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意蓝
摘 要: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课程,高校可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劳动能力和自我驱动力。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学生本身不积极、社会实践指导缺乏、社会实践过于形式化等问题,基于此,高校需完善机制,以“三全育人”为根本理念,不断提升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活动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关键词:三全育人;大学生;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126-02
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以下简称“三全育人”) [1]。
建立“三全育人”德育机制,是立德树人的根本要求,是高校实现转型发展的客观要求 [2]。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三全育人”视角下立德树人的重要环节和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抓手 [3]。
一、基本概述
(一) “三全育人”基本概述
全员育人主要指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方面形成“四位一体”的教育机制。全过程育人指的是学生受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覆盖,包括学生从踏入学校大门开始到毕业结束整个过程。全方位育人则是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手段,通过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师生交流沟通、思想引领等,“润物细无声”地培育学生。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体系,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实现育人目标。
(二)社会实践概述
社会实践是一个宽泛的概念,不只是指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的行为,而是指学生通过接触社会,了解我国基本国情,感受当前社会的发展进步,将理论和实践有效融合,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工作中。社会实践的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是促进当代大学生更新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三观”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大学生与社会不同群体密切接触的形式之一,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义
“三全育人”背景下,社会实践能够帮助大学生了解我国国情,有效加深大学生对党的政策方针的认识和理解。其次,社会实践是将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过程,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主动性,引导其自觉维护社会安全和稳定。最后,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育人机制,可加速学生由个人化向社会化转变,帮助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感和国家使命感,从而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三、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团队素质参差不齐,活动趋于形式化
多数学校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建设和开展过程中,通常是上级通知下级单位,经过二者对实践项目的选定和申报,再经过遴选,由相关实践指导老师带队参加。在此过程中,部分学校存在过于注重选拔优秀团队的现象,对其他团队缺乏一定的指导,导致实践团队素质参差不齐。还有一小部分学校直接将社会实践作为修学分的途径之一,实践活动流程执行松散,且可供选择的项目存在与学生的专业不相符的情况,甚至参加实践活动只是参观和合影留念,流于形式。
(二)对于社会实践缺乏相关指导
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对相关理论和实践的指导容易被忽略。高校社会实践活动多数安排在假期进行,所有学校都有组建“导师团”,即指导老师团队。其中,80%以上的指导老师团队由学院(系)党政领导、辅导员老师、班主任以及学工部门相关人员组成,但其中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较少。另外,由于专职教师在假期要进行科研和学术探讨等工作,即使有时间对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指导,也会在无形中增加教师的工作量,使教师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指导学生。再者,部分学校没有邀請一线行业人才讲授相关知识,无法让学生真正“沉下来”,到与本专业相关的岗位锻炼学习,相关实践指导效果不佳。
(三)学生的实践结果不突出
经过调研访谈了解到,约50%的学生进入大学后仍然改变不了“重知识、轻实践”的固化思维,注重知识技能而忽视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实践活动不积极、没兴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一方面,学校没有将教学科目与实践项目完美结合,只是机械地完成实践任务;另一方面,学生缺乏对社会实践的正确认知,只是将其看成是加分项,如果发现其他修学分的渠道就会马上放弃实践活动。这两种情况直接导致学生没有社会体验感,难以体会到将课堂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统一的成就感和获得感。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机制不健全,社会认同度不高
大学生社会实践要具备良好的评价体系,但是在当前大学生实践过程中,恰恰缺乏这种评价机制。调研显示,很多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缺少开展前的总体纲要制定,只是粗浅地罗列实践时间、地点和内容,没有围绕人才培养方案和行业需求等进行科学规划,不能对学生起到规范性的指导作用,难以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兴趣;其次,有的学校没有合适的考评制度,不能将学生的实践内容、实践过程、期间表现、实践成果量化出来,因此,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实践效率,老师也不清楚学生的个人能力,无法通过实践结果给出改进建议,社会各界也无法通过实践活动给出实践评价。
此外,大学社会实践活动的社会认同度有限,社会参与度较低,地方对大学生社会实践支持力度不够;国有企事业单位和相关行业协会对实践活动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接制度不完善,对在校大学生的认可度不高等因素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导致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丧失。
四、提升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重视程度,确保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
高校首先要强化意识,提高对社会实践的重视程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4]。教师要做好思想引领,让学生知道社会实践的重要性。其次,高校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要对社会实践活动展开讨论研究,将理论知识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利用创新性、多样化的活动来满足不同专业的学生实践需求,提高社会实践的质量。最后,高校要提升全社会对实践的广泛关注度和认可度,加强宣传,与企业合作创建实践基地,根据社会需求,按需分配生源。
(二)明确角色和责任,保证全员育人
在开展社会实践的过程中,还应该明确实践活动中涉及的全体人员的责任意识,社会、家庭、学校、学生个人这四个方面应明确各自的角色定位,对责任和义务进行有效划分,从而保证全员育人 [5]。首先,从社会层面来讲,为了保障社会实践的有效进行,社会应该建立实践基地,为各大高校学生提供寒假、暑假实习机会,利用自身的实践资源,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家庭层面要给予精神支持和物质支持,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身素质;学校层面要制定实践计划,提供相应的实践信息项目,配备师资力量,通过完善激励机制提升社会实践的有效性;学生个人层面要树立正确的社会实践观念,积极主动、满怀热情地参与实践活动,实现自我价值。
(三)完善社会实践机制,确保全程育人
社会实践本身是一個系统性、全面性的大工程,需要多个环节的构建和相互配合,因此要完善社会实践机制,确保全程育人 [6]。首先在组织和参与者方面,高校要保证校内学工队伍人员、思政课老师、校外导师、行业专家共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工作,加强指导队伍建设,保证社会实践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其次,高校要完善社会实践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采用“实践过程+实践表现+实践成果”的形式,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进行评价,实现全过程监管。
(四)扩充宣传形式,推动全方位育人
除了社会实践的顶层设计,实践活动的宣传形式也同样重要,高校要充分利用教育平台,对社会实践活动的意义和重要性进行宣讲,提高社会实践的影响力,采用宣讲会、动员大会、指导会等形式,调动社会实践主体和客体的参与积极性,整合实践资源,全方位推进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充分利用新媒体,对人物事迹进行弘扬,扩大其影响力,也可采用公开课形式,将社会实践经验分享给其他同学,加强社会实践的号召力,带动其他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加强学生交流,取长补短,提升社会实践育人效果。
五、结语
社会实践在课程思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应推进社会实践工作,深化实践育人,从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三全育人”角度出发,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能力。高校要进一步明确责任,突出问题导向,完善实践机制,探索新形式,将服务学生成长成才与输送行业人才有机结合,多途径推进“三全育人”重要任务的落实,形成育人品牌,保证立德树人的实效。
参考文献:
[1] 新华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EB/OL]. (2017-02-27)[2021- 01-29]. http://www.gov.cn/xinwen/2017-02/27/content_51 82502.htm.
[2] 王捍政. 论“三全育人”的内涵及主要因素[J]. 农家参谋,2019(13):224.
[3] 陆垚.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大学生社会实践育人模式的分析[J]. 智库时代,2018(32):196-197.
[4] 陈杨. “三全育人”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探究[J]. 科技风,2020(17):216.
[5] 王朕,赖世海. “三全育人”视域下加强大学生劳动教育的路径——以高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J].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120-121.
[6] 胡守敏. 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三全育人”研究[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4):68-70.
(荐稿人:张美华,中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