛角,抬着铜鼓,成群结队到田野里去寻找青蛙,谁先捉到青蛙谁最荣幸。他自然成为主持蛙婆节的首领。捉到蛙婆时,就地连放地炮三声,大擂铜鼓。蛙婆接回村后,由主持人把它密封在宝棺内,再把宝棺端进花楼最后在众人陪同下,送进蛙婆亭,铜鼓声、鞭炮声轰然雷动,歌声震传四方。找到青蛙后便是孝蛙婆,孝蛙婆从正月初一晚至月末,孝蛙婆期间,白天由主持人组队抬着“蛙婆棺”巡游本屯各户,队伍从南到北,给各户拜年,晚上则聚集在凉亭下,守候蛙婆,群众称做“玩凉亭”。每天晚上四周村寨人来人往,铜鼓声不息,山歌声不断。葬蛙婆是蛙婆节的尾声。之前找蚂拐的队伍再次列队,抬着蛙婆棺、铜鼓,扛着幡旗、纸牌前往蛙婆墓地。妇女则把祭品装在篮子里,随着队伍来到墓地。鼓手架设好铜鼓之后开始敲击,和着嘹亮的唢呐声。扛幡的人与旗手把幡旗都插在蛙婆坟堆四周。各家拿來祭拜蛙婆的食品则齐摆在墓前,准备蛙婆下葬后,由麽公来破蛋占卜各自当年的运势。主持人与主祭麽公仍是安葬仪式的负责人,他们首先焚香告拜上一次埋葬的蛙婆,并掀开坟墓,看其遗骨占卜当年的形势。蛙婆葬场就是歌场,人们以欢歌欢送蛙婆升天。蛙婆葬毕,主持人就宣布歌会开始。首先从负责对唱蛙婆歌的歌手开始,意在先赞颂蛙婆的功德,祈求蛙婆神的保佑,然后开始唱恭贺歌,表示对四方来客的热情欢迎和新年的祝贺。歌场里,男女对歌。对歌的方式都是彼此一问一答,韵律独特,多唱见面歌、恭贺歌和盘歌,均为即兴编唱。天黑以后,转到村里各家各户继续对唱。在蚂拐节的晚上,村民还热情邀请我们去到家里吃蒸五色饭、豆腐圆。村寨之夜也是一片歌海,蛙婆节以户户皆歌而结束。为了进一步了解壮族的青蛙文化,我们还去到了崇左市宁明县X570县道,这里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花山岩画。这是一座断岩山,临江断面,形成一个明显内凹的岩壁。岩壁上留存有大批壮族先民骆越人绘制的赭红色岩画,这也是目前为止中国发现的单体最大、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好的一处岩画。据资料记载,花山岩画是我国最大的崖画群,绘于春秋战国至汉朝时期,主要分布于左江及其支流明江流域的宁明、凭祥、龙州、大新、崇左等七县,形成大约200多公里的画廊,画面磅礴宏大。画幅中有人像、兽像、物像等。多数人像在0.6米至1.5米之间,双脚下蹲叉开,呈八字形,双手向上平举,与人头呈山字形。整个人像酷似青蛙在水中游泳的姿势。这些画像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时期壮族先民对蛙神的浓厚兴趣以及蛙崇拜的盛行。另外,从土生土长的壮族小伙伴口中得知,除了以上提到的“蚂拐节”和广西花山岩画,在河池地区出土了大量的蛙纹铜鼓,这深深吸引了我们的目光。查阅资料,得知壮乡广西是蛙纹铜鼓出土量最多的地区,其鼓面精美华贵的蛙立雕,寓意深刻,暗含着壮族人民深厚的蛙崇拜文化.我们随即赶往了宜州市。这里有现存的“东汉蹲蛙翔鹭纹铜鼓”,分别由4只“蹲蛙”在铜鼓边缘朝相同方向顺时针布置,“蹲蛙”双后腿并而为一,空身扁腹,背部饰有辫带纹,臂部饰密线螺纹。体形肥大,造型优美,纹饰丰富。
三、对蛙文化的传承和未来的展望
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体验,我们可以了解到壮族蛙文化在壮族生活的地区仍然保持地很好,蛙文化相关的习俗和节日依然保持着以前的传统,但是蛙文化在非壮族地区的传播还不够广泛,大众对于蛙文化的了解也不够深入。对于如何对蛙文化进行传播和传承,我们将结合我们的专业来对此进行分析。我们的专业是日语专业,我们发挥日语优势查找了日本在图腾文化方面的资料。在古时候的日本,说出自己所属的图腾就等于告诉了对方自己的姓名,这是由于图腾的流派和地域的分布所决定的。比如著名的皇家和贵族用“菊、葵”,还有最为普遍使用的所谓的“五大图腾”(藤、木瓜、片喰、鹰羽、桐),基本上都对应着相应的领地,所以日本古代图腾象征着身份、地位,现代图腾具有展现团队意识和归属感的作用。另外,日本有个专门设计图腾的职业,叫做“上绘师”。这个行业从江户时代一直传承到现在,至今已有约300年的历史,在全国各地都有上绘师的作坊。从所找到的日本在图腾传承的资料来看,日本的图腾传承到现在,除去传统的图腾,其他可以视作图腾标志的例子也很多,比如神社的标志、寺院的寺纹、公司的纹章、政府部门的纹章、学校的校徽以及交通标识等,在广义上都可视作是由图腾衍生出来的另一类的纹章。正因为日本的图腾也被广泛使用在日常生活中,所以图腾的传承一直能保持至今,能被大众所知。由此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点来进行壮族蛙文化的传播和传承,我们可以做一些青蛙形象的周边产品来进行蛙文化的宣传,还可以开发一些文创产品来让大众了解蛙文化。另外,还可以借助新媒体的手段来进行蛙文化的传播和渗透。比如,这两年流行一款手机游戏叫旅行青蛙,里边的游戏人物就是青蛙的形象,我们可以借助这款游戏的主题概念和人物形象在微信公众号或者微博平台写一些与壮族蛙文化相关的宣传文,这样能吸引年轻人的眼球,引起他们对蛙文化的兴趣和关注。我们相信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蛙文化的未来传播会更好。
项目号是202010595197,项目名称是《守护图腾-壮族青蛙文化的调查与研究》,此项目是广西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广西桂林 54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