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氏文通》“通名假借”的逻辑分析

2021-09-10 07:22李琳琳
今古文创 2021年1期
关键词:词类

【摘要】 “通名假借”说是《马氏文通》的精华理论,却在传统语法研究中被湮没。本文运用杨光荣先生的“分析语法”来解释《马氏文通》的“通名假借”,以期发现其中的深刻蕴含。

【关键词】 《马氏文通》;词类;内涵义;外延义;词相变换;通名假借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1-0046-02

基金项目: 西安欧亚学院校级科研基金项目;项目名称:张栻教育思想及办学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9XJSK14。

《马氏文通》(以下简称《文通》)作为汉语语法的开山之作,论著中所论及的多项语法理论对现代汉语语法的影响不可估量。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文通》对汉语词类进行了划分,这个理论提出后引起了长达半个世纪的词类大讨论,至今仍争论不休。“字类假借”便是马氏在词类划分的基础上提出的,共分为五类:“通名假借”“静字假借”“动字假借”“状字假借”以及“虚字假借”。

一、“字有定类”与“字无定类”的不矛盾性

《文通》开篇即是“正名”,“凡立言,先正所用之名以定命义之所在者,曰‘界说’”[1]。接着为汉语划分了词类,“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维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实字之类五,虚字之类四。”[2]马建忠先生根据“有解”“无解”将汉语进行系统的二分,将“有解”的实词分成了名字、代字、动字、静字以及状字五类,“无解”的虚字分为了介字、连字、助字和叹字四类,并且对这九类字进行了严格的界定。但隨后提出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3]说引起了争论,研究者认为其前把词类划分为九类,之后又提出了“字无定类”,前后矛盾。笔者认为可以试着运用西方数理逻辑思想来理解马先生的论著,这一想法源自杨光荣先生的“词性相对论”学说。

杨光荣先生在他的《现代分析哲学视野中的句本位语法——为纪念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中提出了“词性相对论”[4],“词性相对论,本质上是词义取值问题。任何一个词,其语义均由外延义和内涵义所组成,相应地,词义的取值范围只能是外延义和内涵义。而词义的取值方式则可以划分为‘静态取值’和‘动态取值’两大类。所谓静态取值,就是常规取值,即脱离语境的取值。”[5]杨先生认为凡词在未进入语境时,都有词音、内涵义和外延义三个维度,一旦词进入语境当中,根据语境的限制,就只剩下两个维度,即词音和内涵义或者词音和外延义。因此,《文通》开篇把词分为九类的做法,是依据词未进入语境时的静态取值来划分,而之后提出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则是站在词的动态取值范围的立场看问题。

一旦词进入到具体的语境当中,就会受到语境机制的作用,之前的静态取值所确定的词性类型就会发生改变,就出现了新的类别,在变化中产生不同情况。一是静态取值确定的类别和动态取值确定的类别正好吻合,一是静态取值和动态取值所确定的类别不同。而第二种情况又大量存在,因此就出现了马建忠先生在《文通》中提出的“通名假借”说。

二、“通名假借”的逻辑蕴含

“假借”最初是用于汉字的研究,在表达某些事物或意义时找不到相应的字形进行书写,就会根据它已有的读音找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借用其字形,这是最初汉字假借的含义。《文通·正名卷》:“虚字则概皆假借于有解之字,如‘焉’为鸟名,‘为’为母猴之属。故字原原无无解者也。”[6]“焉”“为”通过对具体实义的假借,分别用作助字和介字。吕叔湘先生在《〈马氏文通〉读本·导言》中提道:“《文通》所说的‘字’,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指文字,即汉字,一是指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即词”[7]。也就是说在《文通》中文字的字和字类的字没有做严格区分,这就很难辨别书中的假借具体是指文字学上的用字假借还是词类之间的假借。区分此处的假借需要在例子中分析,通读全书可知,《文通》中运用文字学上的用字假借是少数的,大部分是字类之间的假借。“马氏从一般用例中找出某类字经常充当何种句子成分,遇到他类字来充当这种句子成分时,便说是假借乙类字为甲类字。”[8]

《文通》中借用“假借”这一术语来化解词在进入语境之后词性动态取值和未进语境时静态取值的不同带来的矛盾。而“假借”的实质就是词类变换,杨光荣先生在《论“分析语法”——自然语言的可计算性及其形式理论》中对《文通》的“假借”做出了理论阐释,提出了“词相变换”理论。“所谓‘词相’是指词在静止状态下即未进入句子状态中的样态与词在动态状态下即已经进入句子状态的样态”[9]。“词相变换”是指词相在静止状态下到动态状态是会发生变换的。而马氏提出的“假借”便是这种转化的一种代指。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文通》中“某假借某”是后者用作前者,而非前者假借作后者。

讨论“通名假借”,了解了何为“假借”,还需知道何为“通名”。“公名别分为二……一曰‘通名’,所以表事物之色相者,盖离乎体质以为言也”[10]。马氏把语言中对事物的属性(“色相”)进行指称的词称为通名,它是名字中分出来的一个小类。下面运用“词相变换”理论对最常见的几类假借进行分析。

(一)“通名往往假借静字。”[11]

何为静字?“静字,所以肖事物之形者。”[12]由此界定可知静字是用来指称事物属性的。

《汉·张敞传》:夫心之精微,口不能言也;言之微眇,书不能文也。—— “精微”与“微眇”皆静字,今用为通名矣。

“精微”在没有进入句子时是以(精微jīngwēi,①精深微妙,②精深微妙的地方)的静态词相存在,它主要表现出来的是指称性,也就是说这个词静止状态是内涵词,和马建忠先生认为它是个静字的说法含义相同。一旦进入了“夫心之精微”这个句子,“精微”这个词就指向它的外延义,在这个句子机制中,精微是以(jīngwēi,精深微妙的地方)的词相存在。这也就正如《文通》中说到的“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之文义何如耳”。“精微”在静止状态的词相呈现是内涵词,但是根据语义选择之后,也就是受到语境限制之后它呈现出来的是外延词词相,即《文通》中所说的原本的静字“用为通名”。

(二)“假借动字。”[13]

(三)在这里我们要先明确动字的概念。“动字者,所以言事物之行也。”[14]《文通》中的动字相当于现在语言学中的动词,是指事物的行动。

《韩愈集·上郑相公书》:窃自计较,受与报不宜在门下诸从事后。——“受”“报”动字也,而用如通名。

“受”,本像双手授受舟形,所以它的本义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授予,一是接受。可见“受”的内涵义是授予或者接受,但它的外延义有很多,可以是授予或者接受这件事情本身,也可以是接受或者授予的事物。而“报”的内涵义是报告、上报,它同样具有多个外延义。那么它们一开始在没有进入句子时就是以静态的三维词相存在,此时很明显是内涵义为主导,外显为内涵词,也就是《文通》中所说的动字。一旦进入句子,如“受与报不宜在门下诸从事后”这个句子,在受到语境限制的情况下,就会转换成动态的二维词相,在它们词音不变的情况下,“受”选择了接受的事物這个外延义,“报”选择了上报的事情这个外延义。因此,它们的二维词相显现出来的是名词这个外延词类的词性。也就是《文通》中所说的“静字”。

传统语言学界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将其称之为“词类活用”,之后又出现了“名物化”的说法,其实质都是“词相变换”。

(四)“更有假借状字也。”[15]

(五)“状字,所以貌动静之容者。”[16]马建忠先生给状字下了明确的定义,状字是描述动字和静字的。

《史·商君列传》: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两重言本状字也,而名用之。

“诺诺”是状字的一种,即重叠形式。在这里,它有连声应诺之意,表示顺从﹐不加违逆。状字是“貌动静之容”的,所以这里诺诺是表示连声应和,不敢违背这个动作的样子。由此可以看出,它的内涵义其实就是这个动作,即连声应和,外延义则是具有这个动作的人和物。“诺诺”在未进入句子时是静态的,有词音、内涵义和外延义三个维度,当它进入句子受到语境的限制时,它就剩下词音和内涵义或者是词音和外延义的二维词相。由上面的句子,可以看出,诺诺在句子中的词相是(nuònuò,具有连声应和特征的人),也就是它在静止状态是呈现出(诺诺nuònuò,①连声应和,②连声应和的人)的词相,是以状字这个内涵词存在,而进入句子之后以名字这个外延词呈现。“谔谔”和“诺诺”一样,它的内涵是直言争辩的动作,但是进入句子之后就是具有直言争辩动作的人,也是相同的道理,它们在不同的条件下呈现出了不同的词相,因此看起来是不同的词类。

由众多例子分析可以看出,《文通》中提出“通名假借”这个理论运用“词相变换”进行诠释合理清晰。运用数理逻辑可以很清楚地看到语言事实的本质,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理论平台,也为语言学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2][3][6][7][8][10][11][12][13][14][15][16]吕叔湘,王海棻.马氏文通读本[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

[4][5]杨光荣.现代分析哲学视野中的句本位语法——为纪念黎锦熙先生诞辰120周年而作[J].湖南大学学报,2011,(7),

[9]杨光荣.论“分析语言”——自然语言的可计算性及其形式理论[J].山西大学学报,2014,(3).

作者简介:

李琳琳,女,汉语,河南林州人,硕士研究生,助教,西安欧亚学院,研究方向:现代汉语。

猜你喜欢
词类
大学英语词类教学研究及启示
现代汉语中“起来”的语义问题探究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问题研究
浅析网络词“呵呵”的词类归属及语义变化
现代汉语词类划分标准研究评述
抗战时期报纸新闻标题语言的计量语体分析
浅析英汉基于特定意义的词类转换差异
从“金、银、铜、铁”的词性看词类划分的依据
认知语法下汉语词类划分的再探讨
简析动词的划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