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百水
摘 要:促进区域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建设教育强国的必然趋势与要求。杭州市拱墅区从满足老百姓对“美好教育”的需求出发,加大教育供给侧和管理侧改革的力度,通过品牌引领、集群发展、第三方评价、精准施策等举措,提升治理效能,促进学校优质发展,逐渐形成了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拱墅模式。
关键词:治理效能;优质学校;“家门口的好学校”
“十三五”期间,为“打造主城区最好教育,实现‘让每个小区都成为老百姓心目中的学区房’”这一目标要求,杭州市拱墅区教育系统励精图治,以“满足老百姓优质教育需求”为工作导向,趁杭州大城北建设之势而上,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学校内涵发展。“拱墅教育金名片”得到了社会认可,逐渐形成了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老百姓认可的“家门口的好学校”的拱墅模式。
一、把握大局,分层推进,切实提高供给侧改革效能
对老百姓的优质教育需求而言,所有的教育改革均属于供给侧改革范畴。面对“数量众多的新学校如何办好”“积弱多年的老学校如何提升”,拱墅区积极推进办学体制机制创新,用三“导”厘清脉络,渐次实现“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目标。
(一)需求导向,新学校开办即成为老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
“十三五”期间,拱墅区编制了《拱墅区中小学、幼儿园布局专项规划》,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幼儿园)建设的实施意见》,一是提高了新学校的建设标准,二是领办学校提前介入,使新建学校的概念设计综合了校园特色文化发展需求、今后课程改革的实际需求等因素,使校园功能布局更加现代化(能引领学校发展20年不落伍)。如普通教室的设计引入“两大一小”设计理念,即两间普通教室(每间90平方米以上)共享一个20平方米的小教室,作为个别化辅导、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场地。
如何让如此多的新建学校成为受老百姓欢迎的优质学校,拱墅区的做法是让各类名校优质基因分别注入新校,使众多新校实现各具特色的优质发展。一是名校引领,即由区内名校领办公办学校,如大关中学领办大关实验中学,卖鱼桥小学领办文澜实验学校、文津小学、星澜小学,蓓蕾幼儿园领办京杭幼儿园、隐秀幼儿园,文澜中学领办文澜小学,育才中学领办育才京杭小学、育才大城北学校等。二是品质合作,即与省内外高校、知名高中合作办学,如创办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杭州师范大学文晖实验学校、杭州第十四中学附属学校等。三是品牌引入:一方面引入国内民办品牌学校,如杭州上海世界外国语学校等;另一方面引入国内民办品牌学校的管理,如杭州市福山外国语学校等。通过这些举措,拱墅区的新建学校一开办就成为老百姓认可的优质学校,满足了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的需求。其中,华东师范大学附属杭州学校开办2年就有“8个年级38个班1541名学生”便是最好的例证。
(二)专业导引,老学校快速跟上省内外名校的发展步伐
2014年,拱墅区探索与名校集团化不一样的“集群发展”办学模式,10个“学校发展群”和29个“1+N”学前教育成长共同体覆盖全区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为推进区域优质均衡发展做出了贡献。
“十三五”期间,拱墅区升级了“学校发展群”和“1+N”学前教育成长共同体模式,形成了“区内抱团、区外借力、高端借脑”的发展新格局。一是区内抱团,优质资源共享。各发展群的优质师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名师工作室等进行线上线下活动,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共发展。二是区外借力,实现对标发展。每个“学校发展群”或“1+N”学前教育成长共同体都聘请名师名校长为导师,以导师所在的学校为实训基地。三是高端借脑,注重品质发展。拱墅区聘请张绪培、杜卫、刘力、林正范、王芳等专家教授为政府教育顾问,成立运河教育智库,为区域内各中小学、幼儿园的教育高位优质发展问诊把脉,开出发展良方,再加上每月一次的“学校发展群”导师指导活动,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促进学校内涵提升,实现教育的优质发展。
(三)评价导航,校校办学规范实现迭代发展
2017年,拱墅區教育局与杭州师范大学浙江省教育现代化研究与评价中心进行战略合作,历时8个月研制了“基础+规范+发展”的拱墅区现代优质学校评估指标体系。团队专业是拱墅区现代优质学校评估体系的最大亮点之一。拱墅区坚持依靠以北京、上海等地国内顶尖专家为主的评估团队来实施评估,因为知名专家能以更高的站位、更广的视角、更前卫的观点来审视拱墅区中小学校发展的业态。专家们从校长汇报及学校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规划、课堂教学、师生座谈等方面,判断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课程实施、活动组织等的先进性与可持续发展性,从学生心理健康状态、学生在校的体验与获得感等方面研判学生的发展状态、学校的办学效益,从学校利用有限的物理空间为学生打造学习场的能力与表现,来考量学校的现代化视角与未来教育视角,为学校更优质的发展指明方向、路径,让学校受益颇丰。
三年评一次及评价结果的有效运用,使学校很重视评估及其建议,更加凸显了现代优质学校评估的积极导航作用。
二、协同治理,科学管理,扎实提升管理侧改革效能
拱墅区不仅通过办学体制创新为新建学校、老学校提供优质发展的平台,而且深耕科学管理,为学校优质发展提供精准服务,让每一所学校在优质发展上有自己的修炼方式。
(一)协同治理,为学校优质发展构建良好生态
2017年,拱墅区教育局和浙江大学公共服务与绩效评估研究中心达成战略合作,进行新时代县域涉教部门教育协同治理机制研究,建立了拱墅区各涉教部门权责清单制度、履职评价制度、涉教部门准入制度,以及由教育、公安、消防、市场监督等多个部门组成的校园及周边治安综合治理协调机制,完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定期开展消防安全和食品卫生安全督查等联合行动,筑牢“防火墙”,为辖区内中小学、幼儿园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生态。
(二)抓大放小,为学校优质发展架构核心元素
拱墅区通过“寻找好学校优质基因”“寻找运河边幸福童年密码”等专题督导调研活动,发现所有优秀的学校虽然优质基因各不相同,但都有相同的成功理由。对这些成功的理由进行梳理后,拱墅区确立了优质学校的四大核心元素,并以此规范辖区内的所有中小学、幼儿园。
1.明确办学理念
立足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优势与不足,重点思考“要办成什么样的学校”“想培养什么样的学生和如何培养”,通过师生讨论、社会参与、专家论证等多种途径提炼出简练易懂的办学理念。
2.亮出学校标识
根据学校的办学理念与特色品牌,创造出学校个性化的识别标识,艺术地呈现在学校临街的建筑立面,晚上亮灯为城市添彩,切实提高学校的标识度、美誉度。
3.依法依规办学
制订、修改、完善学校章程、发展规划、课程建设规划、教师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方案、学生五育并举成长方案、现代学校制度建设方案、学年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等事关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行为准则,并依此执行落实。
4.夯实精细化管理
一是要有嚴密的管理流程,这种流程一旦形成,在学校能产生一种共同的行为自觉。二是要有较高的执行力,工作有效分解,及时沟通回报,形成管理闭环。三是人性化管理,不断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与主人翁意识,实现管理效益的最优化。
(三)精准发力,为学校优质发展破解瓶颈问题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拱墅区教育局每年开展专题调研活动,针对区域内学校发展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提出问题解决的有效策略、举措。
1.一科一本,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
针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现象,拱墅区实施“一本作业本”制度,集合“学校发展群”内教师力量共同精选、整合、设计学科作业,通过控制作业量的做法,倒逼课堂教学改革增效。由于作业本是自编的,教师可以根据实时把握的学生情况及时调整,让作业本更接“地气”,发挥“以一抵多”的作用,节省了学生的课业时间。如由文晖中学、康桥中学、行知中学三所学校组成“‘文康行’发展群”合编的寒假“新作业本”,融汇了家庭角色互换、科学模型制作、英语小报撰写等内容,深受学生喜爱,也得到了人民网、浙江在线等媒体的专题报道,社会反响良好。
2.减负6条,减轻校长、教师的专业外负担
拱墅区选择调查中发现的校长、教师专业外负担较高的5项,于2018年教师节前出台了减负6条:精简会议,任务筛选,简化考核,规范建群,电子政务和精准培训。其中有一条是规范建群,一个班级只允许建一个群,同时倡导区内各校像卖鱼桥小学、文澜实验学校那样规定家校联系时间(每天从早上8点到晚上8点),尽可能保证教师的休息时间。
3.“晚十点,不作业”等措施,为学生健康成长护航
尊重多数学生和家长的意愿,先试点,再全区推行小学“延迟上学至八点半”、初中“晚十点,不作业”措施。只要家长签字,孩子10点钟没完成作业,也可以去睡觉。这些引起社会热议的举措,在拱墅区推行得较为顺利。究其原因,专业人士认为其背后有“一本作业本”的功劳,有“有温度的课堂”的成果,更有多年来拱墅区树立的每做一件事都深得人心、值得信任的良好形象。
以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优质学校,办主城区最好的教育,让每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成长为目标,拱墅区从实际需求入手,下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教育’需求”一盘棋,搅动区域教育优质发展的一池春水,使拱墅区的教育更趋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