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云,本身是一种大气现象,形态优美多变,但因为远离人类熟知的大地,且而被赋予更为悠远深刻的文化意义与审美价值。本文简要梳理了云的自然形态,以及云作为图像,在中西方绘画史中的源流,最后具体讨论水彩画中对云的形象处理,以及技法使用。
关键词:云;图像;绘画
一、作为符号的“云”
从古至今,人类对于自然现象的探索与理解,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生存环境的思考,也是人类建立“宇宙观”的基础。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风雷雨电”这些大气现象的意义愈发丰富而复杂。复杂的天象变化,对于地上的人类而言,无疑是神秘而伟大的。而云出现在绘画文本中,不光指示天与地之间的关系,而且还包括此岸与彼岸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遵循自然法则的空间跟一个任何科学都无法探秘的神圣空间之间的关系。
(一)云的自然形态
气象学范畴内的云,可以分成三族十属二十九类。其中,可以从所处高度上分为三族,即低云,中云和高云。高云呈现羽毛状。中云笼罩面积广,底部具有条纹结构,或成波状抱团出现。低云是最容易被人类观察到具体外观的云族。积云云体孤立、分散,垂直伸展的程度与水平扩散的范围基本相同,在天空中的外形基本与花朵类似,所以也被描述为“云朵”。层状云水平扩散范围广,厚度均勻,就像一块巨大的布几乎可以笼罩整个天空,同时也是中国山水画中,经常描绘的“水云”。
云积多则为雨,把云向和晴雨联系起来,也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宋代孔平仲《谈苑》中有这样的论述:“云向南,雨潭潭;云向北,老鹤寻河哭;云向西,雨没犁;云向东,尘埃没老翁。”可见,云的运动方向变化,反应了大气系统的往复,结合季候与地理,可以预示天气变化。在没有气象卫星等现代科技手段的古代,对于云气的直接观察,可以判断局部地区短期的天气变化,从而利于农业工作安排和日常活动。也就是说,云有预示性。在特定时代中,云与社会活动的紧密联系,拓展到了更具神秘学色彩的方面。从云推断天气状况到从云预示吉凶祸福,经历了一个从明预到暗预的过程,即文化的引申。
(二)西方绘画中“云”的图像学意义
在艺术作品中来看,“云”不是一个风景的元素或者戏剧的道具,它首先是种气象现象。而它正是作为气象上的一种现象,而在艺术表现中凸显出其独特的作用。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云是一个没有表面的物体,但并非没有质体,因为它就跟雾一样,是由大气的增厚、增浓造成的,是在空气中的湿气凝固而成的。但是正因为这种独特的美学价值,而常常被艺术家们用来代指,在众多的空间中代表着天空的区域,或者说“地面之上”。既有神圣的意义,又有气象等的意义,以及从某一区域到另一区域的过渡,它在视觉的连续性中引入了一个窗口、一种回流,这种窗口与回流是由人类文化系统本身唤来的,甚至回答了此种迥异甚至互相矛盾的绘画与圣像需求与功能:云被允许在一个好像应该排斥超自然的现象的网状结构中,可以顺理成章地将超自然现象引入人间。
云作为一种符号填写了无数经典的画作。在这些画中,云的位置在不断变化着,或仰视,或平视。观察中外绘画中描绘的云朵,会发现其观看的角度都会随时代的变迁而有不同的变化。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由于画家们对自然现象,以及自然世界的规则兴趣愈加浓厚,也正是因此透视法开始普遍流传,画作中的空间层次相较前人之作,变得丰富而真实。在深化远景时,描绘云彩必不可免。此时的画家不仅延续了早期艺术时期对云彩的观看方式,更产生了新的观看角度,丰富了绘画的表现形式。整幅画面云上云下构图。柯勒乔的《圣母升天图》从正下方观看的角度来描绘云彩。画面中的云彩围绕成圆形,一层层构建出天堂的景象,使观看者仿佛看见天国世界在自己的上方展开,这种幻觉给人一种强烈的印象。
(三)中国古代视觉图像中的云
而在大洋彼岸,也早在商周,青铜器上便有代表“云雷”的回形纹。其呈现为连续性回转盘旋线条的纹样,多出现在边缘或中间,或作带状环绕或包围整个容器。“云雷纹”用来实现礼仪功能,属于联接天地人的载体,作为一种与天来进行沟通的符号形象。
当器物上的云纹走向山水画中的云,云作为山水画中的开放空间,它的形状位置不受纸张大小的限制,在方寸之间自由出入,游离于更加广阔的画外空间,契合了天人合一的观点。
二、“云”的具体造型
(一)中国传统“云”之造型
在中国传统造型中,云的勾勒法(含勾云法、勾填法)主要在精笔(青绿、金碧、界画)山水中使用。水墨山水中,云的技法增多至染云、空云法、勾染法。
水墨山水中,云可以来处理画面的虚实转换、疏密,起着联结和遮蔽的作用。将一幅画中云的位置完全空出来,我们会看到若干片段,各在各处,并无区别。但正是这层层的云气夹杂其中,使它们之间发生了关系,联接到了一起。在云气的遮挡下,任何事物可以融在任何地方,不为世人所见。距离和关系在云间变得不清晰,人的理性陷入了某种昏昏欲坠的迷雾感。在《踏歌图》中,近景人物林泉,中景亭台楼阁,远景孤峰。分割空间的画面元素便是云气。山峰和农家"踏歌",一俗一雅被云气一隔,协调统一共处一画中。此处的云气用留白空出,悬浮在山间,并没有掩盖住山石木林,更拉开了由远到近的整个空间。
云具有一种短暂性。上一秒它是如此,下一秒它却变幻它样,稍纵即逝。可不论山林木石以纷繁的面目出现在何处,山间的云气却始终如一地漂浮空中。在理论著作中(如《林泉高致》、《山水纯全集》)有大量的关于云的形态、云在不同的季节中、不同的时间段、和一些伴随其它自然现象到来前后的状态。
(二)水彩画中的“云”
作为与传统的中国绘画有着相似性的水彩画,从国外传入中国到现在己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其传入后便融入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学思想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中国水彩画艺术。
在时代推动和中国传统山水画的影响下,来自西洋的中国水彩画在“云”的阐释上也形成其丰富独特的面貌。可以有具有自然主义审美的,模仿油画技法的写实的“云”,如向园《夏风》中的散布的低空淡积云,这也告知着这是个天气晴朗的午后。有涂蓉蓉的《铿锵之音》以抽象的表现方式传递到了“无形”和“有形”之间的微妙关系,背景的蓝中若隐若现白色的高积云。还可以有有王利明《茶馆忆事》中拼贴的的椭圆形纯灰色云。特别是在刘寿祥老师的风景画中,云既有团团锦簇的体积,又吸收了不用线勾的渍染法,厚重却不留一丝痕迹。在他的风景画中,“云”大都出现在西方透视体系画面的上半部分,带有引导透视视线的目的。并且常常这里的云其实不是这处的云,是刘寿祥老师选取的别处别时的云。同时,云颜色的深浅也有着强烈的气象意义。《山雨欲来》中重色的密布的云层预示着暴风雨的来临,紧张的气氛一触即发,也可能暗示了这里面临着的消失的危机。
参考文献:
[1]于贝尔·达米施 著, 董强. 凤凰文库·艺术理论研究系列·云的理论:为了建立一种新的绘画史[M]. 江苏美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 2014.
[2]丁丽. 浅谈"云"符号在美学中的意义[J]. 科教文汇, 2018, No.427(07):155-157.
作者简介:古清源(1997—),女,汉族,湖北武汉人,艺术硕士,单位:湖北美术学院水彩画系,研究方向:水彩画艺术研究。
(湖北美术学院 湖北武汉 420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