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淑君
摘要:创作于左翼电影运动期间的《姊妹花》,以完整的叙事和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描绘了三十年代的底层人民的生活困境,表现一种敢于冲破阶级的进步意识,但是电影在创作表达上不可避免的带有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甚至被认为有着“阿Q”式的精神满足,是一部不合格的左翼电影。其影史价值需要一个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左翼电影运动;《姊妹花》;进步意识
一、引言
电影《姊妹花》是1933年明星电影公司摄制出品的中国故事片,由郑正秋导演。在左翼电影运动轰轰烈烈的浪潮之中,电影以其穷富、善恶、悲喜等二元对立模式反向书写了一对双胞胎的不同命运,加之跌宕起伏的情节设计和新颖的“镜像”拍摄(由胡蝶分饰两角),在商业上大获成功,也成为郑正秋后期创作的典范之作。但是影片同样有着时代的局限性和激进主义,在批判社会上力度不足,许多左翼文化学者认为其市民性超过了左翼电影性质。
二、左翼电影运动与《姊妹花》
如果想要了解这部电影的创作动机和创作理念,就不得不紧扣当时独特的社会背景来进行思考。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加剧,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和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之战激起了民众的强烈抵抗情绪。此时风花雪月、儿女情长的文艺片已经不适用于时代的急迫需求,社会和民众需要一种声音引领他们开始觉醒的思想,更需要一种视角去表述自己无法讲出口的压迫苦难,左翼文化运动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并且内在的与置身于水深火热中的人民大众和无产阶级联系起来。1931年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发表了《最近行动纲领》,其中指出“除演剧以外,本联盟目前对于中国电影运动实有兼顾的必要......目前未取得映出的公开性以及深入各大小都市各市民层之间,剧本内容暂选暴露性的。”电影上的改革就此开始。据统计,在1928-1931年间,上海大大小小有50家电影院拍摄400部电影里250部左右都是神怪片,约占出品的60%,可见其泛滥程度。而在左翼电影运动掀起之后,1933-1937年所拍摄的国产288部影片中有74部是左翼电影,并且在国民党加紧审查制度的前提下,这些电影以隐蔽的叙事技巧和经过粉饰的进步思想进行构思创作,由此能够看出这一时期电影产业从娱乐性到社会性的转变。在这样的创作背景下,《姊妹花》响应号召,以家庭为中心力求在电影中展现出阶级间的差距,关注底层贫苦人民以痛批社会的阴暗。
另外,当时社会经济的衰落,电影市场也呈现出萧瑟境况,由于高价购买有声电影器材、公司为扩大业务购置房屋失败以及胡蝶主演的《啼笑姻缘》损失惨重等因素,明星电影公司在电影《姊妹花》上映之前曾财政匮乏。1934年《姊妹花》在上海新光大戏院公映,为颓势中的公司带来蓬勃生机,由此可以推断,当时明星电影公司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寄希望于这部电影中,也就意味着这部电影的创作必须要紧贴民众的喜好来进行构思,或说它必须给银幕前的观众制造一个关于匡扶弱者的梦,于是电影不可避免的去迎合大众的口味,创作上就出现了不太真实的情节。
以上观点的汇总不难看出,《姊妹花》的出现有着其合理的契机,特殊时代背景下所促成的左翼电影运动的兴起,加之明星电影公司在经济上的需要以及创作人员当下的观念表达,形成了一种错综复杂的电影创作理念,才造就了《姊妹花》市民性和进步性、雅俗共赏的特点。
三、《姊妹花》的商业价值
根据程季华在《中国电影史》中的记载,姊妹花在上海放映时,“创造了连续放映了60余天的票房纪录”在当时包括电影行业在内的社会经济衰退的趋势下,这部电影如何能够获得如此大的商业成就呢?从本质上讲,电影的成功有赖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前面有提到,社会危难的时刻,这部电影在揭露社会黑暗,激发中国人民的意识觉醒方面有着很大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替民众宣泄了对于贫富阶级的不满。与此同时,公司对电影的宣传策略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首先在于其明星效应,影片中由著名女星胡蝶分饰两角,胡蝶在当年被冠以“电影皇后”的美誉,且在1930年《影戏杂志》举办世界明星选举,请中国影迷选出全世界影星的前十名,胡蝶排名第六,可见其在当时盛享名誉。其次是这部电影的广告宣传,根据报纸的宣传,《姊妹花》的公映日是1934年除夕夜,而电影在2月9日就开始在《申报》和《新闻报》上宣传,比如2.11日“郑老夫子整年的心血结晶!老牌皇后两个阶段的演出!”2.28日“不看本片毕生损失,迟来一步就抱向隅”等等高达六十多天的广告,且每天都保证广告词的新颖,想尽办法来进行宣传。
四、综合评价
后世有人将《姊妹花》视为一部不合格的左翼电影,认为其中充斥着市民电影的戏剧性和幻想因素,完全否认了其进步意识。实际上,对一部电影的考量不能先入地将其框定位某一电影流派,左翼电影这一有局限性的定义,后来转而以“新兴电影运动”来定义。我们看到影片的镜头里, 在贫苦中依然保持乐观幸福的一家人,努力耕耘自己的生活却不得不背井离乡,努力平静的生活却还是遭到社会的残害,贩卖洋枪的人把大宝的公公打伤,而她同样被贩卖洋枪的父亲一再抛弃,无一不是一种巧妙的讽刺,于是人物开始反抗,开始控诉社会的不公。
电影叙事框架仍是市民电影的表现方式,但是它将激进的左翼思想填补其中,抨击强势阶层,同情弱势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姊妹花》形成了一种新市民电影与左翼思想相结合的新形式,避免枯燥的道德说教和意识传播,而是通过精彩的故事以无形的能量传递进步思想。总之,这部电影在叙事、摄影技巧以及主题内容上都不失为一种进步的表现,不可轻易将其定义为精神的虚假满足,社会思想的觉醒绝不是在一瞬间就能轻易实现,这部电影的商业成功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人听到底层人民发出微弱的呼救声逐渐变得彻耳,进步意识在社会上的普遍觉醒才不会变得遥不可及。
五、结语
电影《姊妹花》创作于人民所处于的水深火热时期,为人民发声,为强权的存在愤愤不平,以新颖的摄影手段和独特的人物塑造,传递着一种进步意识,虽然有着自身的局限性,但仅以不符合单纯的流派定義来框定电影在影视上的地位绝不是理性的选择,既要从现代的眼光出发,也要顾全时代的特定价值,进而完成对影片的客观性评价。
(山东师范大学 山东济南 250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