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核心素养 设置学科分层作业

2021-09-10 12:54汤文江
新基础教育研究 2021年3期
关键词:分层作业设计

汤文江

学科分层作业涵盖语数英物化五大学科,按照课程标准,依据学科内容、学生需求、个性差异对作业进行系统设置,每类作业按学生的学习基础、性格兴趣、能力发展三个层级,确保学生“吃得饱、吃得好、吃得了”。设置时关注作业系统性、开放性,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将学习理论、教育教学原理以及学生作业心理机制等相关理论综合运用,对作业的内容、难度、类型进行系统规划、设计和实施。本文结合前期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做法和经验,浅谈如何分层设计作业,以飨读者。

一、理念先行,整体建构

设计理念是分层作业的前置条件,能指引教师理解教材要求、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明确学生需求,为学生发展服务。

1.基于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兼顾学生个体差异,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把握“最近发展区”进行设计,使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着”,增强作业设计的科学性、实效性。

2.多元创新实践。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作业设计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基础巩固、能力拓展、实践探究都要兼顾,设计实践性、跨学科、长周期等综合作业;将信息技术运用到作业设计、批改、讲评、辅导等多个领域。

3.开放整合意识。作业设计不再局限于课本,主题设置、作业形式更加丰富、开放;整体设计单元作业目标,统筹安排时间、难度、类型,增强作业的开放性、整体性、关联性、递进性。

二、支架引领,提炼模型

完整的学科作业体系包括三大类:课前初探、课中反馈、课后践行。课前初探作业,是在学习新知前引发学生对未知知识的兴趣、激发求知欲、培养联想和发散思维;课中反馈作业,是助力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感悟和习得;课后践行作业,是为了帮助学生消化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综合素质而设置的。(图1:分层作业结构图谱)

1.课前初探作业:记录型、尝试型、发现型。

课前初探作业不同于传统预习,它基于生本教育理念,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进行尝试性学习,更具科学性和趣味性。学生先做后学,对新知识初步感受、浅层理解。可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或作业要求,安排在前一天晚上,如果作业需要查阅资料、观察体验,可以提前几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准备时间。

(1)记录型作业(阅读文本――感知新知――初解习题)

以教材知識点有序记录为主要手段,适用于各种概念和知识点较分散的课时,通过记录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知识有整体的感知。

例:数学《确定圆的条件》。

确定一个圆需要什么条件;什么是三角形的外接圆;什么是圆内接三角形;外心定义;三角形有几个外接圆;一个圆有几个内接三角形;外心的构成;性质;位置。

(2)尝试型作业(发现疑难―一体验感悟―一整理反馈)

教师在分析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合理制作任务单,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调动自己的认知储备,去主动尝试、积极探索疑难问题。

例:数学《从不同方向看》

观察暖水瓶或者茶壶,用手机或者相机记录下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用萝卜(或者其他方便的材料)做5个棱长为4厘米的立方体,按自己喜欢的模式叠放,然后用手机或者相机记录下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根据你的记录,能尝试着画出第3题中从正面、上面、左面看到的平面图形吗?

(3)发现型作业(温故知新――寻找共性――积累总结)

教师设计急需研究的问题清单,唤醒学生的已有经验,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让学生在探索中有所思考、有所发现。

例:数学《二次函数的图像》。

已知二次函数图像如图所示,有下列5个结论:①abc>0,②b

2.课中反馈作业:观察型、体验型、操作型。

课中反馈作业是引发学生认知冲突,诱发学生对文本信息搜集和探索,引导学生凭借习得的知识和经验,主动地获取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有效途径,通常是在课堂内随堂完成。

(1)观察型作业(学习新知――观察模仿—一小试牛刀)

是学生凭借感官,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并描述客观对象的活动,这是学生对知识进行感知的过程。

(2)体验型作业(感悟新知-体验反思―巩固运用)

是学生对基本知识有了进一步的感悟、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情景体验,把知识转为技能、对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

(3)操作型作业(自主研究―谈论交流―合作探究)

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有目的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操作,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创造性,需要学生对知识进行优化,甚至需要合作完成的过程。

例:化学《溶液的酸碱性》。

观察型,三瓶无色溶液,食醋、食盐溶液、兰氧化钙溶液,但是试剂瓶上的标签已经丢失,你能准确地帮它们贴上标签吗?

体验型,你能验证自己的设计方案是否可行吗?你能想出几种方案?总结出操作简单的实验方案。

操作型,现在有6种溶液,用简单的方法判断溶液的酸碱性,小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做好实验现象的记录,完成表格。(实验用品:紫色石蕊试液、无色酚酞试液、试管、胶头滴管)

3.课后践行作业: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

就是常规意义上的课后作业,一般是在学习新知识之后布置,是课堂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如:基础型作业通常紧随新知识之后;拓展型作业依据单元或章节内容,每周一次;探究型作业,坚持“分段安排,相对集中”的原则,校内周四下午第四节活动课,由学长团集中开展活动,校外利用节假日时间展开实践。

(1)基础型作业(记背整理――前后勾连――总结方法)

主要是对已学知识的加深理解和巩固。教师研究學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接收能力、学习习惯等,契合学生“最近发展区”,合理设计梯度作业内容,统筹作业量和难度,做到优等生不厌,中等生有趣,学困生脱困。

例:物理(阿基米德原理》。

问题:1.如将一重为15.6N的实心金属球慢慢地浸没在一个盛满水的容器中时,容器中溢出5.8N的水,则该球受的浮力是?该球的体积是?球的质量?该球的密度是?(A层)2.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杯水、一个金属块、请你利用上述器材测量出这个金属块的密度,写出测量步骤和计算金属块密度的表达式.(B层)3.给你一个弹簧测力计,一个物块一杯水一杯盐水,请你利用上述器材,测量出这杯盐水的密度。写出测量步骤并写出计算盐水密度的表达式.(C层)

(2)拓展型作业(巩固新知一一联系生活―-撰写心得)

鼓励学生将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感受学习的价值和乐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如运动智能、自然观察智能、音乐智能、绘画智能、表演智能、操作技能等,拓展型作业的设计改变过去“单一、大一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尊重天性与禀赋,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作业呈现方式,如文字记录、图文并茂、音频、视频、手工、表演等。

例:英语(Howtomakeabananamilkshake)?。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制作奶昔,母亲节马上到了,让我们操练起来,为妈妈做一道美食吧(香蕉奶昔、水果沙拉、鸡肉三明治等等)。1.最佳食谱,请你用英文记录制作的材料和过程。2.最美手账,用简笔画辅助英文描述制作的材料和过程。3.最火抖音,用英文旁白解说制作的材料和过程(可协同父母完成)。

(3)探究型作业(调查研究――实践操作―一分析结论)

对接中高考的实践性和选择性,努力提升学生创新素养,作业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典型项目开展创新活动和主题探究,鼓励学生接触自然、走进社会,认识自我。学生可以从自己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合作的伙伴,自主设计作业路径、呈现方式,通过实地调查、动手制作等获得数据材料,提出建设性意见或建议,完成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应用、反馈、拓展与创新再造。通过独立或合作完成作业,体验多学科知识融合,聚焦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上,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协作、交流的能力。

例:化学《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

有这样一则广告:诚招加盟商,水变汽油(主要含C、H),经济收入惊人,现技术转让,请有识之士加盟……假如你是老板,你会加盟吗?阐述你的理由(文字叙述、PPT演示、视频等形式)。

三、落地践行,深度思考

传统作业模式,忽视学生个体差异,导致学习基础滞后、能力不足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感。分层作业设计科学、类型多样、难度适宜、结构合理、尊重选择。

1.基于差异性的分层作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起初我们避免对学生进行层次界定,担心这种标签式的界定会挫伤孩子的自信心。经研究发现激励向上层流动的动态分层机制反而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竞争意识。即使对于成绩退步或不能顺利完成高层次作业的学生流动到了较低层次,经过自己努力,一段学习后,仍可向高一层次流动。

2.基于多元发展的拓展性作业设计的探索与研究

拓展性作业侧重于对作业内容的研究,涉及作业设计、批改、分析、讲评等多个层面,为优化作业实践提供有力支撑,形成可视化技术路径,操作创新;创建质性与量化相结合的作业文本,方法创新。

综上所述,作业是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载体,教师要基于课标,把握教材,结合学生实际,将核心素养的培养渗透于分层作业设置。对于分层作业的界限、差异化作业网络平台检测等方面仍要不断反思和创新,从战术式精研上升到战略式精研,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从而促进核心素养落地生根。

(作者单位:山东省荣成市蜊江中学)

猜你喜欢
分层作业设计
基于分层教学下的高中数学“让学”策略
BUBA台灯设计
快来写作业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分层的FCM算法在医学图像分割中的应用
基于“学为中心”的分层作业的设计与思考
有种设计叫而专
作业
匠心独运的场地设计画上完美句点
我想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