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孽海花》中金雯青悲剧形象及时代意蕴

2021-09-10 15:00:20杨光
文学天地 2021年3期

摘要:曾朴的《孽海花》是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也是一部历史政治小说。作者以金雯青为线索将整部小说的诸多事件有机联系起来。在他身上集中表现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所独有的悲剧性。通过他的悲剧可以了解当时仁人志士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法以及落后的思想、政治和人才选拔制度必将被时代淘汰。

关键词:孽海花;金雯青;悲剧形象;时代意蕴

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孽海花》,由于写作时间跨度大,版本改动和变化较为复杂,并且主人公金雯青在小说第二十四回便殒命,故本文选取《孽海花》中革命性和艺术性较强的前二十五回内容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人物悲剧

(一)守旧与维新的撕裂

主人公金雯青主要活动在甲午战败之前约30年的时间段里。这段时间是清帝国的多事之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正在逐步形成,旧体制未除,新思想始现。身处这样一个时代交汇点的知识分子,他的思想非常纠结矛盾。

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其悲剧形象大略分为两种:一种是提出符合社会发展和国家利益的正确主张,但与腐朽落后势力产生了矛盾,最后造成人物悲剧命运,屈原投江、商鞅变法,戊戌六君子均是此类。这类英雄可以称他们为“维新式悲剧英雄”。还有一种悲剧人物则是在新旧冲突中坚信旧制度的合理性,坚守旧制度的原则和信條,在新旧冲突中甘愿为旧制度殉葬的,如田横五百壮士,这类英雄可以称他们为“守旧式悲剧英雄”。但金雯青的悲剧却并不是体现在单纯地“守旧”或者“维新”上,而是主观上“维新”的愿望与客观上“守旧”的行为让他在守旧与维新之间摇摆不定,思想上的进步要求与行为上的巨大惯性之间的错位渐渐把整个人扭曲,撕裂,直至最后完全摧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悲剧更是一种时代的悲剧。

(二)中学与西学的冲突

金雯青作为科举状元,在漫长的读书求学过程中,接受了完整系统的传统文化教育,儒家文化的思想观念的价值体系已经潜移默化地渗入了他的骨髓。这在养成他得体的言行举止和成熟的为人处事的同时,也给他的思想上了一道无形的枷锁;另一方面,金雯青再也不能躲在象牙塔里面了,西方列强的炮火打破了国门,西方民主体制和先进科学思想的涌入也吸引以金雯青为代表的有识之士走出“象牙塔”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在一品香听众知识分子在高谈阔论西方政治,他却只能在一旁默默地倾听,感到十分茫然,无法参与谈论遂暗自惭愧道:“我虽中个状元自以为名满天下,哪晓得到了此地,听着许多海外学问,真是梦想没有到哩!从今看来,那科名顶甲是靠不住的,总要学些西法,识些洋务,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才能够有出息哩。”在初步见识到外面的新世界后,他并没有像某些守旧的顽固派知识分子一样抱残守缺,而第一反应是不无诚恳的反思,并且对新事物持一种学习的态度。虽然他“学些西法,识些洋务”只是想“派入总理衙门当一个差”,而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上来分析,则体现出了在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和科学文化面前,传统文化价值体系的贬值。虽然金雯青已经通过考取状元爬上了传统文化体系的金字塔顶,但是在西方文化体系的冲击下,这个状元的含金量已经大不如前。归根结底,金雯青只是想通过学习西学,弥补自己在传统文化体系贬值过程中所丢失的含金量,从而使自己重新回归文化体系的第一梯队。从这一方面来看,金雯青的经历也只是洋务运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在文化上的映射罢了。“西学只是用来装点门面的东西”才是金雯青潜意识中的真正想法。他后来如愿以偿当上了出使俄国、德国、荷兰、澳大利亚四国的使节,但一路上除了宴会应酬就是一头扎进故纸堆写他的《元史补证》,有时候还“把正经公事搁着,三天不管,四天不理”。身处于西方世界,本是身体力行学习西学的大好时机,但他却选择了重新钻回中学的“象牙塔”。最后还不惜花了“一千金镑”的重金买了一张有误的地图,理由是“一来可以整理整理国界,叫外人不能占据我国的寸土尺地”;二来《元史补证》有了确实的证据,成了千秋不刊之业;第三就是为了获得“西北地理学家黎石农的佩服”。由此可以明显看出金雯青只是将西学中能够纳入中学体系的东西拿出来,当作建筑材料来修补自己的“中学大厦”,并没有真正理解西方政治经济思想的实质。

当金雯青真正接触到西方民主思想时,中学根深蒂固的本性就暴露无遗。他了解到夏雅丽所在的虚无党宗旨里面有“皇帝是仇敌,政府是盗贼,国里有事,全国人公议公办,国里有利,全国人共享公用”的时候,不禁大惊失色道:“按先生说来,简直是大逆不道,谋为不轨的叛党了,这种人要在敝国,是早已明正典刑,哪里容他们如此胆大妄为呢!”毕叶为他解释得很清楚,可金雯青越听越不明白。这说明金雯青客观上对于西方的政治民主和科学思想是抵触的,因为中学和西学两种体系在这一方面并不能兼容。金雯青特别重视“词章考据,色色精通”,但是这种对于过去知识的极致追求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并不能应用到实际中去,与西学中的科学务实精神背道而驰。这也说明他一直是在用一种中学的治学理念来理解和看待新兴的西学。这就导致了主观上他愿意接受西学,不管是出于自身功名的考虑还是出于作为士大夫对于国家的责任心来说,他都的确在努力地了解吸收借鉴西学,但是在实际中操作过程中,由于传统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和传统治学方式的制约,他只能学习到西学器物层面的一些皮毛,而对于西学本质核心的东西进行了选择性的忽略。最后,这一座建立在中学沙滩上用西学裱糊而成的大厦最终还是轰然倒塌了,最终他也因为地图有误一事郁结心中,一病不起。

(三)新道德与旧道德的冲突

这种由时代引起的纠结矛盾不仅体现在了治学上,也体现在了新旧伦理道德的冲突上。

在传统的封建礼教中“女子无才便是德”强调女人少读书,不读书,在思想上对女性进行控制。如金雯青评价夏雅丽的革命行为时说道:“男的还罢了,怎么女人家不谨守闺门,也出来胡闹?”这里金雯青明显是用封建礼教的标准去评价夏雅丽,认为女人不应该有这种革命思想,更不应该走出家门参与到革命行动中去。但是金雯青却主动送傅彩云去学德文,并且一路上对于傅彩云单独参加各种交际宴会也没有任何阻拦。这明显与传统礼教相矛盾,不仅让女性接触到了新知识、新环境,更直接接触到了新思想。在这一轮的新旧伦理道德矛盾中,新思想明显在行动上占据了优势。但是这种行为也引起了接下来一系列新旧伦理道德冲突。封建礼教允许男人三妻四妾,但是要求女人从一而终,用西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思想根本上违背了男女平等的原则,更多的是把女性当做器物和财产看待,而不是当做人来看待。傅彩云本来就是苏州青楼妓馆出身,风流成性,本性难移。出使德国、俄国的一路上各种宴会让她大开眼界,接触到了不少新思想,语言的便利也让她也结识了不少的外国人。傅彩云的低贱出身和在家中妾的地位让她在传统礼教体系中一直受到压抑,而西学让她感到了平等和对人本身价值的肯定。于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和对新思想的拥抱具体到傅彩云身上便表现为对金雯青婚姻一而再,再而三的不忠。途经德国时与德国的瓦德西将军关系暧昧,在乘船途中与船长质克纠缠不清。回国后与家中的侍从阿福之间不守主仆之节,外出又和戏子孙三有染。而金雯青面对傅彩云的一次又一次出轨却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然而傅彩云屡次出轨的事情终究还是败露了,作为金雯青感情支柱的傅彩云形象轰然倒塌,金雯青的感情防线也随之瞬间崩溃。在这场新旧道德的冲突中,金雯青的行动没能跟得上西学中的进步思想,根本原因还是金雯青只是把西学中的思想直接生搬硬套过来当作一种工具,利用其中对自己有利的部分,而并不理解西学的本质——对于“平等”和“人权”的关注。傅彩云出轨事件东窗事发的时候恰逢金雯青地图有误事件被同僚告发,金雯青病重不起。事业上的巨大挫折和感情上的上的毁灭性打击让金雯青顿时对人生失去了希望,不久便郁郁而终。

二、时代意蕴

(一)政治的腐败

从政治方面看,同治“中興”的十几年间,适逢1860年清廷和英法媾和,以及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被完全镇压,内忧外患暂时得到缓解,政治上出现了一个和谐时期,大家都认为清政府将迎来又一个兴盛时期。经济上对内乱后的经济调整,降低了农村赋税以安抚人民的反抗情绪,受到兵祸波及和战乱影响的地区,都酌情减免了一些赋税。在此之后的大时代背景便是洋务运动的兴起和蓬勃发展,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总体指导思想下,以金雯青为代表的一批地主阶级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语言文字,渴望获得一切有关于力、热、声、光、电的学问和坚船利炮的制造工艺,并想借此探究西方国富兵强的原因。但是正如近代中国历史所记载的那样,对中国封建君主专制政治土壤严重水土不服的西方科学技术,对于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无异于是扬汤止沸。随着帝国主义列强军事侵略的不断进行,等金雯青服满母孝回来的时候国际时事局势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朝中依旧一片中兴盛世之景,而在海外的各个藩属国却丢了个一干二净,日本吞并了琉球,法国入侵了越南,英国征服了缅甸。然而清政府面对这些对于自己藩属国的侵略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反倒是摆出了一副事不关己的架子。在国内,这时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瓦砾还未凉透,中国在各种不平等条约上签字的墨迹还未干,一向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清政府却一直把这种赤裸裸的侵略自欺欺人地定性为“地方性事件”,企图通过削弱事件的严重程度来挽回自己的颜面。封建统治者的愚昧自大和封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可见一斑。

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的巨大惯性和“三纲五常”意识在知识分子脑中根深蒂固,使得大多数知识分子把“忠君”和“爱国”画上了等号。这一点上外国人毕叶讲的十分明白。“实在是贵国的百姓仿佛比个人,年纪还幼小,不大懂得世事,正是扶墙摸壁的时候,他只知道自己该给皇帝管的,哪里晓得天赋人权,万物平等的公理呢?”这种封建专制主义思想就成了阻碍中国近代化得到主要障碍,洋务运动的失败背后有他们的影子,维新变法的短命,也正是他们一手导演的。

从仕途上来看,金雯青通过科举走上了人生巅峰,摘得了状元的桂冠,在封建政治制度中“学而优则仕”制度让他有了一个完美的上升空间。如果他早出生几十年或者上百年,在封闭的封建君主专制循环内,身为状元的他想必已经触及到了权力的核心,成为一名受人敬仰的高官了。金雯青的一生“成也科举,败也科举”,他是通过旧式封建科举制度选拔出来的状元,作为一个浸淫传统文化培育出来的优秀士大夫,他也继承了传统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观念,也抱有“立德立功立言”的理想抱负,虽然也带有传统知识分子的一系列陋习,但总体上来看还是一个优秀的官员,无奈却碰上一个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思想意识形态发生剧烈变化的时代。旧的政治体系已然接近崩溃,金雯青所精通谙熟的体制和理念已经不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金雯青对于理念和新方法的探索与失败,也象征着他所代表的封建势力一系列改革、探索和转型的失败。金雯青后来买了帝国主义投机分子绘制的有误的地图,断送了帕米尔地区八百里大好河山,断送了自己的生命。金雯青的死亡其实也就揭示了封建王朝必将走向灭亡的历史规律。金雯青死后不久,甲午战争的失败,也象征着以“中体西用”为指导思想的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可以说金雯青的死和洋务运动的失败都是必然的。

(二)人才选拔与时代的脱节

同治“中兴”的十几年间文化上大兴科举,增加考试名额以笼络人才,有些为剿灭太平天国出过兵员出过钱粮的地方都增加了几个科举的录取名额。古代政府对于国家的统治是通过中央政府管理地方政府,地方政府管理各种绅士乡贤,绅士乡贤再来直接管理底层人民实现的。因此清政府为有效避免类似于太平天国的大规模农民运动再次出现,需要用官爵来收买更多的绅士乡贤维护清政府统治,而绅士乡贤大都是知识分子出身,这样客观上造成了晚清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的进一步堕落。具体表现为知识分子对于科举的疯狂追求,中国自隋唐建立科举制度以来“十年寒窗苦读,一朝功成名”便成了支持无数考生坚持读书学习的信念和梦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科举制度到了清朝已经僵化为了八股取士,八股取士对考核内容有一定固定要求,相对规范,有利于迅速挑选出符合条件的应试者,相对公平,但是到了后期就变成了死板的教条主义,限制了人思考能力的发展,人的创造力被扼杀的一干二净,符合八股取士标准的知识分子也越来越脱离实际的执政需求,成了只会之乎者也纸上谈兵的书呆子,阻碍了社会和经济发展。在小说中我们可以看到,庚申之变后,清帝西狩,苏州一带还是太平天国的地盘,以金雯青为首的四人不顾交通不便坚持入京参加顺天乡试,到了京城之后对于刚刚经历过动乱的背景漠不关心,反而是成立了研究八股文章的“含英社”,更为讽刺的是他们的文章还大放光彩,震动京师,四处传抄,成为一时风尚。在这个时候,学问和文章已经不是为经世济民而作,那种关注现实,关注政治,关注民生疾苦的风雅精神早已不复见,取而代之的是学问文章变成了仕途经济上的一块敲门砖,一旦功成名就,所学的知识便像用过的厕纸一样被抛弃到一旁。

三、结语

在《孽海花》中金雯青无疑是一个悲剧性的形象,其作为一个在传统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传统的知识分子和官僚无疑是非常成功的。在面对时代转变的挑战面前,他也勇立潮头,敢为人先积极面对。然而,腐败的政治体系和落后的人才选拔制度最终还是禁锢住了他进步的脚步,脱胎于旧时代的思想体系和治学方法更是最终直接导致了他的毁灭。金雯青的悲剧,其实也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的悲剧。作者对于落后传统文化的批判应该引起当代知识分子的反思。

参考文献

[1] 曾朴.孽海花[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 阿英.晚清小说史[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6.

[3] 魏绍昌.孽海花资料[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作者简介:杨光(1995—),男,汉族,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湖北大学文学院中国语言文学专业,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湖北大学文学院  湖北武汉  43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