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德文化中动物的象征意义

2021-09-10 07:22马玉倩
大学·社会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差异

马玉倩

摘  要:由于社会历史文化和人们思维方式等各方面的差异,人类对动物的观察角度和关注点也不同,因此同一种动物在不同的民族文化里可能包含着类似又或全然不同的寓意。在德汉语言中,皆包含大量带有动物词汇的成语、歇后语和熟语、谚语。本研究主要从语言的角度,通过对汉德语言和文化中“鼠”“猪”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两种动物在中德两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并探讨这些异同的根源,有益于了解文化的多样性,消除文化障碍,更好地进行语言学习和促进文化交流。

关键词:中德文化;动物象征意义;差异

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09-0038-02

不同的民族,由于扎根于不同的文化土壤,同一种动物所包含的寓意也不尽相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也是一个民族内在文化的集中体现,在一些约定俗成的表达中,如汉语中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德语中的熟语(Rendensart)等,都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剪影,更能窥见传统文化的痕迹 [1]。鉴于此,本文将主要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选择德语、汉语中经常出现的“鼠”与“猪”两种动物,探究它们的象征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因素。

一、鼠(Maus/Ratte)在中德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鼠似乎一直背负骂名。与鼠相关的词句基本带有贬义,比如以“鼠辈”称呼微不足道的人,以“鼠窜”比喻像老鼠一样惊慌逃走,带有鼠的成语诸如“贼眉鼠眼”“鼠目寸光”“鼠肚鸡肠”“胆小如鼠”等,亦皆暗含贬义。这主要是由鼠的外形与自然属性决定的,在生产力落后的农耕时代,老鼠在夜间活动,偷吃粮食、啃噬人们的生活用具,给人类的生存带来了许多困扰。不仅如此,它们也常成为传播疾病的载体,所以自古以来人们对老鼠是饱含着痛恨的,从“老鼠过街,人人喊打”这句话就可窥见一二。在《诗经》中,就以“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来控诉当时残暴的剥削者。由此可见,在汉语与中国文化中,“鼠”往往是一种胆小、狡诈、肮脏的偷窃者的形象。

然而,鼠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不尽然是负面形象。众所周知,鼠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一,相关传说众多,如玉皇大帝要选十二动物作为每一年的吉祥象征。其实,“十二生肖”的排序主要是根据各种动物特有的习性,与表示一天中十二时辰的十二地支一一对应。鼠对应“子时”,也就是十二时辰中的第一时辰(夜间十一点至次日凌晨一点),古时人们入睡更早,子夜时分,正是夜深人静、老鼠频繁活动之时,故称为“子鼠”。鼠类繁殖力和生命力强,又因鼠属“子”,民间也常用“鼠”寓意多子多福。同时,鼠也是财富的象征,在佛教中,“吐宝鼠”就是财神的化身,“鼠来宝”摆件也随处可见。因老鼠嗅觉灵敏,身材小巧,警惕性高,也代表聪慧神秘。人们常用“比老鼠还精”指人聪明机灵 [2]。

在德语中,鼠主要有“Maus”与“Ratte”两词。“Maus”指在人类的家里打洞,偷吃人类粮食的小家鼠,而“Ratte”一般指身形大而长、生存环境恶劣、以垃圾与腐物为食的野鼠。因而,德国人对“家鼠”和“野鼠”的感情色彩也是不同的。

“Ratte”多带有负面意义,常出现在骂人的话语中。Ratte本身就可指“令人生厌的人”;带有该词的表达如:“auf die Ratten spannen”(警惕老鼠)表示对某事要有所警觉;“einen Rattenschanz nach sich ziehen” (直譯:托着个老鼠尾巴)表示某件事带来了后续的麻烦;“Die Ratten verlassen die sinkende Schiff.”(直译:老鼠逃离了即将沉没的船)中用“离弃沉船的老鼠”来指代危难关头临阵脱逃、推卸责任、无法共患难的人。

当然“Maus”也有用于贬义的情况:人们常用“graune Maus”(灰老鼠)指代不被关注,平平无奇的人。“Ich glaube, dass dich das Muschen beit”(我觉得你被老鼠咬了)用来描述人的不理智、疯狂的举动。但与Ratte相比,带有Maus的熟语则大多偏中性。“Da beit die Maus keinen Faden ab.”(直译:老鼠无法咬断绳子)表示木已成舟,事情已无法改变或无法解决。“Wenn die Katze aus dem Haus ist, tanzen die Muse.”(当猫而不在的时候,老鼠们跳起舞来)形容在没有父母看管下孩子们撒欢玩耍。

值得一提的是,“Maus”常用作亲昵语:在口语中,父母经常用“Du se Maus”(你这只可爱的老鼠),“mein kleines ses Muschen”(我可爱的小老鼠)来称呼自己的孩子,是“小宝贝”的意思。

二、猪(Schwein/Sau)在中德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猪在十二生肖中排最末,对应十二地支中的“亥时”(北京时间21-23时),称“亥猪”。在汉语中,猪的形象多为负面,代表愚笨、贪吃、懒惰、好色等。如用“猪狗不如”骂人下贱不如牲畜;用“猪朋狗友”称好吃懒做、不务正业的朋友。在《西游记》里,猪八戒就以肥头大耳的形象出现,个性好吃懒做、贪婪自私又贪图美色,作者以此形象展现了人性中的坏品质。由其形象衍生出许多歇后语:人们现在用“猪八戒吃人参果,全不知滋味”来形容吃东西狼吞虎咽没有细细品尝,或比喻看书做事贪多,而最终无所得;还有诸如“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八戒看唱本——冒充识字人”“猪八戒戴花——越多越丑”等。但同时猪八戒个性中也有心宽老实、吃苦耐劳、憨厚率真、知错能改等优秀的品质,他的身上既体现了猪性的双面,也体现了人性的双面 [3]。

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是有正面形象的。在农耕社会,猪是非常重要的家畜,同时也是财富的象征。“家”字由“宝盖头”与“豕”构成,“豕”是猪的象形字,所以古人认为家里养了猪(牲畜),才成为“家”。同时猪也是“财富”的象征,在商周时期,猪被认为是非常贵重、吉祥的礼物,能够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另外,猪的性情温和,随遇而安,因此常象征着和气吉祥。猪形存钱罐也因其外形憨态可掬而深受喜爱。

同在汉语中一样,德语中也常用表示猪的词汇“Schwein”(猪)和“Sau”(母猪)来骂人,比如“Du Schwein!”(你这只猪!);“Schweinerei/Sauerei”(猪一样的事情)表示肮脏的事,或下流的言行。关于猪的熟语也不少,如“schitzen wie ein Schwein”(像猪一样出汗)表示汗流不止;besoffen wie ein Schwein(醉得像头猪一样)比喻人喝得酩酊大醉;ein gutes Schwein frisst alles(一头好猪什么都吃)形容不挑食。诸如此类的表达里,猪的含义是相对中性的。有时还直接用猪指代“人”。“kein Schwein”(没猪)表示没有人;“Das kapiert kein Schwein.”(没有猪理解我)意思是没有人理解我;“ein armes Schwein”(一只可怜的猪)指一个可怜的人。

相对来说表示母猪的“Sau”更偏向贬义。“zur Sau machen”(直译:把某人/某物变成母猪)指痛骂某人或糟蹋某物;“Sauwetter”(母猪天气)表示非常糟糕的天气;“saudumm”(像母猪一样蠢)形容极其愚蠢;“Sauklaue”(母猪蹄)形容极其潦草难认的字迹;“Perlen vor die Saue werfen”(把珍珠丢到一群母猪面前)形容把珍贵的东西给不懂欣赏的人看,有对牛弹琴之意。

有趣的是,在德国文化里,猪还是幸运的象征,人们说“Er hat Schwein gehabt!”(他有一头猪)是说“他真走运啊!”德语里的“Schwein haben”就是“Glück haben”,“有猪”即指“走运”。关于这种含义的起源,有许多学者进行过研究,主要有几种说法:一说是中世纪有一种比赛,输了的人会获得一头猪作为安慰奖;一说是源于十六世纪左右的一种纸牌游戏,抽到画有猪的纸牌的人就是赢家;也有说是由于16世纪闹饥荒时期的人们用“ein Schwein gehabt zu haben”来怀念能够吃饱喝足的美好旧时代。其实最主要的原因是猪代表着多产和力量,象征着富足 [4-5]。

三、结语

在两种语言中,动物有时拥有相似的寓意,这是由于在大自然中,动物与生俱来的特征被人们广泛认同和接受,比如猪作为人类驯服和饲养的主要家畜、肉食的主要来源,被认为是富足的象征;而老鼠肆意偷盗粮食破坏庄稼,则被视为窃贼。但通过前文对比,发现在中德两国,两种动物的象征意义以及人们对他们的感情色彩是有巨大差异的,比如在中国人们对老鼠更多的是痛恨,而德国人却用“小老鼠”表达对晚辈的喜爱。

尽管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中,“鼠”与“猪”的形象和寓意都具有双面性。但其在两种语言中象征意义相似或迥异,是由于两个民族的地理位置、宗教历史、风土人情和思想观念等对语言产生的不同影响,体现了两个民族文化的差异。在國际间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今天,应当充分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差异,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更好地消除文化障碍,传递信息,相互交流与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忱,朱建华. 中德熟语中动物象征意义的比较[J]. 德国研究,2004(04):68-72.

[2] 谢菁玉. “猪”在德语[J]. 德语学习,2007(01):23-25.

[3] 王敏,李淑红. 中德熟语中动物文化形象的比较[J]. 考试周刊,2017(76).

[4] 代凯莉. 浅析跨文化交际中动物词的文化涵义及教学策略——以羊、狗、猪为例[J]. 现代交际:学术版,2016(21):97-98.

[5] 周云忠. 东西方动物名词内涵差异比较——以猪的文化内涵为例证[J].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1,30(10):156-157.

(荐稿人:江山,南昌航空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语系德语副教授)

(责任编辑:邹宇铭)

猜你喜欢
差异
相似与差异
平等的意义
应用导向下的标准成本法综合案例构建
南北过冬差异
找句子差异
男女生的思维差异
材料作文“差异”导写
“差异”作文导写及例文
在高中数学中渗透“解题差异论”的实践研究
大家不同,大家都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