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画人
1
1080年的元旦,汴梁城内一片欢天喜地。勾栏瓦肆内的歌舞声,赌场酒楼里的喧闹声,街头巷尾的爆竹声,混杂着传入苏轼的耳中。但他并没有机会停下脚步,身后御史台的差役正催促着他离开这片繁华之地。
刚结束了100余天的冤狱生活,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千里之外的贬所,旷达如苏轼也会自闭。
初到黄州的苏轼暂住在城中的定慧院内。相比狱中,能够与僧人同舍同食,已经深感庆幸。只是什么话都不想说,什么人也不想见,大白天在家闭门睡觉,偶尔出门也只是为了洗澡。
后来家眷都来了,定慧院住不下,又在郡守的关照下迁往了江边水驿上的临皋亭。有了家人的陪伴和推门可见的江景,依然无法让苏轼从自闭中走出来。
或许是怕受自己这个“罪人”的牵连,至今尚未收到亲友的一声问候,写出去的信也如泥牛入海。
唯一可喜的是,穷乡僻壤的酒鬼流氓不认得自己,他可以像个普通人一样混迹在人群之中,少去许多人情上的烦恼。
然而,一封杭州参廖的信笺却在此时送至,也促成了苏轼的第一次赤壁之行。
2
信中除了嘘寒问暖以及二人之间常有的调侃戏谑,还有秦观的一篇《题名》,上面记录了三人过往同游之所。
看到那些熟悉的地名,苏轼“闭目想之,了然可数”。心情大好的他叫上长子苏迈,乘船往赤壁一游。
江汉之间称赤壁者共有5处。距离黄州知州官邸数百步的少西山麓,有一片赤色的断崖,唐代诗人杜牧就曾把他当作赤壁古战场,写下怀古名篇。
苏轼这样一个喜爱山水、古迹之人,却要等到来黄州半年后才前往一游,之前心情的抑郁不难想象。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首词里的滔天巨浪和急转而下的自嘲,无法不让我们怀疑它正是作于这个1080年的秋天。
谁不想做赤壁之战中那个雄姿英发的周瑜呢?可大部分人甚至不如曹操。还没等到机会大展拳脚就被迫落荒而逃,怎能不感叹人间如梦。
3
在那次之后,赤壁成了苏轼最爱去的地方。
有时他会一个人弄只小船,随着江水在赤壁下飘飘荡荡。有时他干脆舍舟登岸,像个孩子一样好奇地观察上面的一切。
他很关心崖间两只鹘鸟的巢穴,那里经常还会有两条大蛇出没。他有时也会登上那个传说中的“徐公洞”,在上面迎着江风呼吸打坐。
不过,赤壁最吸引他的还是遍布在岸边、长相奇怪的小石子。它们有的温莹如玉,有的五颜六色,有的布满奇特的纹路。通过亲自捡拾和用食物“贿赂”那些常来江中洗澡的孩童,几次下来,苏轼总共搜集了298枚石子。他找来一个古铜盆,在其中注入清水供养它们。
这些都是散落在名篇名作之间的细枝末节,但只有知道了它们,我们才能更深切地体会两年后的“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这天,苏轼说的是什么。
“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这不是瞬间的灵光一闪,而是他用两年多时间与黄州山水朝夕相处后的领悟。
很多人都说自己喜爱山水,其实他们爱的并不是同一种东西。站在高处的人习惯以主宰者的姿态俯视一切,处在低处的人则在山水中看到渺小但不平凡的自己。
于人生的低谷漂泊至此,日日与浪潮、鹘鸟、石子相对,产生了感情,才发现一草一木都有各自的归属,自己又何必为了不能拥有一切而烦恼。能做清风明月的主宰,就已经是造物者无尽的恩惠了。
4
早先的画家选择用细致的笔墨重现前赤壁赋里的山石草木、人船流水。明代的文徵明却在小船的周围留下一大片的留白:用做减法的方式传达出一种微妙而难以形之于图的体验,是吴派大师的成名绝技,也是前赤壁赋的精髓所在。但最難入画的却是三个月后的那个望日。
那夜,苏轼准备从东坡雪堂返回临皋亭。或许是聊得还不够尽兴,借宿雪堂的两位客人也跟着苏轼同行。木叶萧萧,月光洒下,黄泥坂上人影成三。
“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
“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
据宋人朱翌的考证,巨口细鳞者乃是鳜鱼。都说桃花流水鳜鱼肥,入冬前的那段时间却是鳜鱼咬钩最频繁的时候。
脑中已补出鳜鱼鲜美的样子,一行人加快脚步,回临皋亭的家中取酒烹鱼,然后登上小船,兴致满满地向赤壁划去。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这16个字就像一幅清旷静谧的月夜江行图。
来到赤壁岸边,极熟地势的苏轼借着月光摄衣而上,仰天长啸,一吐胸中的浑浊之气。
随之而来的“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却让他猛然从不断上涌的酒劲中清醒过来。
当晚,苏轼梦见了一个身披羽衣的道士,而等到他起身打开窗户,哪里有什么道士、仙鹤的踪影。
5
1083年的12月19日,苏轼置酒赤壁矶下,度过了他的48岁生日。一个青巾紫裘的少年从江上不请自来,为他吹奏了一曲《鹤南飞》,“嘹然有穿云裂石之声”。苏轼很高兴,醉书绝句答相赠:
山头孤鹤向南飞,
载我南游到九疑。
下界何人也吹笛,
可怜时复犯龟兹。
生日过完再10余天就是除夕。3年前的除夕,他刚刚出狱,正在家中和长子苏迈自闭地收拾着行囊。
若以境况而论,此刻与当时并没有些许的好转,当下他却作乘鹤南飞、听“下界人”吹笛之想。这3年他经历了什么,改变了什么,又有什么没变?最清楚的,大概只有他的赤壁吧。
(源自“国家人文历史”)责编: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