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认同谈中学生德育的引导策略

2021-09-10 01:45:56毛华徐文超吉曲拉洛
小作家报·教研博览 2021年3期
关键词:认同感初中生内涵

毛华 徐文超 吉曲拉洛

摘要:基于经济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强国战略持续深入推进,初中阶段的德育教育需要深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从而树立起强烈的民族自尊心与社会责任感,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文章在研究过程中立足于文化认同的内涵与初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对中学生的德育引导策略展开探究。

关键词:文化认同;中学生;德育教育;道德素质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03-130

引言

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下,初中学生由于认知能力有限,文化辨别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对优秀的传统文化缺乏正确认知,过度崇尚缺乏营养与内涵的快餐文化。基于这一情况,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当以文化认同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认同感,促进学生端正健康的“三观”养成。

一、文化认同的内涵

文化认同就是指人类对于文化倾向性共识和认可。简单的说就是,能够认同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差异性。目前就世界大环境而言,不同的国家有着自己不一样的文化的内涵,多元文化的交织,共同形成了这个丰富多彩的世界,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即便是一味地照搬学习,也不会形成一支完全一样的文化,所以,要想让众多文化形式能够一同共享在这样一个氛围,“求同存异”是对文化认同的最好的办法。以往西方主张的“文化入侵”是必然失败的,文化不会鼓励存在的,也不用采取对抗的姿态,只有相互认同和交流,才能够真正的加强对彼此文化的理解。

二、初中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目标化情况严重

德育的目的就在于教导初中生"向善"的道德品质,在学校的德育教育中一直就关注"善"与""德"两个方面展开,却完全忽略了对文化认同的关心。由于我国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初中生很容易受到多国文化的影响,而各国对于"善"与"德"定义的不同,学校没有办法为初中生建立一个能够应对复杂外部环境的方法,使导致德育教育目标不清晰,德育没有意义的现象。

(二)智育化成效不足

我国教育领域将被教育内容分为“德、智、体、美、劳”五个方面,在近些年来的德育教育中,采用与智育教育相同的方法进行道德教育,企图利用几节课就帮助初中生建立一个道德标准,这样就是道德变成了能够被衡量、被计划的道德知识。所以,看似知识系统的、科学化的德育教育反而不能够与真正的落实到实际教育中。

(三)功利化特征明显

中国古代的传统文化中讲究“知行合一”,只不是代表对“知识”的忽略,而是更加注重对个人成长中“知行”。目前在学校进行德育教育中,更加注重的是德育教学的成果的展示。教师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智育成绩的要求,从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即便是相应学校号召,也是敷衍了事教师漠视德育教育,十分不利于外部环境对初中生造成的精神上的压力。

三、文化认同下的学生德育引导策略

(一)以文化作为德育教育基石

道德和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德育教育中的文化认同感强化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与向心力。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验有限,情感发育尚未成熟,需要进行科学的文化观念与素质培养引导,促进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文化认同下的初中德育教育不应当仅是强调德育教育标准,而是需要结合社会环境与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从而使学生深化对传统文化与道德标准的认知。以国内外节日来看,“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在学生群体中深受追捧;“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却备受冷遇,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德育教育和其他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学生讲述传统节日背后的故事与内涵,让学生理解传统节日,深化传统文化认知,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二)丰富德育教育内容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构建动态的文化观点,让学生在学习中明确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好的参与到德育教育和传统文化探究中;其次,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建立正确完整的文化认同感。基于初中生的主观化认知特征,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过程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播放相应的视频素材,以此作为入手点与学生进行交流和分析。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景“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什么国内关于熊猫的影视作品较少,而迪士尼动画公司创作的《功夫熊猫》却有着较高的市场认可度?”学生会从影视作品的角度对国内动画片制作水平进行分析,进而产生文化思考,对我过文化元素加深认知。再或是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日本漫画改编的电视剧《棋魂》,让学生分析,我国作为围棋的发源国,为何在历史发展中围棋氛围逐渐变淡,再引出“聂卫平”“柯洁”等围棋国手的故事,让学生探究本土文化的发展历史与国外文化发展的差异性,以此树立强烈的民族文化传承意识,从中产生独特的看法,切实提升文化认同下的德育教育效果。

(三)深化师生教育关系认知

深化师生教育关系认知应当从师资力量素质提升入手,增强教师队伍的文化认同感,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有着密切的接触,自身的行为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强化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改变传统的“一言堂”教育模式,由被动灌输转变为学生的主动思考探究,在教师的交流引导下让学生进行反思。最后,教师需要明确认识到,德育教育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经历长期的显性与隐性教育,教师需要从初中整体性教育战略高度着手,制定长期与短期的德育教育规划,让学生在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可以全面的思考德育教育的内容,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与吸收,逐渐养成强烈的民族文化认同感,能够辨别大环境下的文化精华与糟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教师需要重新解读权威性,认识到德育教育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展现,构建全新的教育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营造和谐活跃的教育氛围,更好的提升德育教育效率和质量。

结语

教师需要意识到强化学生的文化认同感才能更好的激发学生文化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从而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发展,展现出德育教育的真实内涵。在开展德育教育中,教师需要结合现代化教育理念与学生的成长需求,对优秀文化加以有效渗透和融入,在提升学生文化认同感的同时,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与道德素质,树立坚定远大的理想与社会責任感。

参考文献

[1]张凤喜. 以优秀传统文化提升中学生德育实效的思考[J]. 文存阅刊, 2018, 000(008):P.139-139.

[2]胡慧江. 浅谈初中德育教育教学策略[J]. 现代教育, 2019, 000(035):P.209-210.

[3]罗前卉. 例谈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策略[J]. 综合德育, 2018, 000(008):P.110-110.

(美姑县民族初级中学)

猜你喜欢
认同感初中生内涵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发明与创新·初中生》征稿啦!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初中生作文易犯的“十大病”
学生天地(2017年22期)2017-11-02 01:53:04
浅析大学实习英语教师的身份认同感
男才女貌:大学老师娶个初中生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
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 01:52:32
职业认同感对新入职护士自主学习能力的影响
天津护理(2015年4期)2015-11-10 06:1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