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兰
作文本收上来了,我打开其中一本,看到这样一段话:“最喜欢的就是在田里逮蚂蚱。在田地里,看到一只绿色的蚂蚱,我轻手轻脚走过去,一扑,蚂蚱跳出几十米远……”我笑了,用红笔圈出“几十米远”这几个字,在旁边写道:“蚂蚱怎么可能跳几十米远呢?七八米是可能的。写作要尊重生活事实,不可随意编造。”
作文讲评的时候,看到这个男孩盯着评语发呆,我就笑着说:“是没逮过蚂蚱,还是不知道一米大约是多少呢?写作的第一要义是真实——”“不,老师,蚂蚱真的可以跳那么远的!”他涨红着脸辩道。我有点不高兴了。我从小在田地里长大,什么蚂蚱没逮过,和我争?但我还是尽量温柔地说:“逮蚂蚱呢,要分时候。尽量要在早晨太阳还没升起来,露水容易沾湿翅膀,蚂蚱还没有热身、飞不起来的时候逮,这时候蚂蚱最多跳几米远。蚂蚱跳得最远的时候是中午,太阳升起来,温度升高,它身体灵活,可以跳七八米,甚至十几米远,这时候就很不好逮了。”
我停下来,看着他。他没有说话,但脸上明显是不服气的神情。于是,我继续说:“不同种类的蚂蚱跳的远近也不一样。那种通体灰色的蚂蚱,虽然个头小,却很敏捷,跳的距离也远;还有一种绿色的蚂蚱,体型较大,头部是较突出的方形,跳得比较远;普通的绿色长条形蚂蚱,头部尖尖的,都跳不远,很容易被逮到……”小男孩眼睛慢慢开始闪亮了,可能是终于说到他喜欢的话题了,也可能没想到我这个老师对蚂蚱竟然懂得这么多吧。看来,作为农民的孩子的经历,对教学也是有一定帮助的。但我没有继续“几十米”的讨论,我想,当他知道“几十米”到底有多远时,他自然就会明白该怎么写作文了。这么想着,我离开了教室。
秋天真的很美啊。大课间的时候,孩子们在做早操,我便来到学校东边的院墙转转。这里有一排樱花树,夹杂着几棵银杏树,地上铺了方砖,方砖的缝里还长出一些小草。现在樱花虽然没有开,但是在这样的方砖路上走一走,心情很不錯。
正溜达着,忽然有什么东西一跳。我定睛一看,哦,是一只绿色的小蚂蚱。我看看不远处的塑胶跑道和水泥地,再看看这一路的方砖,心想这小生命还挺顽强,在这样的环境里也能生存。忽然,童心萌发,我也要逮住这只小蚂蚱。我轻轻地蹲下身子,抬起手掌,五指弯曲,瞄准蚂蚱,双手一扑——蚂蚱竟然跑了。这只小蚂蚱,还想逃出我的手掌心?我再扑。这一次,这只长条形的、头尖尖的、跳跃能力应该是最一般的绿色小蚂蚱,居然跳得很远很高,竟然停到了院墙上,我伸手已经够不到了。院墙足有三四米高,外面就是一片广阔的田地,从教学楼上可以望到田地里一片丰收的繁忙景象。蚂蚱在院墙上停了一下,稍事休息,振翅起飞了!是的,它晃晃悠悠地,竟然飞起来了,距离绝对超过了十几米。然后,它晃晃悠悠地,没有停歇,飞过了高高的院墙,飞到了院墙外的那片广阔天地。
我看得目瞪口呆。
或许因为我小时候在田野里逮蚂蚱时,田野里草多,可以给蚂蚱藏身之地,蚂蚱并不需要跳太远,所以确实没见过“几十米远”;也或许,蚂蚱跳几十米远的情况也是有的,只是不多见,在时间的河流里,我已经渐渐淡忘了。可是现在,我目睹了被我称作“最不能跳”的小绿蚂蚱跳出十几米远,还飞出了高墙之外,我这才明白,我给那个男孩的评语错了。
后来,我找到那个男孩,向他道歉。我们又一次讨论了蚂蚱的话题,并且得出一个结论:几十米远,不应该用“跳”,应该用“飞”了。我们还相约有空一起逮蚂蚱。
(作者单位: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昆仑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