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立英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上下五千年华夏民族劳动智慧的结晶。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有效融入传统文化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高中生通过学习语文科目的相关内容,可以得到思想的熏陶和升华。因此,校方和教师应该注重高中语文中传统文化渗透教育的研究,不断改进、创新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模式,深入浅出地在语文教学课堂中分析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意义,并且及时总结查找目前在传统文化渗透中所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发展。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学 传统文化 渗透 DOI:10.12278/j.issn.1009-7260.2021.03.012
研究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可以有效增加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使其将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自己的责任,做一个有担当的新时代好青年。随着信息时代的快速发展,人们不再局限于追求物质文化需要,而是更多地追求精神文化。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属于精神文化的内涵,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需要从学校、学生时代落实。在语文课堂上,既提升学生的语文文学素养,又同时注重对于学生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思考,提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自学能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首先需要强调的是,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必要性。在讲解中国传统文化时,必须要注意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明确具体哪些部分需要传承,而哪些需要摒弃和防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范畴。之所以要不断传承这些优秀传统文化,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这些优秀的精神瑰宝,会随着时间慢慢消逝。传承其中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内容和模块,或者将现存的优秀文化与当今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可以起到推陈出新的效果和作用。将文化印在课本教材里,一代又一代地接力、传承,保存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的根本。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各类史书典籍、诗文、文学体裁,是扎根于整洁优美的汉字中的。所以,传统文化本身具有历史的年代感和文学的优美性。对于传统文化的“百花盛宴”,需要在强调博大精深的同时保留其独特性,既求同又存异。
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增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团结意识,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充满自豪感和自信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秉承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志向,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提高自身修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理想信念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其中最为广泛流传的儒家文化,提倡的是一种“开放包容”的理念和心态,是具有大格局意识的表现,是具有为国家、为民族、为人民担当的意识,是对于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不懈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的沉淀和筛选。当今国内社会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学习革命先烈吃苦耐劳的精神,是具有重大学习价值意义的。这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可以增强抵抗安逸环境的能力,坚持不懈怠,这对于学生综合成绩的提高也是具有重大意义的。
二、如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传统文化
首先,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具体来说,就是根据现有语文教材中所描绘的情景,进行传统文化方向、层面的延伸、拓展,利用图片、视频、音律等方式,为学生描绘一幅传统优秀文化的史诗级画卷,并在思维发散的过程中,给予文字性的描述和分析,让学生可以身临其境,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与风采。因为传统文化具有多样化的性质,所以教师在语文课堂教授传统文化相关知识、精神之前应该对文学背后所折射、反映的具体传统文化进行归纳整理。这样,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做到触类旁通,让学生的思维延展更为广阔。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授课方法,得到教师的青睐和重视。新时代的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利用先进信息设备,运用较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创新,保证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潜移默化地放入学生的脑海中,让学生可以自然消化、总结。因为高中学生已经具备相对较为成熟的思维方式,思考已经开始具有一定深度。教师可以考虑将课堂和讲台的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勇于提出自身的想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不断反省自身,然后教师在旁边提出改进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身真实的想法,并且倡导学生不断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情操,实现有效化的课堂翻转。
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式。这样的授课方式,可以让学生也成为“老师”,可以让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学生在“当老师”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自身的能力,也提高了语文素养和认识水平。这样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可以让课堂气氛变得生动有趣,学生也更愿意在课堂上吸收接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语文课堂是教师传授语文知识和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时刻。所以,要更加重视在语文课堂上的宝贵教学时间。在相当短暂的时间内,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课文中隐藏的传统文化内涵,需要积极、科学地思考。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教师针对每一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接受程度进行分类、合理地教学,仔细把控教学的进度和节奏,只有这样的教学方式才可以更好地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除了课堂上的时间,适当利用课外时间,也可以作为高中语文教学传统文化渗透模块的提高和扩展。但是要控制任务、作业布置的时间,不能给学生增加过重的负担。教师应将传统文化的渗透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可以摘选课文中较为核心、重要的内容,让学生进行积极思考,通过课外实践所获取的反馈、成果。教师要认真总结、不断完善课外实践适用的方法、策略。同时,教师也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探究方法的引导。
最后,学校和教师也可以阶段性地组织名师进行短时间的教学讲座,可以通过线上观看视频,也可以通过线下当面授课的方式,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这样的方式,可以更加有效地让学生感悟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从侧面探索、研究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本身的探究
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活的靈魂,是促进国家发展、实现民族振兴的永恒动力。对于当前外国文化不断侵入的巨大压力,积极学习弘扬、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势在必行。这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的方法之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必经之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代人民世代积累下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是经过历史和人民检验并对社会历史发展和人民思想观念产生积极影响的文化精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哲学、历史、语文、数学等众多方面,同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爱国、民主、坚韧等优良品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内核、核心是道德教育,是鼓励人们不断进取、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原动力,能够提高青年学生的意志和能力。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是血脉的源头。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思想是儒、道、释三家的思想。综合学习不同理论体系的积极因素并有效融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必备的要素。要想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传播,对于其本质追求的探究是必备的内容。
教师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在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增强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从大的方向上说,是当今时代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国内甚至是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弘扬;从小的层面上说,可以增强学生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提高语文、文学素养。拓展知识面,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许安平《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提升思想境界》,《石嘴山日报》2021年3月17日。
[2] 贾素宁、张丽丽《高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启蕴》,《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1年3月15日。
[3] 梁千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与传播》,《天津教育》202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