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
摘要: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旱涝洪灾等因水利工程的建设逐步得到解决,水利工程不断的更新换代成为同时具备供水、发电、防洪以及排涝多功能化的工程建设,成为农业与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然而,兴建水利工程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与危害,本文就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需采取的可持续发展措施进行了探讨与分析,以期为相关工作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利工程;生态环境;影响;措施
引言
水利工程为经济发展、民生和供水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影响。在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对我国水利建设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支持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水资源的保护。
中国建了很多水坝。一大批水利工程在清洁能源发电、缺水防洪等方面带来巨大效益,支撑了经济发展大局、农田灌溉安全和粮食安全。随着时间的推移,水利建设中出现了许多问题,其中包括水利建设过程中大量的洪区移民;土壤生态和淡水系统退化;河流水资源富营养化;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对水利工程建设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水利工程建设对周围水环境影响的分析方法。
1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1.1对气候的影响
区域气候是多尺度扰动和多圈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由于工程建设,特别是大中型水库和水电工程的建设,空间接触的形式由原来的“气-地”模式转变为“气-水”模式。同时,在阳光照射下,大量的积水蒸发会增加区域空气湿度,对当地的气温、降雨、风雾等自然环境会产生一定影响。例如气温会升高,降水量也可能随着水面蒸发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蒸发量增加对降水的影响有限,变化量仅为库区降水量的1%左右。
1.2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对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是各种机械设备和车辆在运行和行驶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废气,以及建筑材料(砂、土、水泥等)运输过程中车辆撞击产生的散射和道路扬尘,干燥松软的地面、使用沥青和环氧树脂等产生的风尘,会使周围空气质量恶化,进而对附近群众乃至田间作物产生不利影响。
1.3对水文的影响
水库建成后,整个河道都会受到影响,尤其是下游河道的水流,将直接影响周边环境。水库的截蓄功能将对库区下游河道的水位和流量产生较大影响。下游的池塘和湖泊也会因蓄水不足而不同程度干涸。而且,由于下游河道流量和水位的減少,活水会变成死水,这会降低河道的自净能力,势必造成河道水质的恶化。由于河流流量的减少,河口发生淤积,造成海水倒流。水利工程的建设不仅会改变河流的水文参数和水文条件,还会对下游居民的生产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1.4对水体的影响
对水体的影响可分为施工期和竣工后两个阶段。施工期生活、生产废水无组织、随意排放,会造成地表水甚至饮用水的污染,进而影响下游河流水质。工程建成后,对水体的影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对航运的影响将加大,影响河流上下游的航运;另一方面,大中型水利工程(以水库为例)的建设,会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水循环速度,降低水库水量,形成有利于藻类生长的自然环境,而增加藻类和其他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则会造成大量的藻类和富营养化;另外,较低的水循环速度会降低污染物扩散能力和水汽交换速度,降低水体的自净能力。同时,较低的水循环速度也会加强沉淀作用,导致水体底部难降解物质(如重金属)浓度增加,长期积累不易扩散迁移,可能形成二次污染源,但增加了沉淀,也可以降低水的色度和浊度,增加水的透明度,改善水质。
1.5对地质土壤的影响
在水旱灾害易发地区建设水利工程,对防止农田大范围的淹没和冲刷起到了积极作用,但也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如:由于水库水位上升,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库区土壤可能变成沼泽化和盐碱化。此外,水库蓄水还可能导致岸坡土地强度降低,水压过大,地下水渗漏,进而引发滑坡、地震、渗漏等地质灾害,对沿线周边生态环境和居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极大威胁。
1.6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主要可以从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两个方面来探讨。对于陆生生物而言,施工期会破坏原有的生态环境,甚至直接破坏动植物,导致部分动物被迫迁徙,形成新的生态环境机制。在工程运行期间,水库的建设和蓄水将增加水库沿线的沼泽和湿地面积,可能增加一些物种的繁殖。水生生物可分为藻类和鱼类进行分析。淹没区或淹没区植被的死亡、土壤中可溶性盐类的溶解以及库区附近营养物质的流失,都会增加水体中氮、磷的含量。水库的蓄水和放水过程会淹没或破坏鱼类原来的产卵场所。水库蓄水引起的水温升高也会改变鱼类产卵和生存的水文条件,并对部分鱼类的生长和生存产生影响。
2保护措施
2.1划分保护区
划分了下游城镇饮用水源保护区和水利水库的等级。为保护地质水源,需编制水利工程周边环境保护规划。
2.2 加强保护措施
2.2.1隔离防护工作
在水利工程附近设置防护隔离网、警示牌和告示牌,防止非工作人员进入水库附近区域,污染水库水质。收集、处理水利工程附近区域居民产生的生活污水,定期清理、运输生活垃圾,禁止居民乱扔、乱丢垃圾。
2.2.2水环境修复与保护工程
水环境恢复是指通过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等人工措施,保护和恢复水利工程附近被破坏的植被和湿地,建立良性生态系统。为了改善水质,修复措施和技术主要应用于下游输水渠道和来水河流。
2.3评估水利工程的影响力
评价分析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影响,有效地开展调查评价工作是解决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影响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基坑开挖和施工将影响地质环境的稳定性,因此有必要对环境稳定系数进行研究分析。随着气候影响分析重要性的提高,水利工程建设后期的空气湿度和蓄水面积不断增大,导致水利工程区的降雨量和气候湿度不断增大。为保证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的控制,必须加强对雨水问题的分析。
2.4应用环保技术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减少水环境影响,环保技术是一项重要措施,可应用于以下两个方面:
(1)环保技术在材料技术中的应用,可以提高施工中环保材料的利用率,减少施工对周围水环境的影响。
(2)水利工程建设的核心是绿色建设。在绿色施工的基础上,加强施工工艺处理,减少施工工艺对水环境的破坏。
成立监理部门,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技术和材料的应用进行监督,确保环保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有效应用。
2.5 提高环保意识
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是缓解水利工程建设对水环境影响的有效手段之一。很显然,封杀水利工程建设并不是环保意识的真正含义。可见,环保意识在水利工程实施、设计和规划过程中的作用。提高人员的环保意识,可以达到保护水环境的目的。
2.6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生态防护工程
为了尽可能减少堤防线路布置中工程材料的使用,必须结合河流的实际情况,保证水源系统的畅通。水利工程生态堤防工程以恢复整治为核心,充分考虑堤防工程的需要和水环境保护等因素,实施植被绿化工作,保护水环境。
3结语
人类的生存发展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相辅相成。生态环境的恶化不可避免地制约着人类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理念,为今后生态补偿机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保障。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加重视水利建设中的环境破坏问题,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氛围,改善生态环境,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生态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韦丽,吴琼.浅析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影响及保护措施
[2]孙晓岩.浅议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3]杨玲玲.浅析水利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