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有明
新课改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倡导以学生为本,培养初中生终身体育意识,令其主动参与到体育教学活动中。但是,在实际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参与的主动性并不尽如人意。本文将对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对策,希望能够为相关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
主动参与是基于学生个体对体育活动的认知而形成的积极表现。初中生对体育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不仅能让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满足自身学习和发展需求,还能从体育活动中获得身心愉悦感,从而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1 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主动参与的现状
1.1 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不浓
初中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是影响到学生主动参与的重要因素,学生只有具备了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轻松、愉悦的心态中接受教师的引导。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不容乐观,据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初中生中,喜欢体育课的学生占比仅为52%,兴趣一般的学生比例占40%;而对体育课兴趣一般的学生中,有近半数喜欢参与课堂之外的体育活动。
1.2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
初中体育教学中包含的内容较多,以人教版初中九年级体育教材为例,教材包括了体育与健康的相关理论知识、田径运动、球类运动以及体操和武术,对于不同的课程内容,初中生感兴趣的程度也不尽相同。
据调查数据显示,初中生能够对球类运动感兴趣,达到82%以上,对田径类项目感兴趣的学生人数较少,只有40%;而喜欢体操和武术类的学生占比为53%,其中绝大部分为女同学。
对田径类项目缺乏兴趣的同学普遍认为这部分教学内容枯燥,教学方式较为单一;而对体操和武术缺乏兴趣的学生大部分为男同学,他们认为体操部分内容对自己来讲运动量不足,而武术运动项目缺乏实用价值。
1.3 学生主体作用体现不明显
教师是体育教学中的主导,教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具有较大影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虽然得到了一定提升,但是与学生的预期还存在一定差距。
据调查显示,在体育课堂45分钟时间里,教师用于讲授的时间大约占56%,去掉课堂评价时间和其他活动准备时间,学生能够自主探究的时间仅为31%,而学生预期的自主探究时间为82%。
2 初中体育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性的对策
2.1 基于教材的基础上优化教学内容
初中体育教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一些教师在教学中力求理论和实践教学的平衡,进而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运动理论知识的讲解以及技术动作的演示中,压缩了学生课堂实践时间,而且,初中教材内容缺乏及时更新,许多理论知识对初中生缺乏吸引力。
例如:在九年级体育教材的“篮球基本技术”课程中,讲到了“运球转身”,许多学生在小学阶段就已经掌握这部分的理论知识以及实战技巧,而在九年级体育教学中再次提及,很难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因此,要提升初中生对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性,教师需要尊重教材,但不能受到教材的桎梏。教师可以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一些新知识和技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初中生的好奇心,促使学生对教学的主动参与。
2.2 改变体育教學形式,活跃体育教学氛围
要提高初中生对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性,教师需要改变当前“讲解加实践”的模式,将讲解和演示过程浓缩到“微视频”中,让学生利用课前时间熟悉理论知识和基本动作,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实践训练和技术指导。
例如:在足球“基本战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此部分内容制作成“微视频”进行教学,只占用学生课前3分钟左右,这样教师可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足球对抗比赛中,让学生亲身体验不同的“阵法”。
2.3 积极开展“处方式”分层教学
许多初中生对体育教学缺乏兴趣,其根本原因在于许多学生尚未认识到体育运动项目能够给自己带来哪些价值。因此,教师可以采用“处方式”分层教学法,这样能够让体育教学更具目标性,学生也会更加积极主动。
例如: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机能测试和生理测试,了解每个学生的素质状况,有针对性地向学生推荐体育项目,让学生能够有目的性地锻炼。
此外,教师可以根据测试结果,将学生分层,根据学生不同的运动能力和技能,调整运动项目的难度和强度,让运动项目更加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不仅能达到锻炼的目的,还不用超出运动负荷,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积极性。
3 结束语
初中生参与体育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具有较大的关联。因此,教师需要注重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加强精准化和个性化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体育教学的主动参与性。
(作者单位: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