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態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赋予宁夏新的时代重任。文章在分析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存在的突出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在保障黄河安澜、科学保护修复、水资源高效利用、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驱动、内陆地区开放等方面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黄河流域 先行区 生态保护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044-02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等九省(区)注入渤海,干流河道全长5464公里,流域总面积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的7.84%。黄河是我国西北和华北地区最大的供水源,以其占全国2%的地表径流,承担着全国15%的耕地、12%的人口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黄河流域省份2018年底总人口4.2亿,占全国30.3%;地区生产总值23.9万亿元,占全国26.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确定的重大国家战略。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是党中央赋予宁夏新的时代重任,为宁夏走出一条高质量发展路子明确了方向、擘画了蓝图。宁夏应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统领宁夏经济社会发展,抢抓战略机遇,发挥比较优势,担负历史使命,强弱项、补短板,抓好大保护、推进大治理。为此,笔者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谋划。
一、以服务国家战略为己任在保障黄河安澜上贡献力量
洪水、冰凌、水沙关系失衡等自然灾害始终威胁着黄河的生命安全。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用水增加和上游水库大量拦蓄汛期水量,致使进入宁夏河段的水沙关系恶化加剧,造成河道淤积抬高,主槽淤积萎缩,行洪排冰能力下降,河道淤积致使河防工程的防洪标准不断降低,严重威胁河防工程的安全。由于河段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河道流向,宁夏河段凌汛灾害也十分严重,20世纪60年代前,年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凌汛灾害发生。刘家峡水库建成后,宁夏河段开河期凌汛灾害虽然有所减少,但仍时有发生;自古黄河具有“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自然特性。由于河道来水来沙的变化,造成各河段“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问题更加突出,其中,宁夏河段由基本冲淤平衡逐步转为淤积,年均淤积量近1000万吨。受其影响,宁夏河段正在向“悬河”态势恶化。
保障黄河安澜是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重中之重,以黄河宁夏段的安全促进黄河全流域的安澜。针对黄河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复杂难治症结,统筹谋划上下游、干支流、左右岸,分类施策开展泥沙综合治理,增强水土保持能力,大规模减少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和管理水沙关系;加快推进黄河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建设,完善以重大水利工程为主的水沙调控体系,加强与上下游骨干工程协同联动,提高全流域水沙调控能力;围绕加强防洪防凌,进一步加强黄河干流标准化堤防建设,率先实施好河道和滩区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两岸堤防、河道控导、滩区治理,打造百年防堤,有效防洪防凌,建成黄河流域河道堤防安全标准区;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从“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视角,充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建立灾害监测预报预警网络,强化对水文、气象、地质、雨情、旱情、凌情等状况的动态监测和科学分析,实现区域范围内数据资源跨部门和跨省域共建共享,采用数字黄河、模型黄河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实施增水(节水)、减沙、调控水沙、恢复黄河生态环境等综合措施,建设“智慧黄河”走在前,确保科学治黄。
二、以生态功能分区为依托在科学保护修复上作出示范
生态环境脆弱是整个黄河流域面临的共性问题,宁夏作为黄河流域的重要省区,生态本底条件差,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水源涵养退化、森林量少、湿地萎缩等现象明显,水质污染加剧、工业污染点多、农业污染面广、城市污染量大、水生态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土地沙化、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等形势更为严峻。宁夏三面环沙,沙漠和沙化面积大,受风沙侵害十分严重,导致生态环境脆弱,尤其是宁夏中部干旱地区是我国土地沙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尽管宁夏高度重视沙漠化防治,是全国第一个实现了沙漠化逆转的地区。但截至目前,全区沙化土地仍占总面积22.4%的,有13个县(区),300多万人,198万亩农田,1815万亩草场直接遭受风沙危害,有250万亩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遭受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随着人口增加和农业、工业的发展,耕地面积不断扩大,致使草场面积逐年减少,其中90%以上的草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退化,草场面积大幅减少;水土流失治理难度不断加大,大多位于宁夏中南部范围内,因土质疏松贫瘠、终年缺少植被,遇夏秋暴雨,往往造成严重水土流失。
因地制宜开展黄河流域分类分区生态保护与修复,针对依然脆弱的生态环境,在推进黄河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的同时,重点应结合宁夏地处黄河流域上游因受气候变化影响较大,具有生态脆弱性和气候脆弱性的特征,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的生态保护修复。加快建设以宁夏平原为重点的北部引领先行示范区、以中部干旱带为重点的防沙治沙示范区、以南部山区为重点的水源涵养示范区。
三、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抓手在水资源高效利用上持续用力
黄河水资源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7%,80%的开发利用率已远超一般流域40%的生态警戒线。宁夏地处我国西北荒漠与绿洲交接的生态脆弱区,全区干旱地区占64.1%、半干旱地区占27%、半湿润地区仅占8.9%,干旱缺水是宁夏的基本区情特点,多年平均降雨量不足黄河流域平均值的2/3和全国平均值的一半,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0%,加之水资源利用粗放,工农业用水效率仍然不高。从2019年宁夏与全国及沿黄9省区主要用水效率指标看,宁夏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低于全国0.554的平均水平、在沿黄9省区排在倒数第三位;全区万元GDP耗水量178.6立方米、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7倍、在沿黄9省区中排倒数第一,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38.6立方米、在沿黄9省区中排倒数第2位。宁夏作为全国省级节水型社会示范省区,城乡节水成效还未充分发挥,全社会节水意识依然不强,节水设施普及使用率不高。
针对宁夏干旱少雨、严重缺水的现状,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应通过建设节水型社会,打造黄河流域水资源高效利用的典范。坚持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和节水型社会建设考核,合理规划人口、城市和产业发展,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对流域水资源科学规划,科学划定区域、行业用水效率管控红线,明确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结合黄河取水总量控制指标,建立覆盖农业、工业等重点领域节水定额标准体系,坚决抑制不合理用水需求。大力推进节水型社会、节水型城市建设,实施全社会节水行动,推动用水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
四、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在经济高质量发展上走在前列
黄河是宁夏的发展之河,宁夏经济发展主要倚靠黄河,黄河流经宁夏12个市县所形成的黄河生态经济带是宁夏发展的黄金地带,以全区43%的土地面积集中了全区57%的人口、80%的城镇,创造了宁夏90%以上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宁夏因黄河灌溉成为全国12个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黄河也成就了宁夏的工业,全区23个工业园区有15个布局在黄河生态经济带,产值占全区工业的90%以上。但與黄河流域发达地区比较,宁夏的发展还存在着一定差距。2019年宁夏人均GDP为5.42万元,在黄河流域9省区中,位列第六,比排名第一的山东7.28万元低1.86万元,传统产业仍占工业产值75%以上,经济结构“倚重倚能”特质较为明显,多年来依靠资源开发、能源利用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仍未从根本上转变,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对外开放程度较低,高质量发展动力相对不足。
实现宁夏经济高质量发展,出路还在如何依托宁夏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做强特色产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自治区确定的电子信息、新型材料、绿色食品、清洁能源、葡萄酒、枸杞、奶产业、肉牛滩羊、文化旅游九大重点产业,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指明了方向。应围绕九大产业发展,引导产业集聚集群,集中打造一批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同时,全面落实全流域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严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投入产出率低的企业,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从提高技术含量、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降低碳排放、节约水资源等方面加快推进产业高质量发展,以高质量产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五、以科技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在创新驱动发展上取得实效
从黄河流域整体在科技创新方面的情况看,与长江经济带相比存在不小的差距。据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评价报告2018》显示,在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排名前10位的省份中,黄河流域仅有陕西和山东2个省份入围,而长江流域有5个省份入围。黄河流域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的均值为52.83%,比长江流域低9.82个百分点,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5.9%。2018年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研发投入占全国的56.8%,专利授权量占全国的62%,共设立了上海张江、江苏苏南、武汉东湖、长株潭、重庆、成都等6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而黄河流域9省区的研发投入只占全国的23.7%,专利授权量仅占全国的24%,只有甘肃兰白、河南郑洛新、山东半岛3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宁夏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应持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着眼九大重点产业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解决生态环境重大问题所需,以沿黄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区、防沙治沙科技创新示范基地等为依托,争取国家支持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产业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创新转化中心等平台载体,并通过各类平台载体汇集人才和资源,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引进激励、科技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带动社会全面创新,让创新真正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泉。
六、以区域务实合作为抓手在内陆地区开放上力求突破
相比京津冀、长江流域、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黄河流域整体对外开放程度较低,9省区进出口贸易仅占全国的12.3%。宁夏外向型经济总量小,进出口总额仅占经济总量的7%左右,在黄河流域9省区中排名较为靠后,首府银川的进出口依存度和贸易总额在黄河流域省区首府城市中均排名较低,开放不足已成为制约宁夏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宁夏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应紧抓“一带一路”建设重大机遇,坚持对内对外开放相结合,将区域务实合作作为高水平建设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的突破口,充分发挥中阿博览会的平台作用,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以及周边省区的交流合作,借助发达地区全产业链和外贸产品,依托中欧班列,着力培育发展商贸物流、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19(20);4-11.
[2] 汪一鸣.资源.环境.经济.城镇化.汪一鸣地理研究文集[M].河南出版传媒集团,阳光出版社,2015.9.
[3] 郭秉晨.大柳树深思——黄河黑山峡大柳树水利枢纽工程在国家的战略地位和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研究[M].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6.
[4] 董家林.黄河与宁夏[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1.12.
(作者单位:宁夏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中心 宁夏银川 750001)
[作者简介:王旭(1969—),男,宁夏银川人,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高级经济师,主要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和政策研究、各类规划编制、区域经济发展研究等。]
(责编:若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