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帆
习主席强调:要强化应急管理装备技术支撑,优化整合各类科技资源,依靠科技提高应急管理的科学化、专业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肆虐全球的新冠疫情发生后,习主席专门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全军要在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统一指挥下,牢记人民军队宗旨,闻令而动,勇挑重担,敢打硬仗。军队作为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重要力量,如何充分发挥工程装备在应急应战领域的中坚和支撑作用,是我们应该认真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一、非战争军事行动对工程装备保障的能力需求
非战争军事行动是部队在和平时期情况最紧急、组织最困难、实施最复杂、任务最繁重的应急行动,外国称之为“准军事行动”。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工程保障任务中,工程装备发挥着巨大作用。如在抗震救灾中,担负清理废墟、抢修道路等救援任务;在抗洪抢险中,担负筑堤护坡、疏通河道、爆破分洪等抢险任务。另外,在支援国家经济建设等任务中,还担负着筑路架桥、抢险救援等重要的工程保障任务。要完成如此多样繁重的任务,对工程装备的保障能力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救援的时效性,要求工程装备具备快速的反应能力
非战争军事行动在时间和地域上都存在极强的不确定性,从一定意义上讲,非战争行动比战争行动来得更加突然,军队行动紧急迅速,装备保障时间急迫,而且作业环境复杂、转换频繁、时效性强。这就要求工程装备必须具有很强的野战适应能力和机动保障能力。野战适应能力,是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装备保障必须具备的条件。从历次部队遂行非战争行动实践看,工程保障多是在地形复杂、条件艰苦、处境危险的环境中作业,如“98抗洪”、汶川抗震等,恶劣的作业环境给工程装备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和要求。机动能力是遂行应急工程保障任务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快速保障的基础。
(二)任务的多样性,要求工程装备具备综合的保障能力
非战争行动任务的复合性,决定了装备保障对象的综合性。由于非战争行动的连带性、衍生性、复合性都很强,这就要求工程装备要适应任务多样性、复杂性的特点,在性能集成上下功夫,具备遂行多种工程保障任务的能力。
(三)环境的复杂性,要求工程装备具备灵敏的作业能力
遂行非战争军事行动任务,环境复杂、情况多变,要求工程装备对各种作业反应灵活、敏捷,保障及时、准确,质量高、效益好。非战争军事行动在保障方式上的复杂因素,决定了工程装备必须具备灵敏高效的工程保障能力。未来非战争行动多采取 “小集中、快节奏、大跨度” “化整为零、分散行动”等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采取诸如伴随保障、定点保障、机动保障、立体保障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变应变,灵活保障。
二、非战争军事行动工程装备保障的基本原则
(一)统一筹划,整体保障
由于非战争军事行动是多种力量参加的联合行动,这就对整体工程装备保障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其装备使用必须进行统一筹划,发挥整体保障的优势。统一筹划,就是对各种保障力量,包括建制内的、加强的以及地方支援力量等进行统一规划,合理编组,形成与任务部署相适应的装备保障体系。整体保障,就是在部署上要通盘考虑,既要搞好任务实施阶段的装备保障,又要重视机动开进的保障。在区分保障力量时,既要考虑任务集中的主要方向和关键部位,又要兼顾其他方向。在保障方式上,要做到伴随与定点保障相结合,军力保障和民力保障相结合,本级保障与上级保障相结合,综合保障与专业保障相结合。
(二)集中控制,主动协调
首先,指挥员必须立足全局。从整体上控制和协调保障机构的行动,保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装备保障的正常展开和实施。其次,要把握好重要环节。紧紧围绕对全局有重大影响的关键问题,适时组织指挥,合理调整力量,保持抢、供、修三个环节的良好衔接。再次,要搞好协调保障。在抓好自身保障力量之间协调的同时,还应做好支援保障力量的协调,特别是地方保障力量的协调。
(三)靠前配置,强行保障
在遂行非战争行动任务中,能否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恢复损坏装备,使之继续投入作业,对工程作业的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装备保障机构的配置应打破常规,超前展开,实现现地就近快速抢修,增强时效性。各保障机构应立足于就地抢修,做到部队作业到哪里,保障就跟到哪里。
(四)快速反应,灵活高效
非战争行动的具体任务和各级部署很大程度上存在着随机性和多变性,要求装备保障要适应这种要求,以灵活多样的保障形式,以变应变,实施高效保障。装备保障应制定多种预案,明确其机构编成、指挥方式、供应方法、抢修手段等,以适应非战争行动特点和情况变化。整个装备保障要做到反应迅速、决策果断、指挥可靠、处置及时、行动快速、抢修高效,保证工程装备的连续使用。
三、提升工程装备保障能力的基本对策
非战争行动工程装备保障相对战争行动而言有其自身的特点,只有装备保障灵活,物资保障到位,抢救抢修得力,组织保障严密,非战争行动才能实现速战速决,决战决胜。
(一)加强研究论证,搞好工程装备需求牵引
一是理论的导向作用。正确的军事需求理论,能够明确装备建设的方向和目标,了解并掌握工程装备建设新的军事价值及用途,正常发挥其实际作用,促进工程装备发展走向正规化、多能化,从而为拓展工程装备的运用领域提供重要指导。二是需求的牵引作用。任务需求是工程装备发展的客观因素,也是装备建设的内在动力。任务需求为装备技术改进提供了发展空间。需求牵引和技术推动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正确理解和把握任务需求,可以减少建设中可能造成的经验性、主观性失误。三是实践的检验作用。能否满足多样化任务需求是检验装备建设的基本依据。工程装备建设成效如何,最终要通过装备建设是否能够满足任务需求的程度来衡量。四是效果的增益作用。任务需求确定后,科研部门、生产厂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研制,可以使部队较快地获得所需的工程装备,并迅速形成有效的工程保障能力。
(二)立足多样化任务,发展先进实用的装备器材
先进实用的工程装备器材对遂行任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部队多年遂行任务的实践看,装备不配套、手段滞后的问题比较突出,致使不少救援力量主要靠“人工作业、人海战术”来完成任务。比如,在扑灭火灾中,因缺乏救灾装备,部队用树枝、铁锹、衣服,甚至有的采用身裹雨衣就地滚压的方法灭火。而目前编组在部队的地震救援、抗洪抢险等专业应急力量,之所以在遂行多种救援行动中均出色地完成任务,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拥有国内外先进的技术装备。因此,要在发挥现有装备器材作用的基础上,有重点、分批次地研制并装备一批适应多样化任务需求的装备器材。同时,要积极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和地方专业力量,增加装备的科技含量,提高部队科技保障的能力。
(三)搞好配套建设,形成装备保障整体能力
许多任务只能由特定装备来完成,必须在配套时考虑周全,确保装备功能齐全不漏项,切实形成完备的装备保障体系。一是配套装备指挥手段。按照非战争行动指挥要素构成,建立便于机动的装备指挥平台和自动化指挥控制中心,配齐野战指挥器材。二是配套野战工程保障装备。着重解决好人才、教材、器材、工具、资料、规章制度和维修手段不足的问题。三是配套工程装备野战抢救抢修方法。研究探索适应多样化任务要求的装备野战抢救抢修方法,重点抓好野战抢修机具与野战保障力量编组的对应配套,建立和完善平战一体的野战救修保障模式。四是配套装备野战物资器材。落实战备储备标准。五是配套工程裝备保障队伍。建立健全装备保障人才队伍的选拔、培养、保留机制,调整专业技术兵的知识结构和层次结构,提高装备保障队伍群体素质。既要注重近期效益,更要考虑长远建设,使装备野战保障建设各项配套要素均衡发展。
(四)开展多种复杂条件下的工程装备训练
近年来,随着部队参加非战争行动任务越来越多,部队的装备保障训练不断加强,呈现出基础训练全面扎实,应用训练紧贴实际的好局面。但是,按照“实战”的要求衡量,工程装备训练的难度和强度还远远不够,特别是在“实战”条件下的综合演练搞得少,野战保障能力低。因此,开展复杂条件下工程装备训练必须把握好三个环节:一是突出“实战”化。根据多样化任务的性质、规模,从“实战”要求出发,设置复杂的情况,训练“实战”需要的内容,解决“实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按照实修、实供、实救的要求从难从严组织训练,不断提高“实战”条件下装备保障能力。二是注重检验性。大力开展工程装备野战化训练,野战化训练作为一种高层次训练形式,是和平时期对装备保障能力的最好检验。因此,演练的时间要够、内容要实、方法要全,使训练真正达到检验装备保障能力之目的。三是加强应用性。从工程装备保障的实践看,无论是平时的装备技术训练,还是装备战备建设,终归要用于实际保障。因此,工程装备训练,必须打牢基础、搞好应用,突出练指挥、练协同、练保障、练生存,在“实战”训练中深化装备保障技术与应用,完善装备保障方法和手段,解决装备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从而全面锻炼部队。
(五)加强工程装备人才培养
一是搞好人才培养规划。要把培养适应多样化任务需求的工程装备人才,纳入部队建设的整体规划,在深入调查研究、分析现有装备人才队伍状况和装备发展需求的基础上,规划好人才培养的目标、类型、数量和层次。二是加强工程装备技术人才培训。要把人才培训与新装备的研制、生产和配发统一起来。在新装备研制定型后,部队就派骨干到有关生产厂家进行实习,有重点地进行培训;有关院校应同时形成教学能力,对部队技术人员进行轮训。使新装备到部队后,就有一批行家里手,能尽快形成保障能力。三是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针对多样化任务的性质和非战争行动任务需求,有计划地制定装备人才引进规划,采取依托国民教育、定向培养、特招引进、签约服务等方式,吸纳急需的工程装备人才,尽快解决非战争行动关键技术岗位的人员缺编问题。四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一方面要健全约束机制,对工程装备人才的职责作出明确规定,对其德、能、勤、绩等进行定期考评,在晋级、晋职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标准;另一方面,要完善激励机制,在培养、奖惩、选拔使用、生活待遇等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激发装备人才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主动性。
四、需要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
要着眼多样化任务特点,贯彻需求牵引与技术推动相结合的工程装备发展原则,这是确定装备体制和搞好装备科研的基础。为此,必须不断深化工程装备发展研究,并适时地将研究成果与科研规划衔接起来,使发展研究真正起到“龙头”和“导向”的作用。工程装备科研规划要努力做到“四个适应”:一是适应新的形势任务对工程装备的要求,多样化任务需要什么装备就发展什么装备。二是适应装备集成建设的要求,努力做到统一系列,统一标准,各种工程装备合理搭配,使部队的整体工程能力明显提高。三是适应工程装备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在影响部队工程保障能力的薄弱环节上下功夫。四是适应装备发展总体形势,积极开展技术合作,借鉴世界先进技术,努力提高工程装备的技术水平。
(二)发展先进装备与改造老旧装备相结合
适应新的形势任务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制一些性能先进、适应性强、作业效率高的新型工程装备,以便在遂行多样化任务中,能够多几种手段。但研发和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投资很大,而我们的经费又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不能撒“胡椒面”,必须贯彻集中力量、保障重点的原则,下决心先把当前急需的关键性装备搞上去。尤其要在综合救援、抢险救灾等装备的研发上有所突破,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几种效能先进的装备。同时要立足现实,挖掘潜力,努力利用和改造现有工程装备。
(三)平时装备保障与战时装备保障相结合
非战争军事行动装备保障要坚持平战结合的思想,平时装备保障与战时装备保障在组织指挥、响应方法、力量使用、行动方式、有关保障等方面有许多共性。因此,必须紧紧围绕完成“保障好”目标,按照既能战时保障、又能平时保障的要求,不断改进方法,完善手段,规范路子,确保保障方法的创新、技术的突破、综合保障能力的持续提高。制定平时装备保障方案应兼顾作战装备保障;革新研制专业装备器材,应兼顾平时和战时需要;组织综合装备训练,应兼顾战时装备保障。
(作者单位:66133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