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良(化名),男,10岁,五年级四班学生,坐在最前排,小个子,机灵,好动,活泼异常。因为浑身脏兮兮的,又多嘴多舌,所以班上同学都不喜欢他,老师也不例外。经过调查才知,他是个留守的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在家由年迈的爷爷照顾。
我教他语文课,我不讨厌他,也谈不上喜欢,有时看到他蓬头垢面,实在是不堪入目,忍不住奉劝他把脸洗一下,可是,过了几天,他还是老样子,真让我很头疼,很无奈。满怀希望想帮他一下也不凑效,这多少让我有点失望。
说来很凑巧,正当我准备放弃帮助他的时候,学校通知我到河南师范大学参加教师培训,在培训中,我拜读了王晓春老师的《教师的智慧从哪里来》,其中一篇《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让我感触很深,反思我对付良的教育行為之所以不凑效,是因为我对他实施的说教式干涉性教育不对头,而应该对学生实施自我反省自我教育式的帮助式教育。看过此篇文章之后,我决计对原来放弃的付良重新予以帮助。
经过紧张的两个周的教师培训,我又回到了工作岗位,当我风尘仆仆满怀喜悦的心情走上讲台时,十四班的同学欢呼雷动,纷纷向我招手,高喊:“老师,你回来了”,“老师,我想你了,你想我们了吗?”忽而,听到与众不同的非常熟悉的而响亮的声音,“老师,我想死你了”,不用猜,是付良在喊,听到他的话,我亲切地抚摸着他那肮脏而凌乱的头发说:“老师也想你了”,这时,我又听到一种异样的声音,“老师,付良的头发脏的很”,机会来了,我不失时机的说:“付良啊,同学们的话,你听到了吧,老师今天提出一个要求,希望你回家把脸洗一下,下一节,我要看你白白净净的脸。”
第二天中午放学,正当我要走出校门口的时候,忽然听见背后有人对我说:“老师,我洗脸了。”不用猜,是付良在喊我。听到他的话,我夸赞他有进步,他笑得非常灿烂。他的脸确实是干净多了,但是头发依然很乱很脏,脖子黑黑的。
下午在班里见到他的时候,我很高兴地对他说,你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同时,又给他提出一个新的要求。为了促使他自我教育,接受我的主张,首先让他站起来看一看最欣赏谁?坐在最前排的他扭过身去说“张浩”,我说“为什么?”他说,他脸上干净,发型也好看,讲究卫生。于是我不失时机地说:“你有什么打算?”“理发。”我接着说:“说话算话。下周再见,同时,老师还有一个要求,礼拜天洗个澡 。”他说:“中,中!”
到了下周二下午第一节,我给他们上课的时候,我第一眼看到付良的头发剪了,而且发型很规范,再仔细瞅瞅,脖子上的灰没了,衣服也干干净净的。于是我问全班同学:“同学们,大家看,付良变了没有?”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变了。”“头发剪了,变干净了。”还听到个别同学说,“付良还洗澡了呐。”这时,我对着全班同学讲,我为付良同学的进步感到欣慰,班里掌声一片。同时,我也期待着每个同学取得新的进步,不管在学习方面,卫生方面或者其他方面,老师会为每个同学的进步而感到高兴的,掌声再次响起。
下课后,我急匆匆走到办公室,开口就问:“徐老师,你发现付良变了吗?”他不假思索地说:“变了,变干净了。”我自豪地说:“这是我对他实施‘帮助式教育’的结果。”恰巧年级主任陈主任也在那里。他提醒我说:“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能停步,学生有时会反复。”我说:“我有准备,我会坚持的,我对学生充满信心!”
他因为不会和同学交往,总和同学闹矛盾,同学们都抵触他,他自己也好像觉得大家都会笑话他,总是以更加不当的行为想得到同学们的关注。如:他会在下课偷偷把周围同学的学习用品互换位置,以至于上课后大家都找不到自己的东西,他赶紧告诉别人,想获得大家的感谢。后来大家发现了这个秘密,集体“上访讨伐”。我感觉到问题的严重性,就和他谈话,他见我态度和蔼,把真实的想法告诉了我。原来他这样做完全出于一片“好心”,想帮助同学,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多么单纯的孩子,我庆幸自己没有粗暴地解决。我教给他和同学交往的一些方法,并给他出了个主意。他家的书特别多,可以主动把书借给同学看,从这里打开和同学正确交往的通道。他试着这样做了,刚开始大家还是防着他,不知道他又会玩什么花招,我就在班里公开他主动把自己的书和同学分享的事情,同学们也由半信半疑开始了对他的信任。慢慢地,他和同学之间用书架起了友谊和信任的桥梁。我们班图书角建立时,他捐的书是最多的,他愿意和同学分享了。虽然他爱做恶作剧的本性还没有完全改掉,但是和同学关系融洽后,同学们似乎也没有那么计较了。
现在,我经常看到付良同学脸上洋溢着笑容,看到他和同学们在一起游戏的欢快场面,看到他如我所愿挺进了优秀生的行列(尽管他身上还有拖拉的毛病),我心里特别欣慰。
通过“付良变了”的个案,我想起了一位专家的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说的是多么有道理啊。事实上,学生差不是素质不好,是我们的办法太少。如果,用我们的爱心和智慧去关注学生,业余多读一些教育专著,我们可以从那里汲取丰富的营养。更进一步促进学生的转化。
河南省柘城县第二实验小学 沈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