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题分析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出生于一个官宦世家,祖父杜审言为初唐著名诗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影响下,杜甫从小饱读诗书,深受儒家思想浸润,自小便埋下“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因此爱国思想可以说是杜甫诗歌的灵魂,这份炽热的爱国之心也使得杜甫现实主义诗歌的创作的到顶峰。
选择这个课题源于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那份震撼,这世界能有多少人在自己穷困潦倒之时想到“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他的这份爱国之心深深地让我折服。然而现在的高中生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之下,又加上全球多元化的推进,让部分学生产生了“外国的月亮总是更圆”的错觉,因此有必要加强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让他们明白自己对于国家人民的责任。本单元刚好涉及到杜甫的诗歌学习,是个很好的契机引导学生树立将自身的学业发展与祖国的建设相结合的爱国意识
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在感定、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方面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在此之间我们已经学过许多杜甫诗,已初步学会了在诵读过程中体验诗人的情感,领悟诗歌的内容。所以,本课堂尝试着让学生自主词读,把握诗人的情感。
选文分析:语文数学肩负着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任,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以继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而杜甫这份忧国忧民的爱国之心,正是我们所要继承传播的,引导学生树立爱国主义情怀。杜甫的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纵观这四个时期爱国主义思想贯穿始终,因此每个时期各选一首为代表,探寻在不同时期杜甫是如何表达他的这份爱国之心。
群文:《望岳》《兵车行》《石壕吏》《蜀相》
教学重难点:比较四首诗歌在情感上的异同,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爱国之星心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杜甫我们并不陌生,从初中到高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很多篇诗歌,提到他大家首先想到的是“诗圣”这个称呼,他是我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纵观我国诗坛,爱国诗人不乏其数,为何就杜甫被称之为“诗圣”呢?(抽学生回答)现在我们一起结合初中所学《望岳》、《石壕吏》两首,以及我们高中选修课本上的《兵车行》、《蜀相》,从中探索杜甫能被称为“诗圣”缘故。
二、把握诗歌阅读方法技巧。
回顾我们学习诗歌时,总结的把握诗歌情感的“五看”,是哪“五看”?
明确: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注释、四看意象、五看关键词。
三、分小组阅读
1、现在我们分为四个小组,小组自由讨论,并完成下列表格:
2、相关知识补充(详见教师为学生补充资料单上)
纵观杜甫的一身,我们可以划分成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杜甫七岁即能诗文,十五时在文坛初露头角。“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刻苦学习自述。二十岁后, 他开始漫游生活,南游吴越,北游齐赵,饱览了祖国壮丽的河山,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并在洛阳和李白结为肝胆相照的朋友。这个时期的创作,表现了他青年时期的气概和抱负。如《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公元746年杜甫满怀政治理想到长安应试,由于奸相李林甫玩弄权术,参加考试的人全部落榜,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看管兵甲器械的小官。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语,标志着他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诗的风格由早期的热情奔放,乐观坦荡变的悲壮凄凉,形成“沉郁顿挫”的诗风。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由于安史之乱,杜甫携家和人民一道受冻挨饿,避难流亡,卷进了生活的底层。在沦陷区,山河破碎之感甚深。灾难的时代,震撼着诗人的心灵,使他写出了《春望》《北征》和“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等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诗篇,并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公元759年由甘肃颠沛流离到了成都,靠了友人的帮助在城西浣花溪畔營建了草堂。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后蜀中连续发生叛乱,他漂泊到梓州、阆州,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的船上。
在夔州居住的两年时间,是杜甫诗歌创作的又一个高峰,写下了四百多首诗,或追忆往昔似水年华,或感叹时事如棋局反复,或借古遣怀,或悲伤衰老。
四、分组讲解
1、每小组个选派一名代表在黑板上写出答案。
2、点评答案:2组点评1组;3组点评2组;4组点评3组;1组点评4组。(教师在学生点评后组补充)
明确:开元二十四年 (公元736 年 ),杜甫第一次游历齐赵期间,写下《望岳》,诗起首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气势宏大;结句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富于展望,令人感觉到诗人雄心勃勃的精神状态。
天宝以后,唐王朝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的征战越来越频繁,诗人深刻地揭露了李唐王朝穷兵黩武给人民造成的深重灾难,集中反映了人民对不义战争的怨愤,表达了对统治阶级的谴责。正因为有了对国家深深的热爱,才有了对统治阶级穷兵黩武、骄奢淫逸的深刻揭露与讽刺。“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兵车行》)
杜甫组诗代表作 “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集中揭露了唐代兵役制度的黑暗,深刻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和不幸。《石壕吏》更是形象地描写了官吏夜晚抓丁的暴行,并通过老婆婆之口,声泪俱下地诉说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杜甫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生致力于 “致君尧舜上”,但他颠沛流离,一生壮志莫伸。杜甫的《蜀相》反映了他壮志难酬的感慨。杜甫生平最敬仰诸葛亮,他对于这位 “伯仲伊吕”、“功盖三分”的政治家,最后仍不能实现灭魏吞吴,完成中兴汉室的大业,很有感触,所以才有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蜀相》)的名句。
3、总结
明确:四首诗在感情倾向上各有不同,但也有共同之处,无论是《望岳》里渴望出仕的雄心壮志。还是《兵车行》里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给百姓带来深痛的灾难的讽刺批判。亦或者是《石壕吏》里对生在水生火热的同情,以及《蜀相》里那份壮志未酬之心。追根到底是杜甫心中的爱国之心牵动着他写下这些千古绝唱。
纵观杜甫诗歌作品爱国思想是他诗歌的灵魂,他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见证者,他用他的诗歌给我们记录下那个动荡年代百姓生活的疾苦,因此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现在我们回到上课前那个问题“为什么杜甫能被尊为‘诗圣’?”,现在同学们能够明白了吗?大家还记得我们初中所学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里,当自己的茅草屋“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时,他想到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他正是一个无论自己身处何种环境,心中依旧牵挂着国家百姓。这样的人称之为“诗圣”,应是当之无愧。而作为高中生的我们更应该像杜甫学习,时刻铭记自己作为中国人的身份,如周恩来同事说到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五、作业
大家下去找几篇课本以外的杜甫诗进行品读,体会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并写下三百字的读后感言。
自我评价:
本学期第一次“新课标培训”让我第一次接触到“群文阅读”的概念,培训之后也好好研读了一下“新课標”,尤其是涉及“群文阅读”的部分,但由于第一次接触所以在理解上还是有许多不足。
本堂课我选取已经学过的四首杜甫诗,目的在于让学生对以前的知识能够自觉地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系统,再将所学旧知识牵引的新知识中来。
纵观整堂课,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进行自学阅读。老师抛出问题,学生解答,最后再进行总结。课堂内容过于单薄,除了课堂上所选取的诗歌以外,老师可以多进行课外的拓展。各环节之间时间较为紧凑,应该更合理的整合时间
内江市 威远县 威远中学校 王曼玉