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研究

2021-09-10 17:35周子涵
传播与版权 2021年3期
关键词: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传播策略

周子涵

[摘要]2016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提出,“讲故事,是国际传播的最佳方式”。本文以此背景为切入点,采用个案研究法与内容分析法,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作为研究对象,通过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对“中国故事”报道进行分析,管窥“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并探讨和思考其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对外传播;跨文化语境;传播策略

当前,在西方主流媒体主导的国际舆论格局中,我国所面临的外部传播环境并不乐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谈到要在对外传播中“讲好中国故事”。由此,在对外传播中媒体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其新闻报道如何呈现,已经成为新时代我国对外传播课题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个案研究方法与内容分析方法,选取《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作为研究对象。2016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推出“中国故事工作室”专栏。2017年1月5日,其将每周四的第05版变更为“中国故事”版面。该版面的开设贯彻了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讲话精神,使硬新闻软着陆,“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

笔者选取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的样本时间段为2019年1月3日至2020年12月31日,共计91个版面、139篇报道(2019年59篇,2020年80篇)。本文对这139篇报道样本进行客观、系统、定量的分析,一窥“跨文化”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的策略,并探索和思考其报道特征背后带给我们的现实意义。

二、分析模型

笔者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与微观层面对《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的报道情况进行梳理。

首先,在宏观层面上,报道主题以宏大视角呈现习近平总书记“讲好中国故事”五个层面的要求,并较好地反映了国家的“新发展理念”;其次,在中观層面上,“中国故事”在议题设置的角度下,报道议题与偶发事件呼应密切,“文本互渗”现象建构明显;最后,在微观层面上,报道内容富含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艺术,主要表现为叙事修辞的日益生动、叙事对象的包容视角、叙事策略的见人见事以及叙事平台的创新发展。

三、研究过程与发现

(一)宏观层面——报道主题宏大视角的呈现

1.以习近平提出“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为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讲好中国梦的故事、讲好中国人的故事、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这囊括了中国故事的方方面面。由此可见,讲好中国故事要讲述中国人所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及其实现中国梦的深刻含义。

基于《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所选样本,笔者对其中“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故事”进行了数据统计,如表1。在这里,“中华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相对稳定,内容涵盖民族文化瑰宝、文化事业、民族精神等方面。在新时代与新形势下,对外传播内容需要不断扩展国际社会对我国的认知,建构和完善中国形象名片。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日益提升,国外受众对中国的兴趣也与日俱增,“讲好中国和平发展的故事”是向世界彰显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担当的中国形象。笔者统计,在所选取的139篇报道中,有24篇报道的内容涉及“中国和平发展”主题,占比17%。通过报道内容,我们突出了在国际事务中的中国声音。

2.以国家政策——“新发展理念”为例

经过文献调查,笔者将所选择的报道样本,根据国家政策—“新发展理念”分为五个领域: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每个领域所涉及的报道具体内容见表2。

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五个领域,所选取的139篇报道的具体报道内容侧重情况如图2所示(注:报道数量,报道量占比)。

对一部分主题复杂、跨多个领域的报道,则以报道的主要特征进行归类。如一篇以创新领域为主的报道同时涉及协调领域,则归类于“创新”领域[1]。在五个领域中,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领域的各自报道量分别占报道总量的4%、58%、4%、17%和17%,即协调、开放、共享三个领域的内容是报道重点。因为所选样本侧重于“协调”领域这一议题的内容报道数量较多,笔者还对“协调”领域的子议题情况进行了分类统计,如图3所示(注:报道数量,报道量占比)。

(二)中观层面——议题设置下的“中国故事”

1.新闻报道中的“偶发事件”

偶发事件一直是新闻领域报道的重点。《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紧随时代发展,反映我国现实情况,满足海外受众日益增长的信息需求。其中,在《2020,我们致敬英雄》(2020-12-31)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回望2020年的中国故事版,大量笔墨凝聚成一个主题—‘致敬英雄’”。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故事”版面的新闻着重报道了疫情期间真实感人的英雄事迹,使民族精神得以弘扬。据笔者统计,其中“民族精神”系列的报道比重从2019年的17%增加到2020年的37%。可见,新闻报道议题对偶发事件呼应密切。

2.新闻叙事中的“文本互渗”

“文本互渗”现象,即文本之间的互同点关系,在新闻叙事中其表现为同一新闻报道的内容延续现象,如对原报道进行后续报道和报道改写[2]。在2019年的《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中,其典型案例表现为“听见中国”系列报道、“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的故事”系列报道。再比如,《“中国牛”登上全球乳业价值链》(2019-12-26)就是对《蒙牛出海记》(2019-01-03)的追踪报道。报道内容对蒙牛集团“出海”的最新进展加以叙述,体现了中国企业从布局海外市场到扎根海外市场这一深层转变。“文本互渗”使报道更具完整性与故事性。

(三)微观层面——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艺术

1.叙事修辞的日益生动

近年来,“叙事”与“修辞”成为学界研究的重点。《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在典型的纪实叙事中使用修辞手法,不仅使新闻的可读性得到提高,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精确性与可信度。笔者将“叙事”与“修辞”融合起来,对所选取的“中国故事”版面139篇报道样本的叙事修辞特征进行分析。

(1)新闻标题的叙事修辞

数据显示,在所选取的样本中报道标题多使用复合型标题,占比70%,“引题+主题”这一形式较为常见,如表3所示。

修辞在标题报道上使用较多,如对偶、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标题朗朗上口、生动形象,既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同时又可以更好地传递新闻信息,做到对外传播输出效率的最大化。如表4所示。

(2)新闻正文的叙事修辞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的新闻正文使用“引用”的频率较高,这几乎存在于每一篇报道。引用“直接引语”与“数字”的手法对“讲好中国故事”起到了良好的助推作用,在客观报道中凸显新闻价值。例如,《40余年,4000余公里,400余万平方公里——植树季,一条绿色长城在延伸》(2019-04-04)中,“直到2013年1月到达终点,沿途停靠17个沿海大城市,历时129天,航行2500海里”。还有《乌镇:枕水而生,触“网”愈盛》(2020-12-10)中,“你们去今年‘互联网之光’博览会看过没有啦?好多新科技好厉害的……”。

2.叙事对象的包容视角

在《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中,叙事对象可以是各行各业的精英人物,还可以是外国人……在所选取的139篇报道中,有5篇报道以外国人作为叙事对象,分别是《意大利专家的北京生活》(2019-03-21)、《卢森堡退休警官尼克志愿帮贫困村种百香果》(2019-07-26)、《埃及翻译家雅拉·艾尔密苏里:我从文学里读懂中国》(2019-10-10)、《弗雷德:武汉的“法国女婿”当上了志愿者》(2020-03-26)、《一个家族六代人的中国情缘》(2020-06-18)。记录外国人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以其亲身经历的视角叙事,该报道内容体现了文化的包容性,对讲好中国故事更有说服力。

3.叙事策略的见人见事

除了对重大议题进行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上的报道内容更多的是对普通人日常生活的描绘:扶贫民生、就业保障、医疗卫生……充满浓浓的人情味,更加接地气,更大程度上能引起受众的情感共鸣。对国外受众来说,老百姓的生活故事往往更能打破政治分歧与意识形态的壁垒,将中国日益崛起的形象浓缩为一个个细微的“中国故事”,适应西方的文化语境,成为符合海外受众期待的对外传播作品,这有利于构建“中国故事”对外传播的最大话语共同体。

4.叙事平台的创新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的“听见中国”系列报道同步推出即时视频,海外受众扫描二维码即可随时观看。随着技术发展与媒介的深度融合,各种媒体形态优势互补、融合互通,提高了“中国故事”的可读性,也创新了海外受众的参与形式。

四、研究结果

《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在对外传播时,多将叙事焦点放在具体报道上,以典型的“中国故事”作为叙事主线,在“跨文化”语境下解读中国。基于中观层面的议题呼应及文本互渗与微观层面的叙事艺术展开,报道内容呈现宏观层面的宏大视角,贴合“新发展理念”,“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内容。

五、思考与期待

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为代表的传统本土媒体,率先对传播策略进行改革,其调整既有的逻辑、话语和表述方式,在突出文化自信、开放性的同时又不失沉稳的中国式气质[3],实现“中国立场,国际表达”,彰显了大国风范。

但目前,我国在对外传播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与需要改善的地方。比如,我们对国外不同受众习惯和特点研究不够,需要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畴与表达,而不是仅仅简单地单向输出、单一传播,引起国外不同受众的“对抗性解读”。首先,我们应把传播关注焦点转移到“大国经验”上,分享具体实践中遇到的困难及其解决途径,和一些国家交流,并提供有效解决问题的经验;其次,面对国际社会不合理质疑,甚至误解,我们应据理反驳、主动回击并设置议程,在自我澄清中完成与国际社会的对话。在正反议题的相互作用下,使中国故事的呈现更加丰富与多元[4]。

面对新发展与新形势,传统媒体在对外传播中应“创新对外话语表达方式,用好新闻发布机制、用好高端智库交流渠道、用好重大活动和重要节展赛事平台,用好中华传统节日载体、用好海外文化阵地、用好多种文化形式”,即多一些“中国故事”版的“温和”。诸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中国故事”,这种以人为本、情感丰富的呈现方式,更有助于传播目标的达成,也巧妙地将中国道路、中国自信、新发展理念等“讲”给世界听,实现从对外宣传到对外传播的转变[5]。

虽然“跨文化”语境的差异带来交流的隔阂,但是我国的对外传播可以融入国际表达,以小见大,由浅入深;以“小切口”带入“大格局”,降低语言的跨文化理解门槛,从而消除海外受众对中国故事的心理壁垒,扩大中国故事的影响力度与辐射力度。要想在“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国际话语权建构”这一过程中求得共识,我们就需要彰显大国胸怀,增强中国话语国际传播的吸引力和感召力,通过“故事化”媒介话语的交流活动,塑造外部世界对中国的国家认同[6]。

[参考文献]

[1]陈红梅.国际新闻报道的议程建设——以《纽约时报》头版中国报道为例的考察[J].新闻记者,2019(12):49-63.

[2]陈冠合.讲好中国故事的叙事策略研究——以《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故事版面为例[D].南京:南京大学,2020.

[3]周会霞.《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外宣策略——以对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报道为例[J].传媒,2017(08):60-61.

[4]罗坤瑾,周杨梅.中国脱贫攻坚故事的对外话语策略[J].对外传播,2020(12):38-42.

[5]崔鹏,王峰.当前我国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与思考[J].对外传播,2020(09):14-15.

[6]姚遙.新中国对外宣传史——建构现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对外传播中国故事传播策略
浅谈企业社会责任的品牌传播
新媒体时代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研究
新媒体时代我国对外传播“搭车思维”的应用
文化在我国国际话语权中的作用及路径
探析公益节目《等着我》的传播策略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
中国文化典籍英译与对外传播之思考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