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
高中体育,在新课标素质教育的要求下,社会渐渐关注学生体育教育方面能力的提升,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学校对体育核心素养的教学渐渐有了一个比较明确的方向,推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针对高中体育数学,为促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提高学生综合文化素养,更好的整合学校的教学资源,学校教育将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有效结合能够保障学生高中在读期间能够全面均衡发展。本文就通过对高中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展开体育教育与体育品德培养有效结合的策略,能够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提升渗透到学生体育日常教学中。希望为我市和全国高中体育教师和管理部门提供参考。
体育作为一门能力学科,能够以一种形象具体的表达形式展开对我们日常体育锻炼的整合,同样其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以及体育品德等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伴随着生活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的进步带来更多渠道进行体育品德的培养,原本难以直接接触的体育学科渐渐直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而言,学生在人格发展的基础阶段,学生在紧张高压的学习任务中本就受到许多外界压力的影响,也是这个阶段学生需要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得到精神的放松以及体育学科素养的提升。高中体育教育在这个阶段就扮演着这样的角色,体育品德本来就是学生在体育活动环境中通过自己的运动进行学习认知慢慢培养出来的。因而在探讨体育品德培养和提升的过程,这与体育学科环境熏陶脱离不开关系。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部通过了在高中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战略目标,教育者应将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纳入到体育课堂教育中,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应该起到主导作用。但是,在全国范围内发展高中生核心素养的现状并不理想。本文分析了我国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提出来具体发展策略。
1 高中学生体育品德现状
体育核心素养对体育品德的定义是看学生在体育运动方面的坚持情况;观看体育比赛是对待比赛的态度问题;作为体育运动员角色的时候,如何对待对手及其能否遵守比赛规则等方面的表现。
1.1 体育运动的坚持现状
高中体育教学在这个特殊的学习阶段本来就有其独特的魅力,不仅能够培养学生体育品德,对其养成一个积极的心态也有非常大的影响作用。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压力,学生不仅可以通过体育课堂得到放松,提高学生日常学习的效率。对培养学生坚强意志的精神环境以及在校时间的一种充分利用都有很好的影响作用,养成学生坚强的意志。但是,我们可以看出,非常愿意参加体育运动的学生并不是很多,大部分学生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
1.2 比赛结果的对待与运动角色的胜任
高中生体育品德的表现主要体现在参加或观看体育比赛是以平常心对待比赛结果,能够积极参与不同角色的体育比赛,通过运动会的比赛结果的调查,好多学生不尊重裁判,更不尊重对手,不管比赛成绩怎么样,都感到自己很憋屈的样子,没有达到自己想要的结果;观看比赛,不能做一位文明观众,乱扔垃圾,扰乱赛场秩序,喝倒彩,脏话连篇,纷争斗嘴,更有甚者大打出手等现象屡见不鲜,在体育比赛中积极担任运动员角色情况也是寥寥无几。
1.3 尊重对手与遵守比赛规则现状
在体育参加比赛的过程中,自觉遵守比赛规则、尊重对手,要有公平的比赛意识和行动。学生参与比赛对他人的尊重很重要。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培养对每个学生正确的参赛意识。但是,学生对各种比赛的规则知之甚少,对比赛规则的认识严重不足。
2 高中生体育品德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在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运动表现方面,学生可以在运动前作相应的计划,了解体育赛事的相关信息,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保持良好运动意识,并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做好诸如运动感的关注等工作。运动计划实施后,对运动实践效果的满意程度,参加体育比赛的次数等尚不足,说明高中生具有一定水平的运动认知能力,但在实践过程中,高中生体育锻炼核心素养的能力远远达不到标准要求。
对于与体育核心素养相关的健康行为方面,学生健康行为的表现主要是在体育活动中与他人进行良好的协调与配合,提高协调与合作能力。身体健康将在生活方式和学生参与度上得到体现。在锻炼中,运动适中,科学锻炼后身体机能得到改善,尽管大多数学生每周至少可以进行三项锻炼,但还是不够,学生每次在锻炼上花费的时间较少,要求以后的运动则需要逐渐增加运动时间。大多数学生在运动过程中没有进行任何准备或热身活动,这可能导致运动伤害。因此,在运动过程中,需要弥补不足之处,以达到健康行为的基本要求。
从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品德观来看,学生体育品德观的优势在于坚持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在体育活动中以及体育比赛中及时培养不同的体育精神。但是,学生对比赛后的成绩不满意,大多数学生无法在体育比赛中发挥体育品德作用,违反比赛规则的现象日益突出。因此,对于高中生来说,有必要加强体育品德的养成,促进学生体育精神的发展,在体育比赛中发挥各种体育品德作用,并服从他们体育比赛规则。
为了加强对高中生体育运动表现、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三个方面的培训,不仅要着眼于基本素养的培养,而且还要注重体育核心素养的内容。对学生在体育赛事中的兴趣程度,锻炼计划的实施,锻炼的有效性,参加体育比赛的次数,每次锻炼的时间,体育运动前后的准备和组织活动,对待竞争性体育比赛中获胜或失败的因素態度,参与不同体育角色的能力,以及对比赛规则的遵守,应及时纠正和完善。
3 高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下的体育品德培养策略
3.1 积极引导和培养兴趣
体育教学过程分为四个部分,但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应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例如,在篮球课中,我们采用了一种打破传统的热身教学方法,慢跑然后进行游戏活动。这样课堂气氛很快上升了,而且促进学生之间的团结与合作。
体育教师可以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学校要不断改善体育项目,使更多的学生愿意参加体育活动,发现锻炼的乐趣,并提高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教育中,通过建立自愿的和终生的运动意识,学生可以提高自己的身体素质,使每个学生都与运动意识建立联系,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高身体素质。体育教师应在体育运动之前对学生进行监督和检查,以提高体育运动过程中的体育品德,并鼓励和组织学生始终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练习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学生需要掌握运动知识和技能,同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运动品德。因此,有必要结合学生不同身体差异的特点,有效地整合技能和方法。
3.2 专注于教学设计和目标实现
体育教学设计作为体育课的基础,包含了体育的所有要素。这些要素为顺利开展教学工作铺平了道路。体育设计的优化促进了体育课程的实施,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培养。在各个方面都应体现体育课的特色。在具体课堂操作过程中,如果体育教师的教育目标不明确,内容安排不合理,教材和方法使用不当,就会导致体育教学的不顺利和学生体育品德难以渗透。因此,体育老师必须专注课堂教学设计和体育品德的渗透。从基于体育核心素养的体育品德观出发,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实际状况,而且要加强对体育知识的掌握和学生体力的全面发展。体育设计中涉及的具体教育目标必须清晰明了,以便进一步促进学生的体育教育。为了提高体育品德的渗透,体育教师需要有正确的态度,而不仅是正常的上课并阐明本课的学习目标和内容要求。学习目标的制定必须真实、具体,内容要求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适当合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安排教学任务。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需要不断指导学生以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体育品德。
3.3 寻找学生闪光点,因材施教
学生毕竟年龄小,童心未泯,他们渴望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被关注、表扬、肯定。因此,体育老师要有善于捕捉学生亮点的一双慧眼,及时发现个别学生的与众不同之处,根据其性格特质,及时引导该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并保持自己的长处,继续努力做到以提高自己的体育道德品质。对于不足之处,善意的提出又不伤害其自尊。
长期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不同影响,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出不同性格和行为。在体育课上,好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接受能力和协调能力,贫困学生的表现则是因为该生太活跃而专注力又不集中,在体育课上分心很容易,而且不能很好地学习体育知识。有些学生没有自己的见解,但确实表明他们会根据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学习,这可以使老师放心。因此,为了提高体育课的课堂效率,贫困学生需要控制自己的言语和行为,养成良好的学习和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體育教学作为一种能力拓展学科,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高中课堂上要不断改进教学方式,选取合适的教学内容,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各方面加强研究,推进学生体育品德的培养。只要体育老师善于发现、循序渐进的在班级渗透体育品德,教师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并在平时教学中及时认可学生的进步,培养学生良好体育品德。
(作者单位:江阴市青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