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中州
摘要:在教学中,使用微课来对线上教学模式进行使用,能够通过网络平台、互联网来对线下的教学进行融合,以此形成更为快捷有效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学习发展中的个性化需要以及对综合素质培养的要求进行适应,并将信息技术、互联网的优势进行最大程度的发挥,以此来将传统教学模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微课;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
目前,在信息化时代下,教育事业的现代化发展需要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对其进行动力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空间随着线上教学的发展创造,能够变的更加的广阔,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其自主性和能动性进行激发提升,并对学习中的发展要求进行相应的满足。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以“教师”为中心,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传统教学中,“满堂灌”是最主要的特征。在课堂的教学中,老师始终占据着中心的地位,知识只是被动的让学生进行接受,而在课堂短短的十几分钟里要被大量的专业知识填满,这样学生和老师都十分的疲惫。这样会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依赖的心理,缺乏探索的精神。由于这种教学的方法会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互相讨论的时间变少,因此就造成了,看似已经对知识点进行了掌握,但在实际的应用仍然会出现不知如何下手的现象。
(二)师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课前几乎没有什么互动,互动也只有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而课后的互动媒介也就只有学生的作业而已,如此一来,老师在课前无法对学生课前的学情与需求进行了解,也无法得知在学生学习之后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就无法跟踪学生的真实学习情况。并且,即使在课堂中,老师也是以“讲授”型的教学模式为主,以老师为课堂中心,与学生缺乏有效的互动。
(三)偏重线下教学,对线上教学关注过少
由于传统教学主要是以线下课堂教学为主,对学生课前的学情、需求缺乏有效的调查分析,也无法对学生知识点的预习情况和掌握情况进行了解。“讲授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占据了大量的时间,无法对现代初中生的知识的探索进行满足,这就造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缺失,知识的主动探索得不到鼓励,教学效果差。并且课后老师和学生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所以教学效果和满意程度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反馈,因此,传统课堂在没有线上教学的情况下,学生和老师始终处于一个分离的状态,无法等到有效的聯系和融合。
二、基于微课的线上教学模式的建设
(一)课前准备阶段
线上教学的课前准备是其进行开展的基本要求,准备的充足与否,关系着线上教学模式的开展以及教学后续各个环节的影响,这对整个教学的质量情况有着极大的关系。由于课前老师需要对学生和课程准备许多全面的分析和调查,以此来对课堂教学中的内容、环境以及对象等进行综合且全面的分析,因此老师在课前的任务较为繁琐重要。对学生在学习发展中所需要的相关资料与分析统计进行融合,这样可以通过对课程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设计,为微课的制作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线上教学
在线上环节,老师应该和学生建立起有效的合作关系,以保证在对互动进行的时候,来将自身的任务进行解决。这样不但对课堂线上教学中的质量进行了提高,还能够对线上教学的顺利进行进行了保障。在互动的平台中,线上教学可以让老师和学生跨越距离来进行相应的互动,老师通过互动平台中的设置对问题设置在线抢答的环节,这样对学生在学习中的实际情况可以相应的了解。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问题反馈来将问题进行相应的统计,为学生安排和建立讨论活动,让他们对疑难问题进行系统的解答。线上教学可以跨越地形、空间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为师生节约出许多时间,在具备网络的情况下,不但对成本进行了节约,还对教学效率进行了提升。
(三)线下教学
对线上教学的教学内容进行不断的回顾与应用,能够让学生锻炼和培养对相关知识的实际使用能力,在课前的导入环节,老师将微课的重点部分进行相应的提取,并将这些重点由问题的方式来让学生进行探讨探究并进行解决。老师之后要将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教学知识的难易程度来进行相应的掌握,在对室内体验进行开展时,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进行相应的锻炼。要保证这一环节各个步骤的设计遵循了由简到难、由易到繁的原则。在对知识的探究中,老师要有意识的将知识面的探究进行相应的拓展,并对知识进行相应的深度探究,并将最新的知识相互融合,这样对学生的知识广度、深度进行了扩大,并对眼界也进行了开阔。
结论
基于微课的线上教学模式将知识点通过微课的方式呈现在线上平台,直观、有趣,大大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有机融合突破了传统教学的边界,让学习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高效。此种教学模式对教师、对学生都将是新的挑战,需要教师和学生不断学习,与时俱进,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思恩. 基于微课的线上教学模式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0(43):219-220.
[2] 高治国. “微课”背景下线上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以《动物福利》课程为例[J]. 科技风,2020(34):53-54.
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第三实验中学 277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