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教学与传统文化融合的途径和策略

2021-09-10 07:22陈香爱
关键词:科学知识科学传统

陈香爱

摘 要:传统文化是非常珍贵的教学资源,将传统文化教学应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同時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升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不断提升传统文化应用意识,切实做好传统文化的收集及积累,按照实际教学内容找出理想的渗透途径,把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有效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还能够让教学质量和效率得到提升。

关键词:小学科学 传统文化 渗透 途径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3.043

小学科学包含的内容是多元的。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进行传统文化渗透的阻碍并不大。可是为了能够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仍然需要对其给予充分的关注。这不但需要积极找出渗透途径,同时还需要不断实践、勇于摸索,持续做好教学调整和教学优化,高效并顺利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在新课导入中渗透传统文化

能不能有效完成新课导入会对教学的后续工作产生影响,因而课程导入的重要性不言自明。所以,为快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可以认真听课,教师可以考虑把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教学环节中。首先,需要完成新授课内容的有效分析,掌握课堂知识的讲解,切实完成好授课准备,认真收集与传统文化有关的知识。此外,确认传统文化的展现形式。按照传统文化具体的内容选择朗读、图片、多媒体等多元展现方式,让课堂学习气氛变得活跃,让新课导入更具趣味性,让学生能够积极配合教师完成新课的讲解。

例如,在对“声音”这一课进行讲解前,选择多媒体方式展示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诗: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在展示完成后,为学生讲解这首诗大体的意思,之后让学生认真思考,为什么诗人要写“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从这句诗中,学生可以总结出声音的什么特点和人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通过这种方式去提出疑问,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出来。之后告知学生只有学习和“声音”有关的知识,以上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完成引导后,学生的兴趣马上被调动了起来,会端正坐姿,认真听新课“声音”的知识讲解。在小学科学授课过程中,选择将传统文化导入新课,不但能让学生耳目一新,同时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十分理想的。上文中按照古诗内容,通过巧妙的问题设置,合理引入课文需要讲解的内容,加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断提升教学效率。

二、在知识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化

小学科学涵盖的内容多种多样,许多知识都可以寻找到和其相对的传统文化知识点。传统文化与小学科学相结合,学生的学习体验能得到提高,可以加深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能够在知识讲授的过程中完成传统文化渗透,让学生真正体会并感受到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切实了解科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更好地激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一方面,一些小学科学知识并不容易被记忆或理解,为防止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应选择恰当的时机完成传统文化的展示。我们都知道,传统文化里的一些内容较为通俗,便于记忆和理解,将其与科学知识相融合,必定能够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实现学以致用是最终目标。在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能够为学生分析传统文化里的科学知识提供启发。

例如,在对“天气”知识进行讲解时,只是使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关键在于如何灵活应用。授课过程中,为引导学生完成所学,不断拓宽视野,可以对学生展现如下谚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先让学生对谚语的具体意思给予讲解,让学生知道怎么样通过观测云的方式去识别天气。其中“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指的就是早晨假如产生彩色的云就表示当天有下雨的可能,如需出门要带雨具;而晚上产生彩色的云,代表天气晴朗能够出行。“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天上产生鱼鳞一样的云彩,说明天气晴朗,稻谷可以得到比较好的晾晒,不需要来回翻。谚语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进行科学知识讲解的过程中使用谚语,学生不但能够提升对知识点的记忆,还能极大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指引他们利用所学知识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三、在知识巩固中渗透传统文化

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巩固。以往的教学经常会让学生自行查漏补缺,可是学生自身的自觉性较差,效果并不理想,如果在知识巩固环节把传统文化渗透到其中,使用引入传统文化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为清晰地学习科学知识。一方面,可以使用游戏的形式融入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并且有目的性地完成复习,提升复习的系统性和效率。另一方面,可借助传统文化建立有关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对其中包含的科学知识进行分析,提升学生灵活使用科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对“日食与月食”知识进行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收集有关的资料为学生完成“天狗蚀月”和“天狗食日”等神话故事的讲解。之后要让学生思考,两个神话故事讲述的都是何种自然想象,两种自然现象出现的原理和产生的区别又是什么。两个故事描述的都是日食以及月食,日食出现的原因是因为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光,地球则处在了月球的阴影中;月食是地球将太阳射到月球的光挡住了,月球处于地球的阴影中。在不断巩固知识的同时,围绕传统文化里的神话故事去完成问题的创设,提升知识复习的趣味性,并且,还可以深化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如上述例子中,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学生自身的热情彻底调动了出来,这样的一种方式能够让学生积极回顾所学的知识,深化学生对于日食和月食出现原理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太阳和月球以及地球的位置关系。

四、课内外结合拓宽展示平台

小学科学知识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有部分可以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有部分内容需要将其延伸到课外。教师可以运用学校科技月活动,策划科学和传统文化融合的选题,让学生完成设计和相关展示。

比如:六年级的同学挑选《有趣的食物链》去完成主题的设计。首先,可以指导学生将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图片引入到其中,然后展现出“羊入虎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以及“黄鼠狼给鸡拜年——没安好心”和“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等多个成语或谚语刻画出来的食物链,同时还需要尽可能寻找食物链上食物之间存在的联系,构成一个食物网。同时提出问题:“《龟虽寿》里的‘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指的是什么将腾蛇化为土灰?”引导大家在思考;最后呈现惠特曼的“上帝是爱小草的,所以让它成了大多数”。这样一种展现方式能够非常巧妙地把文化和科学进行有效融合,不但具备了整体性,同时其中还包含了非常强大的科学性。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经提到:科学和艺术在山脚下分开,在山顶上汇合。在世界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身上,都展现着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社会需要教师培养的是具有求真务实科学精神的学生,是能够真正关心世界的有人文精神的学子,是具有丰富情感体验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与接班人。

总之,传统文化属于我们国家劳动人民自身智慧的一种体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按照小学科学的特点,积极找出切实可行的渗透途径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通过分析可以得出,在新课的导入和知识讲解与知识巩固等多个环节去完成传统文化的渗透,能够让课堂氛围更加活跃,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应在实践过程中广泛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 柴玉凤《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的科学化设计》,《中国校外教育》2019年第22期。

[2] 胡土星《探究式小学科学课堂构建》,《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9年第7期。

[3] 于华新《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才智》2019年第19期。

[4] 许文凤《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合理运用》,《科技风》2084年第17期。

猜你喜欢
科学知识科学传统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饮料瓶中的云
探析小学科学游戏化教学
少年力斗传统
科学知识与我们的生活
梦想中的学校
科学拔牙
清明节的传统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