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群众舞蹈的推广可以提高社区群众的文化修养,促进人际间形成和睦融洽的关系,从而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工作。本文以阳江市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群众舞蹈建设为例,通过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研究等方法,从人文、社群角度探讨社区群众舞蹈的文化特征、社会功能,简要综述阳江社区群众舞蹈发展现状,并针对阳江群众舞蹈文化的发展提出建议,提炼出当今社区群众舞蹈建设的新形式,以期为提升群众舞蹈建设的多样性、文明程度提供切实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群众舞蹈;建设与对策;社区文化
中图分类号:J7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117-03
文化是精神文明的支柱与基础,而社区文化是文化的有机单元。社区文化建设标志着城市发展的文明程度,是健全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制的前提,能够起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打造居民精神家园的作用 [1]。在多样化社区文化建设中,能够娱心娱身的群众舞蹈是全民参与最为活跃、最为普及的群文活动,几乎遍布大众生活的各个角落,传递着群众的文化乐趣。
一、群众舞蹈文化特征
(一)参与群体广泛性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精神文化需求也随之发展和丰富起来,舞蹈作为一种审美载体,也越来越受大众的喜爱。学生、上班族、退休人员等,不论是少年儿童还是白发老叟,无年龄划分,无性别之分,各类人群都可以参与到舞蹈活动中来,大家为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配合。群众舞蹈作为社区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为社区文化建设提供了多种不同层面的文化活动,提供了展现群众精神面貌的平台,成为不同背景的社会群体沟通的桥梁 [2]。
(二)地域性
舞蹈文化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不同的社会人文、地理环境和风俗习惯等催生出不同的舞蹈语言,形成不同的舞蹈风格,群众舞蹈形态在其地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态势,开展的舞蹈内容也是运用本区域群众熟悉的舞蹈语言,如傣族、蒙古族、藏族、朝鲜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的舞蹈文化,大多有意识地保持了本地域的文化内容;多文化集合的城市,其开展群众舞蹈的形式也是多元化的,包括民族舞、拉丁舞、街舞、爵士舞、肚皮舞、Hip-hop等各类舞蹈,民众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舞蹈文化活动。同时,群众舞蹈文化具有参与群体地域性。大多数人参加舞蹈活动的首要条件就是交通便利,他们通常会根据自身条件和需要选择距离最近、最方便的社区,在这个区域内的舞蹈成员大多数互相认识,便于成员之间进行沟通。
(三)发展多样性
群众舞蹈发展多样性体现在方方面面,一是舞蹈内容多样性。一方面,群众舞蹈活动是根据社区群众的年龄不同、文化水平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等多方面情况,创建多种多样的舞蹈文化活动,其活动内容、形式丰富多样;另一方面,群众舞蹈的内容源于社会生活,反映了跟当时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等相关的客观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出显著的多样性;其次是全球化的发展使得群众舞蹈融入了芭蕾舞、现代舞、爵士舞、钢管舞、街舞等国际文化元素,舞蹈的形式越来越丰富,在群众舞蹈文化得到多样性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公共文化建设。二是参与群体多样性 [3]。群众舞蹈是满足大众社会文化交流需要与精神需求的艺术文化活动,其参与者主要为广大公众,不存在身份、年龄、专业等制约,社会不同阶层都可以参与,这种以不同社会关系为基础的舞蹈文化具有多样性特征。三是开展时间、场所多样性。群众舞蹈是群众在闲暇时自觉、自愿、自发开展的一项活动,参与者可以将自身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不扰民的前提下,小区、公园、广场、运动场等公开的社会环境均可以开展舞蹈活动。
(四)风格趋统一
数字时代加速了舞蹈风格的统一、综合化态势。如今,信息的畅通为舞蹈传播增加了新的途径,受大众欢迎的舞蹈通过网络快速传播,覆盖到全国,人们可以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等设备来学习不同风格、不同层次水平的舞蹈。大众所学的舞蹈内容相同,群众舞蹈的风格自然弱化,不少地方特色的舞蹈形式也被同化,从南走到北,群众舞蹈趋向统一化。
二、群众舞蹈的社会功能
(一)有利于身心健康发展
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生活压力增大,长期紧张劳累的生活使人们容易疲劳、焦虑、烦躁,各种突发性疾病、心理疾病、亚健康状态等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人们急需寻求一种合理的方式维持身心健康。舞蹈的跳跃、扭动、舒展、拉伸等动作能够有效增强人体关节和肌群效能,改善人体的新陈代谢和心血管系统机能,促进神经系统调节,对身体健康有积极作用;起舞时,音乐能刺激大脑皮层,让人感到兴奋,使人产生愉悦的心情,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诗经·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於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舞蹈是人类情感表达的最高形式,人们通过舞蹈来调节情绪、缓解压力。
(二)有助于提高民众的审美能力
廖奔曾说过:“人的文化需求主线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欣赏专业文艺作品,二是自娱自乐。后者更为广泛,是把每一個人都包含进去的群众的自我介入、自我表现、自我满足的文化方式。”群众舞蹈作为一种群众自发参与的舞蹈活动,参与人数多、覆盖面广,表演者通过舞蹈的肢体语言和感染力将美感传递给欣赏者,欣赏者在美的肢体、美的动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体验,每个人都将自身的审美感官放在其中,自然在其中感受到舞蹈的美感,获得美的享受和精神的满足。
(三)有助于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公平、友爱、有序、充满活力的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人们以社区为单位居住,居住群体结构复杂,由“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变,曾经热闹开放的巷道被紧闭的房门取代,移动互联网全面渗透,成为无形盾牌,将人与人之间孤立起来,邻里之间互不相识、互动不多,甚至零交流。群众舞蹈如同强效黏合剂,能把邻里紧密联系起来,参与者共享相同的认知而成为一个组织、一个团体,在群体中日常参与、人际互动与价值观分享,不仅有助于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对构建和谐文明的社区文化也起到推动作用。
(四)有助于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又需要精神生活的满足,群众舞蹈作为基层民众参与广泛的健身活动,遍及我国的街道、社区和村落等公共空间,与社会文化的发展融为一体,为群众生活注入新鲜的活力,丰富参与者的社会文化生活,成为极具中国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
三、阳江市江城区社区群众舞蹈发展现状
江城区是阳江市的中心城区,辖区内有6个街道共47个社区,近年来,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该社区的群众舞蹈文化取得不错的成效。群众舞蹈主体人群是35—65岁的女性,群众舞蹈开展的种类多,每一类型的开展情况都有所不同。
(一)广场舞
这类型舞蹈参与者大多数是50~65岁的女性群体,参加广场舞活动的老龄化比较明显,中老年是广场舞的主力军。广场舞参与主体大多数是退休人员,跳舞时不受场地限制,只需要一块空地、一台便携式音响,每个月大概支付10~30元活动费,就能够达到锻炼身体、愉悦身心的目的。
(二)交谊舞
20世纪90年代,舞厅文化渐渐落寞于社会,舞蹈发烧友开始将交谊舞由室内搬到室外公共场合。在阳江,广场上跳交谊舞的群体通常是50~65中老年人。
(三)形体训练
其参与主体大多是30~45岁收入较高的舞蹈爱好者,他们常选择室内的舞蹈训练,有专业的舞蹈老师进行辅导,主要学习舞蹈身韵组合或成品舞,每周两次课、每月300~400元课时费。
(四)爵士舞、钢管舞
阳江市的爵士舞、钢管舞以私人办学教授为主,机构以盈利赚钱为目的,参与主体是25~30岁收入稳定的青年群体,学员选择展示自我个性的外放舞蹈,以此凸显个人的魅力。
(五)校园舞蹈
阳江市的校园舞蹈通常由舞蹈培训机构教学,培训市场已初具规模,市场发展潜力非常大,学员大多是6~20岁的青少年,一般坚持长期学习。
(六)肚皮舞
阳江的肚皮舞一般是瑜伽馆、健身房开设的特色课程,也有舞蹈培训机构开设少儿肚皮舞课程。由于肚皮舞包含许多胸臀髋动作,加之具有肢体动作妩媚的特点,参与者一般是30~35岁女性,一周两次课,每次60~90分钟。
四、阳江市社区群众舞蹈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资源供与求不平衡
江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和公共空间分布不均衡,公园、广场、街心花园、公共体育场馆等大多数在新城区,学校多数集中在旧城区,旧城区人口密度大、公共空间小,由于学校的运动场馆不对外开放,普通群众无法使用,公共空间分布不均匀造成开展群众舞蹈的场地供求不平衡,社区群众舞蹈文化建设面临较多问题。例如,近年来常有的“广场舞大妈挤占公共空间”问题,归根结底是因为人民群众集中活动的物质环境公共空间缺失,物质环境公共空间与住宅之间安排不合理。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不断涌进城市以及社区居民的需求日趋多元化、个性化,社区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日益突出。
(二)公共空间制度缺乏
群众舞蹈是民间自发活动,一些社区和政府部门对这种自发的文化活动不管不顾,由于参与人数众多,活动规范不明确,参与者多以自身利益为主,只满足自己的权利而忽视其他居民的需求,引发“噪音扰民”“挤占公共空间”等诸多问题。这种“扰民”现象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城市缺乏公共场所相关的规章制度,折射出当地政府在公共空间治理、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问题。
(三)参与者公共道德和意识缺乏
群众舞蹈是集交际、娱乐、休闲、健身于一体的群文活动,由于参与群体广泛、参与度高、地域辐射范围大、舞蹈空间广场化,切实改变了大众的生活空间与生活环境。由于开展舞蹈需要场地、音乐的特性,部分参与民众缺乏公共道德和意识,在公共空间没有考虑他人的感受,随意跳舞、大声播放音乐,使群众舞蹈扰民、噪声污染成为我国公共空间饱受争议的一种特征,公民道德建设也是我国必须重视的问题。
五、对阳江市社区群众舞蹈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政府要将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城乡规划,按照每百户居民不低于30平方米的标准配建,新建住宅物业要同期规划、配套建设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由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接收并移交社区居民委员会管理;老旧社区善于利用闲置场所完善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配置;因地制宜推进社区体育公园和法治文化公园建设,增加公共活动空间;整合利用企事业单位体育场馆,为群众文化活动提供便利条件。相关部门应通过不断完善公共空间治理,优化公共空间结构,将文化与空间切实匹配,使群众文化活动得到合理的空间保障,满足人民群众的公共文化需求 [3]。
(二)完善、落实公共空间使用制度
为了引导与规范广场舞健康、文明与有序开展,政府应加强公共空间治理,加大执法力度,在场地资源、安全保障、管理制度等方面逐步实现统一配置与结构优化。一是针对“扰民”行为,政府应统一配置舞蹈活动场地,统一规定活动时间,统一制定群众舞蹈管理规范等;二是针对噪音污染问题,统一配置音响设备,统一控制音响分贝;三是对不遵守活动空间规范并蓄意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的民众处以罚款,达到约束行为的目的;最后是问题处理实现了主动介入与先发制人,工作机制在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与联合行动等方面有了制度保障 [4]。
(三)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三社联动”
相关地区应建立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专业人才为支撑“三社联动”机制 [5],充分发挥多元主体对群众舞蹈开展的进行管理。
1. 社区要加强对群众舞蹈的管理,对社区内的群众舞蹈队伍进行登记造册,制定和完善本社区公共活动场所的活动规范,使社区群众舞蹈活动组织化、规范化。社区还应选举社区内各舞蹈团队的领队,搭建成员与社区沟通的桥梁,从而降低社区管理工作难度。
2. 各区舞蹈协会可指导群众舞蹈团队开展活动,包括舞蹈的教授、音乐的搭配、比赛的安排等,制定活动规章,规范活动成员的行为规范,使团队形成良好的风气,使群众舞蹈正规化、专业化。
3. 群众艺术馆、文化站的专业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发挥专业优势,对社区群众舞蹈进行专业的咨询与培训;成立区域志愿者巡逻队伍,及时与社区内部的舞蹈爱好者沟通,在满足社区居民正常生活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群众舞蹈运动,既满足群众健身的需求,又避免社区居民间产生冲突,促进居民和谐,从而实现社区和谐。
六、结语
群众舞蹈是扎根于中华大地的民俗文化,各组织主体在助推群众舞蹈文化發展的过程中,要对各类型的群众舞蹈文化深度认同,发挥自身在推动群众舞蹈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李子田.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湖南:湘潭大学,2016.
[2] 李可如. “群众舞蹈”探究[D]. 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16.
[3] 胡梦颖. 当代中国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研究[D]. 重庆:重庆大学,2014.
[4] 陶成武,周建社. 基于资源配置理论的广场舞治理方式探析[J]. 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9,35(03).
[5] 杨韵,叶楚君,张乃顺. 基层社区“三社联动”的探索及意义——以佛山市顺德区勒流街道黄连社区治理改革为例[J]. 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06).
(荐稿人:陈才英,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基金项目:本文为阳江职业技术学院2018年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社区文化建设背景下的群众舞蹈文化探究”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2018skbc01)。
作者简介:林碧映(1975—),女,学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舞蹈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